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初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社会逐步形成,春秋战国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大变革,社会各阶级都在转化,产生了新的“士”,阶级关系有了很大变动。百家争鸣就是当时这种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有了进步,铁具普遍使用,随着奴隶土地制的井田制被破坏,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个体手工业和商人在城镇很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也多起来,他们中间或是新兴地主,或是没落贵族,或是走向城镇的自耕家,他们或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知识的学者,或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学术上表现为众多的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杂家、阳阳家、纵横家等,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惠子和公孙龙、韩非、商鞅、吴起、许行、陈相、吕不韦、邹衍、张仪和苏秦等。加上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刚夺取政权,天下处于封建制据的状况,统一的封建政权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统治思想。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历史条件。使春秋战国社会的各阶级的思想家,为了本阶级的利益都能够四处奔走宣传各自的思想和主张,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都能够在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和各种政治主张上展开争论。从而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养士风气特甚。齐国在威王、宣王时还在都城近郊的稷下专设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的学宫。魏文侯,燕昭王等也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知名称三千人,这对“百家争鸣”也起了促进作用。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同中国文学的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认为,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联,百家争鸣在当时就促进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促进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和繁荣。出现了《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它们或记一家言行,或记一家的主张;有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励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有的想象丰富,生动活泼,辛辣幽默,善于通过寓言来说理,而又笔带锋芒。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此外尚有记军事的《孙子兵法》和记纵横家的《战国策》及《战国纵横家书》等。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有巨大的影响。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老庄之学大盛于世,“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大畅玄风,东晋玄言诗风独盛,齐梁文论书扎亦受之影响。唐宋古文家及其以后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爱好和学习也是很多的。 

  百家争鸣的局面常常带来文学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的现象。除了诸子散文的蓬勃发展外,在诗歌创作上又出现了“楚辞”,这是和《诗经》形式有别的带有楚国地方色彩的骚体诗歌。它以屈原为代表,除了《离骚》等作品,还有在荆州市沙市区所写的《天文》长诗,如今尚有天问阁,以示纪念。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向来以风骚并称,两者一是集体创作,一是文人独立创作;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它们对后代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发生了不可估量的优良影响。此外,在诸子百家里还出现了“小说家”,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朵“花”。 

  又如建安时期,文学取得了煇煌的成就。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自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就是思想界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汉代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是儒家占独尊地位,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动而引起社会思想的变倾,独尊儒术的局面打破了,名、法、兵、纵横家的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加上其他原因,使建安时代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再说唐代,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诗歌更是发展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这个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繁荣局面的形成,一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二是决定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其中也有思想解放和活跃一条。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很重视,儒道经典都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佛教也得到武后,宪宗等的提倡,其他宗教和学说也未受排斥,对文人思想的活跃也是很有利的条件。“遍观百家”、“喜纵横任侠”、“好语霸王大略”成为唐代文人共同的风尚。这种思想活跃的状况对文学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仁政,对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有明显的好影响;道家蔑视礼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焕发了光彩。佛教的流传,对王维等作家的思想有影响,对变文及其他讲唱文学也有很大的作用。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有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文艺思想的开放,作家思想的积极活跃等。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就难有春秋战国诗歌和散文的繁荣局面,也就难有后代灿烂的文学艺术。同时也难能给人们以经验总结,使不同的文学流派,多样的艺术风格得以自由的发展。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才能提出和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 

  我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的发展也表明了,当我们尊循“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就得到较大的发展,反之,就出了“一花独放”的局面,不利于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 

  董迎春,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共党员,荆州理工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長,汉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


上一篇:中国管理哲学思想差异研究论文(共3篇)
下一篇:高职影视制作专业传播学课程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