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于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方法的研究

  摘要:部分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提高理论课抬头率一直都是高校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艺术理论课学理性强、教材内容抽象,多数学生理解困难以至于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关于提高艺术理论课听课率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试图将新时期大学生具体课堂状态研究与艺术哲学理论相结合,运用美学视角,创设一种新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期为后续艺术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些有用素材。


  关键词:S-T-T模式;时代模式;精准教材模式


  1艺术理论课抬头率低的原因


  抬头率,是用来衡量学生听课效果的尺度。不可否认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并不喜欢大学的所有课程,尤其是理论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专业的特殊性、个人对大学的期望、尽早工作的愿望以及大学生情感生活问题等等。所以在大学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比如“又要上理论课啊?理论课太催眠了。”、“手机充满电,带上充电宝。”、“理论课期末考什么?我完全没听。”等等。很多教育者看到这里自然而然要皱起眉头,我们的理论课为什么会被学生如此忽视怠慢呢?有哲人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么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与学生在讲台下玩手机不听课的存在哪个更合理呢?如果没有学生捧场的课程是否是不合理的存在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听理论课。原因如下:首先,理论课的自身特点。艺术理论课学理性较强,题材更加严肃,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更多而且晦涩难懂;其次,教师因素。以往的研究习惯把学生不听课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教师。例如教师对教材不熟,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的讲课过于死板,教师与学生沟通少等等原因,尤其是艺术类理论课的教师,如果没有积极备课课堂上可能会非常被动;再次,学生自身因素。文科生与理科生对理论课的接受程度不同。但是具体情况也非常复杂。此外艺术生也有自己的特点。艺术类的学生实践性较强,并且大部分的艺术生追求个性、爱自由,所以理论课的学习过程可能相对来说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是枯燥乏味的。


  综上,要提升艺术理论课的抬头率,就要打破传统的研究方法,从新视角新现象出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重要意义;第二,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第三,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方法;第四,提高抬头率的对策建议。


  2艺术理论课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艺术课应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经常是关注这个课程的理论意义。比较普遍的有两个:第一,人才素质培养的意义;第二,课本教材编写中学术的严谨性。比如说我们要弄懂什么是艺术理论,如何认识艺术理论的内在本质,新时期学习艺术理论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艺术理论课学习时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然而艺术类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践、脱离了时代,就会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行军交火时的纸上谈兵。笔者认为艺术理论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时代特征与人文情怀的双重体现。第一,服务时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艺术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表达的更加清晰、诠释的更为全面通透;第二,扩展境界。在原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理论知识,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对艺术理论课的创新是推动高校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对于提高艺术生理论教育水平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加快艺术理论教育时代化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的艺术教育再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在研究艺术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时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只有学生认为这个课程有意义很重要,他们才会抬起头来听这个课程。可以说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艺术理论课的学习意义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但是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第一,每门课程教材理论课所占比重的大小不一致。比如编排设计课中理论课所占比重高于实践课比重,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整体偏向实践。因此编排设计的教材对基本元素的解读学理性更强更抽象。教师在解读教材概念元素时离现实较远。更多的时候被学生误以为是无聊的课程,无论这门课程讲的道理是否正确,抵触情绪已经在未学习就产生了。现代网络技术水平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来自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的技术介绍,教材中的很多基础概念过于宏观,离实践较远,学生想要了解却无头绪。因此本文将视角定位在艺术课程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具体现实意义上,从而提出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建议。


  3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运用艺术学方法解决艺术理论课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原汤化原食”,本文拟用艺术理论中的方法来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问题。第一个是非形式与纯形式相结合的课堂艺术,第二个是基础理论激发灵感的引导式教学。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客观的精神呈现,当然现代也有纯形式艺术品的构造。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艺术品的构造。本文试图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创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形式。例如宏观上形式化的课堂可以创设一些创意情景,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吸引人的模式。微观细节方面在每个形式点内都要融入一定的内涵,确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价值和意義。这就是将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结合的艺术。是本文解决抬头率问题的第一个原则和方法。


  助产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反复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艺术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提问,引导学生激发灵感,从而解决抬头率问题。


  2.紧密结合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本文认为提升艺术理论课魅力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理论课之所以难于实践课简单来说是两点造成的,即“时间的距离感”和“现实的距离感”。这两点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表明,提高课程质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从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梳理、重构起步,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围绕概念梳理和重构展开多视角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效提高”原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为艺术学理论创新作出贡献。概念的梳理和重构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为基础。


  摘要:部分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提高理论课抬头率一直都是高校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艺术理论课学理性强、教材内容抽象,多数学生理解困难以至于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关于提高艺术理论课听课率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试图将新时期大学生具体课堂状态研究与艺术哲学理论相结合,运用美学视角,创设一种新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期为后续艺术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些有用素材。


