第1篇:关于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
内部审计对经济活动的审查必须是真实的、合法的、有效益的,独立的审计机构或独立的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活动就是经济效益审计,提高经济效益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对于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各级审计组织应做到清楚的认识且与之相匹配,逐步提高效益审计业务水平,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最终转变为效益性审计,应把效益审计中所面临的一切挑战切实解决好,规范效益审计,使内部审计建设逐步完善化。所谓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的,综合的、系统的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对其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拥有的潜力对比标准进行最真实的、科学的评价,判断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并为推动其管理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企业能够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将其自身的潜力充分的发掘出来,还能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以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经营方式得以转变、管理体制得以完善,促进经营的决策更加科学,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效益审计基于财务收支审计之上,且高于财务收支审计,更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在要求、外在拓展。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所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统一的公允性审计评价标准
财务收支审计是效益审计的基础,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与使用经济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换言之,就是把被审计单位在使用资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出来,掌握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导致因素,提出一些整改达标建议给受益者,进而一起奋斗,实现效益的提高。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公允性审计评价标准,衡量的标准存在差异杰伦必然不统一,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也就加大了。
(二)审计人力不足且综合素质低
由于审计人力不足且综合素质低,这就导致效益审计的效果不及预期所希望的。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资金项目多,承担项目的部门或单位也比较多,目前的审计力量远不能承担这么繁琐的效益审计任务。此外,与合规性审计相比效益审计更加复杂,其属于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求熟知财会知识,还需掌握管理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宏观性与预见性是身为审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如此得出的效益审计才能发挥出其应具的效果。然而,现在的审计能力实现不了这一要求,效益审计若持续这样只能徒有形式却没有任何效果。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统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应尽量使用统一量化指标标准的审计效益来衡量经济业务,为此,审计署要携手相关审计专家和内审协会共同制定出统一的审计评价规范与标准,如此一来,效益审计业务中能依赖于统一的标准,充分的将效益审计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运用信息化技术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效益审计也应与时俱进,采用计算机技术把财务网络系統预留审计的借口,对财务的动态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实时监督,能够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使审计不再滞后,还能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
(三)实施参与式审计,创新监督方式
参与式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打方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一起探索实际存在的错误与问题,甚至于一些潜在的风险,共同分析措施及相关措施的可行性,以确保针对性强和权威性高的审计评价。所以,要整合内部资源,把传统部门的独立性打破,共享人力资源,还要引入一些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等这些外部力量,在人力上实现优势互补。
三、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问题
(一)效益审计的项目选择
效益审计是否能够取得实效直接取决于效益审计选择是否合理。以三个原则为前提来进行项目选择,其一,坚持选择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投资机制的逐步完善、项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得到提高的项目;其二坚持选择备受人民群众和政府关注的,并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项目;其三,坚持选择利用资源率低的、管理较混乱的、损失浪费较较常见的项目。
(二)效益审计的目标
所谓审计目标,就是审计项目所肩负的责任与期望的审计效果,指明了审计项目需完成的工作。通常确定了审计项目也就意味着确定了审计目标。效益性是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主要包含了五个分目标,其中有:经济或节约、效率、效果、适当或公平、环境。效益审计通过评价这些指标,提升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也大大的增加了,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资金。
(三)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合适的审计标准使效益审计的进行有理有据,为审计结果的获得奠定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间的沟通。通常在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部门或被审计单位的参与下确认审计问题和选择审计标准。所以,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为获得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的配合应与其多交流,按照审计标准作出所结论的接受度取决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单位部门的认可度和理解度。往往审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评价内容的不同,评价标准必然不尽相同。
(四)效益审计的建议
检查效益的问题所在、分析影响效益的因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的建议、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管理能力都是开展效益审计的目的所在。在明确使用者的前提下提出审计建议,哪些问题是在效益审计中所发现的,诱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建议必须要用书面文字形式提出的,这些都是效益审计建议提出时所应明确的问题。
此外,还有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其中包括: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转向积极活动的审计和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作者:晏娜
