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运城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试点,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已构建起一个农业技术的集散地,打造出农业新技术运用的样板工程,输送着为农民服务的“科技保姆”,承载着“一村一品”工程的试验田,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实行“农业结社”的组织模式,“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模式,“民办、民管,合作增收”的管理模式,以及上联科委与专家、中联基地、下联农户的“三联”服务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架起了科技服务“三农”的金桥。
〔关键词〕“三农”,运城市,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5-0103-04
一、前言
2006年以来,山西省运城市科技局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市情实际,围绕如何利用科技破解“三农”难题,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试点,探索科技与农户有效对接的新模式,拓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渠道,开辟科技服务“三农”的新路径,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更推动了农村经济组织由“生产型”向“科技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加快了现代农业在运城的发展。
截至2009年,全市13个县(市、区)已分批次建立各类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132家,涉及21个具有运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市科技局组织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合作社的技术对接活动中,这些科技合作社已举办各种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培训社员15万余人,接受专家技术咨询与指导250次,发挥着农村科技主阵地的特殊功能。几年间,各科技合作社先后承担各类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18项,引进新品种26个,示范推广新技术60余项,为农业转型、农产品增效、农民增收闯出了一条新路。
二、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的作用
运城市科技局组织推广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突出了科学与技术的主题,创新了科技与农户的现实对接,开启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渠道。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已经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发挥了巨大作用,成效显著。
第一,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构建起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的集散地。长期以来,农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进行生产,虽有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望,但囿于农户与科技对接的遥远距离,农民很难享受到农业新技术的正规化传授与培训。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的建立与运行,打破了这种困局,实现了农民渴望农业新技术的要求,为农民请来了各种专家教授,讲授他们种养农作物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农民种养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给农民科学种养奠定了坚实基础。盐湖区陶村镇五曹村油桃生产科技合作社社长黄学军说:“过去只有能人自己改良品种,一个人富。现在有了科技合作社,大家都能学习掌握油桃管理的新技术,全体社员共同致富。今年油桃质量好,不出地头就可以卖到1元多,1亩地可收入4000~5000元,多亏了科技合作社为桃农送来了油桃新技术。”目前,科技合作社每年都能为社员提供一个油桃新品种。这种上联主导产业的品种技术与信息市场、下联社员农户的运作模式,使科技合作社发挥着农业科学技术集散地的重要作用。
第二,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打造出农业新技术运用的样板工程。现代市场风云多变,风险加大,受农作物自然生长期长和经济效益的制约,农民大都不愿冒险去推广试验新产品或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担当起了农业新产品、新品种试验的重任,成为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排头兵。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个科技合作社都建立起两个至三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科技示范基地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和生产开发性项目源源不断地输入农村。夏县禹王乡中其村惠农枣业生产科技合作社建有基地2700亩,其中示范基地500亩,还建有科研型的鲜枣温室大棚一座。近年来,该示范基地试验拥有的早熟、晚熟枣新品种就达100余种,特别是去年从广东引进的早熟新品种“六月鲜”,种植不到半亩地的温室大棚,被上海老板用2万元高价全部买断。他们的枣业科技样板工程在当地呱呱叫响。如今,这一枣业科技合作社入股社员有127户,自愿加盟入社的枣农560户,辐射周边3个县(市)、6个乡镇,带动发展枣林面积2万余亩,产值5000余万元。科技合作社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农业新技术运用的样板工程,打开了入户社员的眼界,打通了科技大范围推广的途径。
第三,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输送着为农民服务的“科技保姆”。在科技联络员的作用下,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上联县市农业专家,下联农户社员,不失时机地为合作社社员送去技术指导和服务。万荣县汉薛镇的南景村,2000年开始种果树,但由于不懂果树栽种技术,种的果树都赔钱。随后,全村砍去1000亩果树中的600亩。2004年,南景村又开始种桃树,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06年,南景村“万红宝”桃生产科技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经常请市果业专家郝淑英来田间地头为社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县里的农业专家也风雨无阻,随叫随到,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大部分桃农都掌握了种桃的五大技术,有几户社员1亩地桃的产值就达到18000元左右,产生了轰动效应。现在,“万红宝”桃生产科技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2万亩桃农生产。科技合作社为社员联系请来的农业专家不“纸上谈兵”,不高谈阔论,而是保姆式服务,手把手、一对一地技术指导,从而实现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灵活适时实地运用。
