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国际货代企业规避海运企业破产风险研究

  [提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日益依赖,公众在网络空间分享知识、参与讨论、形成共识。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与信息引发的突发安全事件逐渐增多,公众也常常间接地参与到网络与信息的风险传播中。通过对风险传播过程加以控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规范传播主体的参与行为以及加强传播空间治理,可以防止网络空间风险进化为现实社会的危机,风险传播进化为危机传播。


  关键词:网络空间;风险传播;危机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行政学院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2日


  一、网络空间风险传播


  (一)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风险传播在风险沟通、风险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风险传播通过风险识别与准备来预防风险,通过风险沟通减缓风险进化为危机。风险传播注重在专家、风险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风险信息的流动(Fiorino,1990;Leiss,1996),把风险传播视为风险信息在不同传播主体间的传输。强调风险传播中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风险沟通,认为信任在不同主体间的风险沟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曾繁旭、戴佳,2015);将风险管理的流程概括为计划准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沟通与监测,其中的风险沟通更是贯穿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闪淳昌、薛澜,2012)。良好的风险传播,可以通过公众的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Covello,1986)。


  危机传播则更重视危机到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适当地与公众及媒体分享危机信息,来消除负面信息与危机、化解冲突,寻求机会维护和修复受损的形象。比较成熟的理论有:斯蒂文·芬克(Steven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即危机在潜在、突发、蔓延和解决修复这四个阶段往复;威廉·班尼特(William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即面对危机时采取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敌意、亡羊补牢和自责五大战略来修复形象;托马斯·伯克兰(ThomasBirkland)的焦點事件理论,认为危机即焦点事件,可以促进政府或组织为改善其公共政策采取行动。


  目前来看,网络空间秩序还不是十分有序,空间主体追求乐于追求负面信息刺激,他们更希望彼此分享的危机信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危机,所以通常在危机传播中,政府或企业的形象是大概率受损,危机传播能做的往往是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说,如果可以控制好潜在风险,把握风险传播,防止其进化为危机,对政府和企业来说是最佳选择。


  (二)网络空间潜在风险


  1、知识传播的多样性,加速了风险的发酵。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中,公众会频繁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以满足自身安全上的需求,且主动获取的信息中,知识与科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可以为公众判断事件发展提供依据。其中,知识与科学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作为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公众自身的知识背景不同、使用的互联网终端不同、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等原因,获取知识渠道千差万别,同时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获取平台,例如知乎、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搜狗百科、MBA智库百科、维基百科、中国知网百科等知识传播类网站/APP,而这些网站/APP中知识传播者有可能分属不同的利益阵营,以至于有意无意的致使同一知识或知识的解释有着明显的差异,知识多元性显著,这使得网络中,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中,当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公众信息传播形态并非呈现为“沉默的螺旋”,而是各种观点的互相竞争,这种竞争导致讨论被不断刷新,反而提升了事件的热度,加剧了从风险到危机的转变。


  2、传播过程中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风险传播的全过程。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大多关系到国计民生,通常涉及到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往往会早早地加入到风险传播过程中。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电影是艺术作品,对现实问题有所加工,此电影影射了基层信访的部分问题,一经上映,便有众多基层公务员广泛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尤其在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中,不少基层公务员频繁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与网友积极互动,这些互动使得相关话题由原本的隐性转化为显性,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效果。


  3、传播过程中,信息易失真畸变,衍生风险层出不穷。网络信息形式呈现的新闻报道,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持久性强,受众有较大几率获得信息中的其他细节,但往往是负面的。例如,近期“校园贷”事件,原本是教育引导规范大学生生活的新闻报道,但由于这些事件其信息内容的特殊性,引起了公众的其他兴趣,加上当下公众价值观的多元性因素,反而产生了其他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负面风险。


  4、网络与信息的技术性风险易转化为社会风险。技术性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社会性风险,从而危及正常的社会秩序。近期有媒体报道,黑客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在某影评网站进行“刷分”,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此外,还有的黑客通过技术性手段,获取政府部门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政务公开平台的权限,发布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引发、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加强网络空间风险治理建议


  (一)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优化突发事件下的知识传播。在网络空间,知识传播的多样性体现为知识的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通过技术性手段可以剖析网络空间中知识共享、交互、扩散的路径,对知识传播进行优化,从而降低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的风险。建立由大数据、云计算提供技术支持的预警系统,可以在突发事件发酵期及时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研判,及时对突发安全事件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做必要的更新或屏蔽,减少由于同一知识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必要的观点竞争,减少议题刷新,以达到降低事件热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对知识引入溯源机制,对知识提供、更新、分享进行记录,为突发安全事件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二)规范、引导传播主体的参与行为,适当占领“互动区”。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衍生事件多,这些衍生事件往往是由于公众或个别媒体广泛参与、积极互动,所形成的新议题。网友们常说“评论更好看”,他们对“互动区”的观点和见解同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就需要政府或企业在面对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时,及时占领“互动区”,通过互动来进行舆论引导。以百度贴吧为例,未登录用户只能看到帖子首页的前30个回帖、回帖中的前5个“回复”,所以面对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可以采取发帖与回帖并行策略,对于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帖子,应及时占领回帖区首页,在回帖中应及时占领“回复”。而对于微博,微博具有评论与点赞的功能,点赞数量较多的评论会自动按数量大小进行排序置顶,发表有助于自身的正面评论并组织点赞,会是在微博上应对突发事件不错的选择。


  (三)加强传播空间治理,提升网络信息综合管理水平。一是政府层面可以开展各类净网行动,对传播过程正面引导,清理不良传播示范,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二是完善网络信息有效登记和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实名认证,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三是合理地控制负面信息分布,例如可以在一些社会化媒体布局“特殊板块”放松负面信息发布的管制,这样便于负面信息的集中,有助于控制负面信息的分布,同时,要严格控制“特殊板块”与其他平台的连通,对进入“特殊板块”的传播主体进行网络追踪,并限制其传播行为;四是加强专业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干部懂网、用网、管网水平,善于运用网络走群众路线,有效应对突发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五是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繁旭,戴佳.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姜姗等

上一篇:校企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探析
下一篇:面向决策支持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