第2篇: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一)能够帮助企业查漏挖潜,提高投资管理能力。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期行为,在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法合规的条件下,进行效益管理审计,可以对生产经营、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计划的执行情况、完成质量、投资效果的好坏做出审时度势的评价,通过过程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运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缺陷、开源节流,控制费用,堵塞资产流失漏洞,促进企业投资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二)能够协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成果,特别是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建设性投资,存在资金多、时间长,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点,内审职能部门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即是对投资项目规划、计划、建设、运营审批程序的监督,也规避了投资规模失控、工程质量重大隐患、项目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发现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降本增效是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但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支出,不断降低成本,效益审计整改意见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发展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才能真正降低企业内耗,扬长避短,拓展市场,探索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企业全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所应注意的重点事项
企业全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所应注意的重点事项主要有六个方面:1、应在实施审计前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方案,并尽可能运用计算机信息化分析审计手段,从而保证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2、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不断保持和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结合企业的特点优化审计人员专业结构;3、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经营为基础,采用适合的分析评价指标,对企业控制、管理及决策等进行审计;4、创新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要明确、细化,便于考核评价;5、转换审计思维,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去思考,去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经营中的管理风險和漏洞,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大办法,提升管理水平;6、在审计工作结束后要对每一个经济效益审计项目要进行质量评估,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理念没有深入人心,重视程度不足。目前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人员,没有认识到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优势,审计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企业审计人员只是追求生产经营活动符合企业制度规章、合乎法律即可,仅仅强调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数据的正确性来实现纠错防弊的审计目标。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不科学,审计范围不全面。目前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但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存在审计方法不科学、审计范围不全面的问题,企业仍在沿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企业只是注重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而忽视了事前审计工作,没有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使得审计质量不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操作不规范。当前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具体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没有按照审计要求、标准来进行审计,且审计的具体操作也不规范,经常随意确定审计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也没有及时报告审计结果,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相一致,另外,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不强,也缺乏相对应的审计风险预防与评价机制,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和信息丢失和被窃取,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结果,影响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固定资产的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包含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三种,其中事前审计有包含立项和评估,即需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评估报告和决策依据进行重点审核。事中审计包括资金落实情况、生产经营活动等,即需要对资金是否完善应用,生产经营是否符合要求等进行审计。
(二)加强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想要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需要加强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专项自用从设立到应用,需要经历筹集、分配、使用等不同的环节,因此对其的审计需要确保筹集、分配、使用等不同环节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评价其效益。
(三)加强经济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主张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如何对公众负责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即审计人员需要代表公众性监督,以机制、体制、法制、民主、民权等视野分析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加强经济决策权的制约,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作用。
作者:张立超
第3篇:浅析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20世纪40年代西方最早提出经济效益审计,并通过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的审计方式。1985年我国审计学会在长春举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绩效审计开始进入我国审计范畴,这些年我国政府审计部门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并不断创新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明确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在我国也越来越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组织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或专职的审计人员进行操作,对被审计项目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旨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被审计单位授权于审计人员,按照相关法规和准则,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项目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它最早是由美国提出,即“三E”。效率性审计,即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凸显出经济管理职能,有利于提升经济审计工作效率。由于效率审计是对货币计量单位与价值形式进行比较,因此,可以直接显现出经济价值情况,又被称为价值审计。效果性审计,就是明确经济审计目标,在完成审计目标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经济性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拓展,是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查与评价,也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性审计有利于对财务审计与内部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提升综合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