  关键词:S-T-T模式;时代模式;精准教材模式


  1艺术理论课抬头率低的原因


  抬头率,是用来衡量学生听课效果的尺度。不可否认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并不喜欢大学的所有课程,尤其是理论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专业的特殊性、个人对大学的期望、尽早工作的愿望以及大学生情感生活问题等等。所以在大学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比如“又要上理论课啊?理论课太催眠了。”、“手机充满电,带上充电宝。”、“理论课期末考什么?我完全没听。”等等。很多教育者看到这里自然而然要皱起眉头,我们的理论课为什么会被学生如此忽视怠慢呢?有哲人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么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与学生在讲台下玩手机不听课的存在哪个更合理呢?如果没有学生捧场的课程是否是不合理的存在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听理论课。原因如下:首先,理论课的自身特点。艺术理论课学理性较强,题材更加严肃,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更多而且晦涩难懂;其次,教师因素。以往的研究习惯把学生不听课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教师。例如教师对教材不熟,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的讲课过于死板,教师与学生沟通少等等原因,尤其是艺术类理论课的教师,如果没有积极备课课堂上可能会非常被动;再次,学生自身因素。文科生与理科生对理论课的接受程度不同。但是具体情况也非常复杂。此外艺术生也有自己的特点。艺术类的学生实践性较强,并且大部分的艺术生追求个性、爱自由,所以理论课的学习过程可能相对来说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是枯燥乏味的。


  综上,要提升艺术理论课的抬头率,就要打破传统的研究方法,从新视角新现象出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重要意义;第二,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第三,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方法;第四,提高抬头率的对策建议。


  2艺术理论课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艺术课应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经常是关注这个课程的理论意义。比较普遍的有两个:第一,人才素质培养的意义;第二,课本教材编写中学术的严谨性。比如说我们要弄懂什么是艺术理论,如何认识艺术理论的内在本质,新时期学习艺术理论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艺术理论课学习时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然而艺术类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践、脱离了时代,就会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行军交火时的纸上谈兵。笔者认为艺术理论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时代特征与人文情怀的双重体现。第一,服务时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艺术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表达的更加清晰、诠释的更为全面通透;第二,扩展境界。在原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理论知识,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对艺术理论课的创新是推动高校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对于提高艺术生理论教育水平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加快艺术理论教育时代化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的艺术教育再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在研究艺术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时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只有学生认为这个课程有意义很重要,他们才会抬起头来听这个课程。可以说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艺术理论课的学习意义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但是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第一,每门课程教材理论课所占比重的大小不一致。比如编排设计课中理论课所占比重高于实践课比重,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整体偏向实践。因此编排设计的教材对基本元素的解读学理性更强更抽象。教师在解读教材概念元素时离现实较远。更多的时候被学生误以为是无聊的课程,无论这门课程讲的道理是否正确,抵触情绪已经在未学习就产生了。现代网络技术水平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来自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的技术介绍,教材中的很多基础概念过于宏观,离实践较远,学生想要了解却无头绪。因此本文将视角定位在艺术课程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具体现实意义上,从而提出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建议。


  3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运用艺术学方法解决艺术理论课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原汤化原食”,本文拟用艺术理论中的方法来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问题。第一个是非形式与纯形式相结合的课堂艺术,第二个是基础理论激发灵感的引导式教学。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客观的精神呈现,当然现代也有纯形式艺术品的构造。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艺术品的构造。本文试图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创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形式。例如宏观上形式化的课堂可以创设一些创意情景,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吸引人的模式。微观细节方面在每个形式点内都要融入一定的内涵,确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价值和意義。这就是将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结合的艺术。是本文解决抬头率问题的第一个原则和方法。


  助产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反复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艺术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提问,引导学生激发灵感,从而解决抬头率问题。


  2.紧密结合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本文认为提升艺术理论课魅力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理论课之所以难于实践课简单来说是两点造成的,即“时间的距离感”和“现实的距离感”。这两点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表明,提高课程质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从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梳理、重构起步,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围绕概念梳理和重构展开多视角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效提高”原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为艺术学理论创新作出贡献。概念的梳理和重构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为基础。


  作者:李永青等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导论》,高青兰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苏格拉底问答法在教育学中的意义评价》,杨静,《金田》,2015年10期 

  3.《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实效性研究》,王明会,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4.《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重在内容更新》 

  5.《快乐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朱运朝,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潘玉平;常正朋,《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上一篇:影视传播学视野下的传播符号
下一篇:古埃及艺术特色影响与理念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