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工具。本文在简要概括经济资本相关概念及其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经济资本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两项工作一经济资本的计量和经济资本的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计量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内部评级法在经济资本计量中的应用,以及在经济资本的分配工作中如何引入科学合理的工具,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相关概念
经济资本的管理体系由经济资本的计量、预算分配和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资本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和考核是经济资本管理的两大应用领域,其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利润和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等经济资本的相关工具,对经济资本进行事前的合理配置和事后的考核,从而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1、基本概念
(1)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是银行能预见的损失,可以通过长期的历史数据来估计,是一个统计平均值,一般通过计提损失准备而直接进入当期成本。非预期损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它反映的是损失的波动性,因此认为非预期损失是银行真正面临的风险。
(2)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需要用来弥补风险造成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量。严格地讲,它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或缓冲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3)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即经济增加值(EVA),通常定义为:
经济利润=税后利润-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成本率
其中经济资本成本率根据股东要求的回报率等因素确定。
(4)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capital,下称:RAROC)
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100%
其中风险调整后收益是剔除了预期损失(即减去准备或拨备)的收益。
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及其相关工具是控制风险和创造价值的工具,是银行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工作语言和标准,随着经济资本逐步成为具体、可量化和可操作的管理系统和工具,它已经成为现代银行管理体系的主轴,并代表了银行管理的发展方向。
经济资本及其相关工具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经济资本是各类风险的衡量标尺和最终承担者,它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量和预测,直接反映了银行的真实风险状况。因此有效的经济资本管理机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经济资本及其相关工具是资本管理的核心。银行不仅要计量当前的经济资本总量,更要在发展、盈利目标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经济资本的最佳需求量,从而对其利润的分配与留存、筹资的渠道和数量等进行管理。
经济资本及其相关工具是业务发展的旗帜。一方面,RAROC体现了银行的不同机构、不同产品、不同板块的真实盈利水平,是决策者正确判断业务与产品取舍的标准:另一方面,银行决策者审时度势,对下级机构经济资本的分配又体现了银行的发展战略和导向。
经济资本及其相关工具是绩效考核的中心。经济资本相关的考核指标同传统绩效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充分考虑到了风险因素的影响和资本的成本,体现的是最真实的价值贡献和盈利水平。因此,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以经济资本、经济利润和RAROC为中心,引导银行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基础上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管理已经逐步为国内商业银行所接受。但是,由于经济资本的管理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它实际上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其经济资本的管理体系总体上还比较粗放,经济资本的有效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1、经济资本计量基础还很薄弱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根据历史统计特征和目前的业务特征对银行面临的非预期损失(真正的信用风险)进行的一个估计。这个估计过程所体现的精确程度代表了经济资本计量的水平。由于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资本的计量水平直接决定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水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的计量上普遍采用系数法,交行所采用的系数法建立在巴塞尔资本协议标准法的基础上,基本原理就是加权风险资产减去调整项(调整项是根据银行的业务发展的需要和导向在标准法的基础上所做的一个调整)后乘以8%。