2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2.1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收购兼并浪潮不断兴起,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环境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经济效益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审计特有的内在功能,可以独立客观地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可行性、健全性。并根据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通过经济效益审计管理活动审查企业内部人员是否有“吃闲饭”对工作敷衍了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审计人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对审计单位的情况对症下药,增强企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效的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避免企业内部出现舞弊现象,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2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其主要业务活动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输入,完成品、半成品、服务等的输出。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这些业务来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否合理、节约,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有助于被审计单位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3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其职能的提升
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这些职能属于公司管理工具。现代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对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生产、采购、决策以及营销方式进行审计和评估。通过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延伸审计范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有效地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提升审计职能。
3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3.1对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度不高
1991年年初,我国审计部门提出了,要将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按照要求做出相應的审计评价,推动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不断发展。这“两个延伸”的提出,标志我国审计正式步入专项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工作阶段。到了2012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然而我国企业内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对审计的理念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当中,传统审计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纠错与防弊,没有从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对企业经济审计进行分析与评价,企业内部也没有针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审计进行深度的探讨与研究。所以审计工作在更多情况下是着眼于微观的经济效益审计,仅仅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而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审计机构以及专业人士近几年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对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进行探讨和实践,社会各界人士也在提倡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审计法只是对财务财政收支、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有条文规定,对经济效益审计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就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并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引,经济效益审计的操作模式混乱,以至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缓慢。
3.2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缺乏明确的专业指南
每个企业的运营标准与目标是不同的,所以衡量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标准很难达到统一,不同的企业应该采用不同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对企业的经济项目进行长远的监督与评价。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一方面我国企业内部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评价标准单一,没有注意到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弹性,所以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并没有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很多时候不能保证审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指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审计指标的合理性,也没有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也是导致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以上情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明确经济效益审计体系,运用效益审计标准的具体方法,对企业的获取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评定。
3.3没有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后续追踪
后續追踪审计在我国企业内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在实践中也制定了一些规定,但还是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完整的规章制度。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审计阶段、报告阶段、后续阶段即追踪审计,企业内部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主要注重的是前三个经济效益审计而对后续审计的重视度却不高。一方面由于后续追踪审计需要很长的周期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好多企并没有认识到后续追踪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只是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审计意见和建议,而没有在某个项目完成一段时间后对审计意见及建议进行评价与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前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虽然有的企业有后续追踪审计,但只是形式上的追踪审计力度远远不够,对审计结果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重视后续追踪审计,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
