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预防保健与儿童健康

  【摘要】我国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占据其他各型肝炎之首,所以在长时期内预防甲型肝炎的爆发流行人物比较艰巨。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感染而引发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是儿童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的冬春季节都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凡是与甲肝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或是共同用过餐具、茶杯、牙具,以及食用了沾染病毒的食物和水,都会受到传染。甲肝往往没有症状,所以容易被忽略,低龄儿童发病尤其如此。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使用的甲感疫苗主要是国产减毒活疫苗和进口灭活疫苗。


  【关键词】甲型肝炎;减毒性疫苗;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抗体;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10甲肝减毒活疫苗的价格比较便宜,1针的免疫程序相对方便管理,且应用价值高,但是甲肝减毒活度疫苗的稳定性较差,需要冷链保存和运输。此外,其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也比较低。甲肝灭活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便保存,且出可以用于常规疫苗中,还能用于甲肝疫情爆发时的应急接种,所以其价格比较贵[1]。甲肝减毒活疫苗一岁以上接种一次即可。每次人用剂量为0.5ml,1.0ml.灭活疫苗18岁前都可以接种,且在6-12个月后进行接种灭活疫苗加强针。两次注射后产生的免疫力更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3月,筛选我市6~12岁甲肝易感儿童130人,随机分为B、C、D、E4组,免疫针次均为2针。B、C组接种国产减毒活性疫苗,接种程序为0~6和0~12,D组接种低滴度国产减毒活疫苗,E4组接种灭活免疫,接种程序为0~6.各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


  1.2观察方法各组分别在第一针免后1,6,12,24个月,第二针免后1个月采血。检测甲肝抗体lgG,观察抗体动态变化。所有血清都是在现场采集之后进行无菌分离,并冻存于-20℃,血清一般不反复冻融。于两周内完成所有实验室监测工作[2]。


  1.3血清学检测采用浙江医学科学院生产的-HAV-lgG,将血清作倍比稀释检测抗体滴度。根据检测的抗体滴度范围,利用ImxmEIA试剂和相应地全自动微粒子快速酶联吸附免疫试验检测系统复测,根据同时检测的不同浓度的WHO标准抗体单位拟合标准曲线,换算出每毫升血清中抗体国际单位(IU/l).


  2结果


  接种第一针后1~6个月,各组甲肝抗体阳转率均不能达到100%,B组、C组的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和E组相比差异较小,但是比D组高(P0.05)。B组的滴度峰值(1204.63IU/L)接近于D组(1543.96IU/L)(P>0.05)。


  首针12个月后,B组抗体水平(773.151IU/L)和E组(692.71IU/L)差异较小(P>0.05);D组GMT已降至B组的二分之一(368.34IU/L)。


  首针免后24个月,C组抗体水平(596.57IU/L)、B组(489.12(596.57IU/L)和E组(615.16IU/L),D组(181.48IU/L)均低于各组(P6个月。甲肝灭活疫苗系将甲型肝炎病毒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病毒收获纯化、灭活、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吸附后制成。疫苗应为乳白色混悬剂。


  注射疫苗后少数孩子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一般在3天内自行消退。偶有皮疹出现,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咨询医生。禁忌症近期身体不适,腋温超过37.5°的孩子有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孩子;有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的孩子;过敏体质的孩子;以上不宜接种甲肝疫苗[3]。


  接种甲肝疫苗,父母最关心的事是如何选择国产与进口疫苗,这个问题不仅和疫苗效果有关,也与接种费用挂钩。国产活性减毒疫苗每只20元左右,只需接种1针,而进口灭活疫苗每支140多元,要接种2次。考虑到价格与接种次数,选择国产疫苗更经济。但是国产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平均为五年。而根据葛兰素史克资料显示,进口灭活疫苗的14天阳转率百分之七十七至百分之八十五,可达到抗体增高,最高达百分之百。阳转率越高,越能起到更久的保护效果,可达20-30年。部分儿童在注射2针后可达到终身免疫的效果。接种灭活疫苗对低龄儿童对造成的反应极小,其安全性更高。另外,甲肝型疫苗的储存运输有效期也各有不同,甲肝灭活疫苗应于2-8°,避光保存,严防冻结。各个厂家的品种不同,有效期不尽相同。


  甲肝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机理可能是活病毒增殖和死抗原刺激的综合免疫作用,加强免疫效果极佳。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2针后,其0~6或0~12的免疫程序,高剂量或低剂量,都可以使阳转率达到100%,加免后1个月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表明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回忆反应极好,加强免疫就能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并且延长保护年限,但是其免疫持久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自《儿童与健康》杂志

上一篇:新生儿鹅口疮中抗生素的应用论文(共2篇)
下一篇: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