系数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其精确度和敏感度很低,是一种最原始最粗放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因为每笔授信业务的客户背景、授信条件不一样,那么该笔业务面临的非预期损失也千差万别,而系数法只能给予某一大类资产一个特定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例如标准法给予所有对公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都为8%(100%的风险权重乘以8%)。虽然标准法引入了风险缓释工具考虑到了某些抵质押所带来的风险缓释作用,但是风险缓释工具的使用范围太过狭窄,仅涵盖了现金类资产(存单、本票、支票等)的抵质押以及政府和银行等信用等级极高的主体所提供的保证或质押等,对于目前大量使用的其他有效抵质押如房产、土地使用权、设备等,难以用一个合理客观的系数来反应其风险缓释作用,因此大量的抵质押方式都没有纳入风险缓释工具的范围。
2、经济资本的分配工作有待改进
经济资本分配的目的,一方面是约束风险资产的低效率扩张,一方面是促进真实价值的创造,从而使银行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基础上的价值最大化。正常情况下,银行的存量资产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因此一般可用于分配的经济资本是相对于原有规模的增量,又称增量经济资本。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制定了一套增量经济资本分配的原则和办法,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的经济资本分配工作还不能满足要求,在经济资本的约束、引导等方面难以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
(1)仍然存在以贷款规模决定经济资本分配的情况
在总行的层面,经济资本的分配原则综合考虑了效益、质量、战略发展等多种因素,但是在分行的层面,经济资本的分配则主要参照当年下达贷款指标的情况,这种普遍存在的让先进的经济资本工具向传统的贷款指标看齐的情况,毫无疑问是一种颠倒了的思路。在这种思路下,经济资本的分配仅仅是下达贷款指标的附属物,仅仅是为了经济资本的分配和相关考核所做的被动工作,经济资本的主动管理功能也就从很大程度上丧失了。
(2)经济资本分配方法“欠科学”。
经济资本的分配实际上是一个运筹学问题,其目标通常为要让增量经济资本最终创造出最大的真实价值,但约束条件很多,例如总的增量限制、每个分配单元不同的存量、不同的RAROC、不同的潜力、不同的增长限制因素等等。这种带有众多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运筹学问题往往求解是复杂的,特别是当变量个数(即分配单元)大量增加的时候,要求解出一个最优解或者是较优的解,通常非人力所能为,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建模和计算机求解。这就是经济资本分配过程中的“科学化”处理。但是经济资本分配涉及的一些因素无法完全建模,或者说,如果考虑所有的约束条件和特殊因素,模型很可能无法构建,或者无法求解。所以,经济资本分配过程中又需要人为的调整,这就是经济资本分配过程中的“艺术化”处理。
(3)目前的经济资本追加方法不甚合理
经济资本的分配实际上是对下级经营机构风险扩张的一种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对经济资本占用的考核来实现的。经济资本占用的考核通常是比较经济资本当年实际占用额度是否超过计划占用额度,如果超过,则会根据超过的比例在绩效评定上受到惩罚,如果没有超过,则会根据节余的比例在绩效考核上给予奖励。
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经济资本计划通常是“年初计划、年底核定”。即用于年底考核的经济资本计划在年初计划的基础上可以在年底调整核定,调整的规则就是在该分行超额完成利润计划的基础上,按照利润超过计划的比例调整经济资本计划。例如某分行当年的利润计划为1,年初分配的经济资本计划为10,如果年底该分行实际完成的利润为2,那么重新调整核定的经济资本计划则为2,调整后的经济资本计划参与考核。这种经济资本的追加方法使经济资本的风险约束作用打了折扣。因为假设某分行的RAROC(即真实效益,利润比上经济资本占用)很差,为该分行计划的RAROC(利润计划比上经济资本计划)也会较低,如果该分行利润超计划,那么该分行的经济资本计划也会相应成比例调整,而该分行实际占用的经济资本可以逼近调整后的经济资本计划而不受任何惩罚,这样一来,全行平均的真实盈利水平将会下降,面上实现了利润的扩张,但是风险却扩张得更快,真实盈利水平下降了。也就是说,经济资本本应发挥的风险约束功能,特别是对真实盈利水平较差的分行的约束功能在这种方法下没有发挥作用。实际上,各分行的RAROC通常差别是很大的,在交行内部,RAROC较低的分行一般在10%以下,甚至有时会出现负值,而RAROC较高的分行则能够达到30%以上。因此上述假设的例子在现实中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思考和相关建议
1、对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IRB)计量经济资本的探讨
用内部评级法来计量信用风险(即经济资本的占用)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大的创新成果。下式罗列了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模型的核心部分:
其中:N(x)、G(x)、b(X),M等都是模型提供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数学函数;
R是相关系数,不同类别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模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进一步介绍:
0.999(即99.9%)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的抵御风险的99.9%的置信水平;
PD、LGD和EAD是银行需要估算的三个参数。其中,PD是授信对象的评级,影响因素包括客户的行业、地域、规模、财务状况等,同时参考外部评级;LGD是对授信业务的评级,即违约损失率,影响因素包括授信种类、抵质押状况、担保情况等:EAD是风险暴露水平,影响因素包括客户违约前对额度的提用比例、现金转换系数、产品偿付率等。
内部评级模型除了对每笔授信业务本身风险要素的细致考虑外,还从资产组合风险分散化的角度出发,对模型结果进行了校验,解决了加总每笔授信业务的风险会导致风险总量被过度计量的问题。此外,内部评级模型还考虑了经济周期以及贷款的不同期限的影响。
