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时代革命意义的新思考

  [摘要]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表演天赋和艺术水准。五千年华夏音乐文化之所以长久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互相融合,才孕育出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体系。其中贵州平正仡佬族的音乐颇具特性、历史革命性,堪称红色记忆中的经典。


  [关键词]少数民族;贵州平正;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8-0043-02


  中国民族音乐与五千年华夏文化相伴而生,可以说,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与人相互之间进行传说、交流便是具备了前期音乐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在这其中,尤以少数民族音乐而不是大汉族音乐,无论在曲调体裁、旋律结构上,还是节奏唱腔、时代意义上,都有十分丰富的结构形式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意义。本论文主讲颇具时代革命特性的仡佬族音乐,来展开一场仡佬式的长征史歌。


  一、贵州仡佬族的音乐


  贵州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地处遵义西乡,虽说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但却古朴厚重、古韵悠悠,这才生出颇具民族特色的仡佬音乐。仡佬族音乐不仅曲调丰富,而且唱腔种类多,主要包含有山歌、情歌、酒歌、古歌、哭嫁歌、孝歌、苦歌、打闹歌等。


  其中,山歌节奏轻松明快,曲调自由活泼,唱腔有高腔(假声)、平腔、低腔之分;酒歌则经常采用对唱的形式,把酒之间,主方起唱,客方接唱,再客方起唱,主方接唱,如此轮番,气氛热烈,相对而欢;古歌、祭祀歌曲调庄严肃穆,一般只在节日庆典、祭天拜祖时吟唱,歌词较长,有固定的词句和顺序;丧葬歌曲调低沉忧郁,寄托的是对逝者的哀思;哭嫁歌如泣如诉,曲调悲戚,主要流行在黔北仡佬族地区;打闹歌按劳动时间有齐田号(有说板、唱号,用于早晨开工之时,唱号有快慢松散之分)、催闹号(用于早饭后)、花花闹(用于吃过“晌午”饭后,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领唱、合唱等)和放闹号(用于晚饭前的劳动中),其曲调欢快、节奏鲜明。


  因着勤劳智慧的仡佬族人民创造的民族音乐,这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仡佬族原生态的舞蹈、婚丧习俗、祭祀活动、节日、民族手工艺和文化遗址遗物。2006年,贵州省民委和遵义市音协分别授予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族语言培训基地”和“中国仡佬音乐创作基地”。2007年,《平正仡佬族吃新祭祖习俗》和《平正仡佬族踩堂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贵州仡佬族音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仡佬族的民族乐器


  铜鼓是仡佬族古代的主要乐器。据《唐书》记载,仡佬人“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铜鼓在仡佬族历史上,既是乐器,又是礼器,曾非常流行,也堪称是中国礼器文化和礼器哲学的代表。后因社会历史剧烈动荡变迁,铜鼓虽说失传,但是铜鼓留下来的民族音乐依然传唱不朽,仡佬族人民“听铜则歌,闻鼓则舞”。


  现在仡佬族常用的乐器是笛子、唢呐。传说,“笛”最初的产生只是在一个普通的山洞里。一年轻人待在山洞里时间久了无所事事,就突发奇想砍取附近的竹筒、按照规律钻出小孔若干,对口吹竟发出嘀嘀之声,且吹出的声调有高有低,很是悦耳,颇具音乐美感,故取名为“笛”。而“唢呐”的最初也只是用草管为哨,树皮做套,套于草管上做成,因为能吹出唢呐唢呐之音,故就取名为“唢呐”。


  仡佬族乐器中最为独特的是“呜哇”。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便可做出一个结构简单的“呜哇”。吹奏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之声,因此谐音取名“呜哇”。只是“呜哇”不同于“笛”和“唢呐”,何时吹奏“呜哇”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按时间规律,“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到正月十五期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此外还有二胡、萧、锣、笛、芦笙等。