3.4我国经济效益审计队伍不够专业
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进行审计,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比较专业与熟练,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欠缺,专业知识过于老化,审计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并不能很好的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评价与分析。所以需要审计人员加强经济效益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理论的探讨与实践,明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经济效益审计,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3.5我国企业内部缺乏审计风险的预防与评价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没有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和标准来进行审计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审计的操作方式也不规范,常常随意确定审计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审计报告的结果也没有及时报告,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结果不一致,由于审计人的风险意识不够高,以及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认真,很多情况下会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不真实,因此也进一步的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所以我国企业内部应提高对审计风险的预防,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济审计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预防工作,及时建设专业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后续追踪,保证可以提升企业审计工作效率与有效性,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作者:牟春荣等
第4篇:医院内部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审计
一、审计现状
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常态化审计工作涉及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基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等专项经费审计、固定资产购置和使用等专项审计。目前,开展的审计内容多为上级部门要求,自主性较差,审计缺乏深度。积极探索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审计,评价设备运行效益,为领导层决策和设备管理科提供有力的审计参考依据是拓展审计深度的目标之一。
二、审计范围
将医院购置超过50万元的设备纳入日常考核范围内,选取设备集中在检查设备和治疗设备,涉及相关科室18个,设备台数116台。鉴于部分三甲要求常规仪器设备,因收费不高或不能单独收费,故不列入设备审计范围。
三、审计实施过程
(一)审前准备,了解概况
对院内大型医疗设备分布科室、设备型号名称、产地、金额、启用日期等进行细致统计,同时了解该类大型设备占全部设备的比例。了解设备情况及特点,进而确定审计重点。该部分数据可以从设备管理科获取,对不清楚的地方再到相关使用科室确认。
(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汇总
包括设备购置、设备管理维护等规章制度,审批、招标、合同签订等购置情况,职责分工、使用率等使用基本情况,收益情况,支出情况。其中设备收益不仅有使用设备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包括了由此带来的间接效益。但由于间接效益很难量化,即使通过转换测算得出数据,成本较大,有悖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本文研究只针对大型医疗设备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收益数据可以从医院财务收费系统调取。
支出情况,计算与设备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设备折旧费、房屋折旧费、运维费、利息支出;变动成本包括人员工资、耗材费、水电气费。这些数据要从器械科、财务科、使用科室、总务科交叉获取。
(三)效益综合分析评价
收集数据信息汇总后,下一步对设备的成本效益进行计算分析,进而评价设备的效益情况。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种类繁多,侧重不同,既有静态分析法又有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包括单位边际贡献、保本人次、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指标等。动态分析法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评价方法。鉴于静态分析法数据获取相对容易,计算简便,通俗易懂,在经济效益评价中使用较为广泛。
四、审计结果分析
审计部门对大型医疗设备审计是常态化工作,以季度为一个周期,秉承重要性、典型性原则选取A、B、C、D四台大型设备进行季度经济效益审计。本文选取单位边际贡献、保本人次、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四个评价指标评价上述四台设备的效益情况。
A设备选自于CT室,2015年9月启用,购置金额1662.10万元,折旧年限6年。A设备第一季度收入170.48万元,检查人次6931人。第一季度固定成本70.73万,其中设备折旧费69.25万,房屋折旧费0.93万,因还处于质保期,不产生运维费,运维费支出为零,利息支出0.55万;变动成本54.98万,其中人员工资18.2万,耗材费36.46万,水电气费分摊金额为0.32万。
单位边际贡献=(收入-变动成本)/检查人次=(170.48-54.98)/6931=0.0167
保本人次=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70.73/0.0167=4235
安全边际量=检查人次-保本人次=6931-4235=2696
投资收益率=净利润/原始投资额=安全边际量×单位边际贡献/原始投资额=2696×0.0167/1662.10=2.71%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现金净流量=1662.10/114.27=14.55
经计算A设备每季度检查4235人次即可保本,实际检查人数为6931,超过保本人次2696人,设备利用率较高;通过投资回收期得出运行14.55期(季)即可收回投资成本,而设备折旧年限为6年(24期),能在法定折旧年限内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季度投资收益率为2.71%,投资效益符合预期目标。同样的方法分别计算出B、C、D设备的上述评价指标,结果显示B设备有超高的利用率,且以较快速度,低于折旧年限收回成本,投资收益率佳;C设备利用率尚可且呈明显上升趋势,能低于折旧年限收回投资成本,投资收益率尚可;D设备利用率偏低,预期折旧年限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不大,投资收益率欠佳。
五、审计发现及建议
第一,加强科室间互通协调,资源共享。通过本次选取的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审计,可见大型设备总体运行效益良好。由于患者较多,有些检查治疗设备甚至超负荷运转,这时就需要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协调。比如,门诊部检查病人较多排不上号时,而如果是下午,一般体检中心是不做体检项目,这样可以把一部分患者从门诊部分流到体检中心。通过科室间这种统筹调剂,提高消化共享能力,既不流失患者又增加了医院的收益。
第二,了解政策,把握时代脉搏,预见性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对于政策的解读深度影响了医院的发展速度,比如二胎政策落地,医院的领导层就要不失时机的抓住。一方面扶持生殖医学科的发展,投入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产科也会迎来一个小高峰,怎么应对,资金如何合理投入,都是医院要考虑的问题。购置前做好充分论证,保证既满足临床需要又不浪费医疗资源。
第三,成本核算精细化,开源节流。医改不断深入,检查类大型医疗设备的费用要求下降。要想保持原有的盈利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是相对可控因素,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购置前的论证程序,选择适合医院实际的产品,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需要越好。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后期的维修保养费用较大,要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护保养人员的专业培训,减少设备故障率,进而降低设备的运营成本。
作者:彭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