综上可知,内部评级法是目前计量经济资本最为先进也是最为精确的方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内部评级项目正在不断推进,内评系统也开始逐步在全行推广,但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在系统建设、制度建设、数据质量的要求等各方面短期内难以真正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
为了探寻内部评级法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的特点,本文通过国内某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的模拟分析模块,筛选和整理了部分模拟数据,用于观测一笔特定的授信业务在内部评级法下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如表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客户和相应授信业务的基本情况,内部评级法考虑的因素远不止表中罗列的这些。我们做这个表以及相关分析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比较目前沿用的旧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二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内部评级法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所追求的高度敏感性和精确性。
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内部评级法所计算出的经济资本占用体现出远高于标准法的敏感性和精确度。
综上所述,尽管内部评级法目前在国内银行尚不成熟,缺乏数据积累,对模型也缺乏结果的验证,但是我们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展示和分析以及与现有方法的对比,我们已经看到了内部评级法在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优越性。
2、对当前经济资本计量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工作仍然十分薄弱,不利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深化。如何有效提升经济资本的计量水平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建议近期内,经济资本计量工作应该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循序渐进”的思路下,有所作为。
“立足当前”就是在目前技术、实践和数据等各方面的积累都不足以应用更先进的内部评级法的情况下,宜继续沿用当前的标准法,但是在技术易行的条件下,应根据实际需要,在权重设置,特别是在缓释工具的使用范围上作一些微调改动,从而尽可能的改善计量的精度和敏感度,同时体现经济资本的导向作用。关于扩大缓释工具的使用范围,可以参照新资本协议下改进后的标准法。
“着眼未来”,就是要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契机,抓紧研究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模型在经济资本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目前,除了内评系统运行不稳定,存在诸多问题以外,从经济资本管理的角度来说,系统还不具备按层次、按机构汇总分析经济资本的功能,迫切需要开发经济资本统计分析模块,或者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相关经济资本管理系统。
“循序渐进”就是在内部评级法开始全面推开的情况下,要逐步开展用内部评级法计量经济资本的试点,最开始可以选择某几个支行或规模较小的分行,循序渐进的开展内部评级法下经济资本的计量以及后续的经济资本分配和考核工作,为新的技术条件下经济资本的计量探索经验。
3、对当前经济资本分配的思考和建议
(1)逐步改变经济资本分配的指导思路
前面提到经济资本的分配主要挂钩于下达的贷款指标,这种颠倒了的经济资本分配方法如不有所改变,真正有效的经济资本分配就难以建立。尽管贷款规模和经济资本占用高度相关,但是这种相关关系也不是绝对的,特别在内部评级法下这种相关关系更会弱化,因此绝对不能简单认为“贷款规模的增量决定经济资本的增量”。以“资本的多寡和价值取向来决定资产的多少和分配”这种思路应该逐步建立起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科学而有效的经济资本分配才能真正实现。
(2)增量经济资本的分配应该着手开发一套实用的模型工具,提升分配方法的科学性,为分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增量经济资本分配的模型可以有多种思路,本文从经济资本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如下模型。模型假设各分行当年的RAROC水平仍然保持去年的RAROC水平不变。
该模型需要人为地为每家分行设置参数,为了控制过多的人为干扰,可以为不同类型分行的参数的设置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如参考规模、发展潜力等。例如对于规模较大的成熟分行,下限的设计可参考当地经济增长率,如10%,上限的设计可参考当地大型商业银行近几年在规模增长上所出现的最大增长率。大部分情况下,诸如此类的模型都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计算软件得出结果,所以无需耗用太多人财物力。 当分行实际利润超计划时,原经济资本计划的调整建议采用如下原则如果该分行的RAROC大干全行平均水平,可以按照目前的方法即经济资本计划按照利润的超计划幅度同比例调整后参加考核:但是当该分行的RAROC(计划)小于全行平均水平时,应该至少按照全行平均RAROC来核定经济资本计划。以表2的例子说明当本年实际利润为20(超计划),而该分行的计划RAROC(10%)小于全行平均水平(20%)时,经济资本计划应该调整为100+10÷20%=150,而不是100+10÷10%=200。也就是说,计划调整时,所参考的RAROC水平至少应该是全行平均水平,而不应该继续沿用该分行较低的RAROC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够较好地限制真实效益较低的分行占用经济资本的低效扩张,另一方面也不阻碍真实效益较高的分行业务扩张。
作者: 来源:新金融 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