  论及仡佬族的民族音乐,便不得不谈其民族乐器。没有乐器单纯歌唱,算不上完美的民族音乐;只有乐器而无人伴奏歌唱,也算不上完美的民族音乐。此外,仡佬族音乐之所以作为本论文思考少数民族音乐的典型案例,也和仡佬族所独具的时代革命性密不可分。


  三、仡佬族音乐特殊的时代革命性


  1935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当时的平安乡苟坝成立由毛泽东、周恩來、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更不用说贵州遵义会议是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斗争中生死存亡的转折点,这一红色记忆所具备的历史价值和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而仡佬族音乐更使得这残酷的贫富斗争的无情历史稍微带上了一些民族的艺术的浪漫,也可以说仡佬族音乐正是因为有了特殊的历史故事做背景,才使得仡佬族音乐真正上升到民族性的革命性的高度。


  1平民性


  “手拿棕刀上山坡,棵棵棕树笑迎我。三刀五刀剥下皮,带回家中搓成索。草杆树前选稻草,千锤万锤捣柔和。支起架子系腰带,专专心心打起来。阿公阿婆来问我,我为红军打草鞋。”


  从这首经田玉江收集整理的仡佬民歌《我为红军编草鞋》,不应该仅仅看出仡佬人民对红军政权的拥护,更应该看出仡佬族人民本质上的热情、淳朴和善良。


  平民中的“平民”不是指仡佬族人民身份的平庸,而是指仡佬族人民对同样是出生平民的工农红军的热情欢迎。军民一家亲,这才是真正的平民性。对取得政权后的共产党来说,常思仡佬,常听民歌,常念平民,也显得很有必要。


  2革命性


  “红军长征到仡乡,轻言细语称老乡。挑水劈柴把地扫,不怕累来不怕脏。看到圈头没有草,拿起镰刀到山上。吃饭忙把干人请,生拉活扯坐一堂。待我干人如贵客,挑菜添饭暖心肠。问寒问暖多体贴,革命道理细细讲。红军为咱打天下,军民同心打匪党。”


  红军当时一无所有,而当时仡佬族人民愿意和红军站在一起,共同攻打白军,从这便可看出仡佬族人民坚定的革命性。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建立一个穷人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新世界,不应该仅仅是当时的口号、民歌,也应该是现在的每个人的真实行动。


  革命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人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这才是仡佬民族音乐背后撒下的“真种”。


  3时代性


  “红军来到平家寨,家家户户忙起来。女为红军来办米,男为红军打草鞋。有为红军当向导,有人又把担架抬。红军纪律甚严明,把我阿仡当亲人。开腔老乡多客气,买卖东西又公平。红军阿仡一家亲,阿仡红军鱼水情。红军北上打日本,红军是咱大恩人。红军打倒国民党,盼望亲人早回程。”


  从这首《红军阿仡一家亲》的山歌中,可读出四点:其一,红军和当地乡民亲近的鱼水情关系,亲如一家;其二,当地乡民对日本和国民党的憎恨,对当时暴力统治的不满;其三,“盼望亲人早回程”不仅寄托了当地乡民对红军的盼念,也为长征精神永远烙下了红色记印;其四,“一家亲”也不再单纯地指红军和仡佬族,而是指着现今五十六个民族的大繁荣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亲如一家”,仡佬族音乐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国民族音乐的百花园,需要五十六个民族音乐的共同装点,需要这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汇聚,而仡佬族的民歌唱出了四方聚家、亲如姐妹的声音。且仡佬族“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六合”(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及和合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的“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


  四、结语


  相对来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要比汉族文化更具特色,更具感染力,更显民族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未来趋势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会更多地走向世界,更多地在世界人民当中传唱,传唱其革命性、时代性,让全世界人民都团结起来,奏响全世界各族人民团结兴旺发达的美乐。智慧的仡佬族人民携带红色金曲,也将成为世界仡佬第一乡,促使世界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


  [參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1.


  [4]阎晓波.百年传媒变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5](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社,1984.


  [6]曾遂今.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李丽莉

上一篇:分析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及认识
下一篇: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艺术文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