第四,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承载着“一村一品”工程的试验田。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现代农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搞“一村一品”,打造农业精品。运城千百年来就是麦棉产区,搞“一村一品”农业谈何容易。但是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无形中承载着“一村一品”工程的试验田,打造着运城农村的精品农作物。现在,全市132家专业科技合作社,涉及20多个主导农产品和21个具有运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苹果、柿子、油桃、石榴、樱桃、草莓、红枣,猪、牛、鸡、鹿、黄粉虫和渔业等等,这些专业科技合作社突出各个专业品牌,打造着“一村一品”的精致农业工程。走进盐湖区陶村镇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你会看到石碑庄村的葡萄、五曹村的油桃、车纽村的红枣、张良村的红薯,让你心旷神怡;走进万荣县南张乡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你会看到百帝村的大葱、孙庄村的三白瓜,让你大开眼界;走进夏县裴介镇的科技合作社,双庙村的梨枣、陈桥村的蔬菜,让你大为赞叹;走进绛县南樊镇的科技合作社,史村的大樱桃、西堡村的中药材、中堡村的养鹿,会让你为之一振……运城的“一村一品”农业工程在科技合作社的引领下,正打破传统,实现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
第五,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入社社员通过科技合作社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实践和技术入户,真正掌握了特色农产品的全部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科技含量,创造了更多更好更优的特色农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临猗县孙吉镇王显庄村高光农果业生产科技(SOD)合作社,在山西省农科院果树专家、县科技局果树专家和果树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指导下,采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SOD系列微生物制剂技术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技术,生产出具有抗衰老和抗癌功效的SOD苹果,2006年每个SOD苹果就创下了市区单个苹果5.8元的最高纪录。可见,农村科技合作社已经成了农民致富的加油站。
三、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的运行模式
运城市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包括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实行“农业结社”的组织模式。运城市科技局组织推进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通过“农业结社”的组织模式把生产同一产品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单打独斗为合作生产,变盲目种养为科学种养,实现了合作社的集中优势和科技优势。而且生产同一农产品的农户在组合方式上又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据调查,目前运城市各种类型科技合作社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就是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依托,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建立的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这种类型的科技合作社在运城占多数。由村级组织牵头的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便于组织管理、统一行动,便于技术的传授与指导,便于形成市场经济的统一体,以共同应对风险。
二是龙头企业牵头型。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建立的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像永济市开张镇黄旗营村的金禾小麦科技合作社,就是由永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红旗粉业有限公司牵头,辐射周边一个行政村和两个农场耕地,由108户社员发起成立的。这种由龙头企业牵头的科技合作社,突出一个“专”字,就是专在小麦生产上作文章;凸显一个“大”字,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它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它又追求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公司与入户社员的利益双赢。这种专业科技合作社以入户社员的最大利益为纽带,凝聚力和向心力强,科技引导力也强,一项新的科技项目,只要合作社认准它,就会很快被推广应用。
三是专业合作社牵头型。就是依靠近年来已经组织成立起来的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它们为阵地,借用它们的优势牵头组建。这种类型的科技合作社,地域产业主导性强,入户社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扩张力显著。万荣县王显乡超辉苹果科技合作社,就是在2003年9月组建起来的苹果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成立的。它现已发展入社果农800余户,扩展优质苹果基地1.8万亩,连接周围三个乡镇的果农2600余人。
四是能人大户牵头型。就是由经营能手或规模大户牵头,周边农户参与,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如夏县惠农枣业生产科技合作社,就是以红枣种植研究能手宋振山为首,主持成立的枣业专业科技合作社。他们以“走合作路,启科技门,绘致富景”为办社宗旨,消除了枣农“无技术、缺信息、难管理、买卖难”等诸多后顾之忧,带领枣农走农产品精品化之路。
以上几种“农业结社”的组织模式,适应了当地主导农产品规模化发展的实际,适应了市场经济对农产品技术新要求的实际,更适应了科技传播渠道组织化、大众化的实际,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因此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模式。在办社过程中,科技合作社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统领,着力向专业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加入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运城市科技局组织推进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坚持了家庭联产,注重了专业合作,打出了科技品牌,推出了科技服务,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了一件实事和好事。“生产在家”,给入户社员以家庭联产责任的最大自主权;“服务在社”,又给入户社员以生产、技术、信息、销售等各方面的全程服务,尤其是全方位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使入户社员享受最大的科技服务权,每户社员可以随时得到高效、便捷、实在的生产科技指导与服务。运城市科技局从2006年组织推进的58家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到现在的132家,几年间,全市各乡镇纷纷写出申请,要求成立科技合作社。科技合作社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吸引着运城热土上科技意识强烈的广大农民。
科技合作社除了运用其农村科技阵地的优势,统一为社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成果引领之外,还统一为社员组织回质优价廉的化肥、农药、种子、苗木等,又统一为社员寻找市场,开拓市场,收购和外销农产品。有的科技合作社还“统一品牌”销售,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这种“统一体”的运营机制,打破了多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独自面对市场的弱势,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竞争力,给社员带来了收益。有人赞叹说:“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是学习科技的课堂,生产精品的帮手,走向市场的红娘,农业生产的顾问。”
第三,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实行“民办、民管,合作增收”的管理模式。科技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原则,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对合作社的重大发展事项都进行民主决策。这就使决策机构能够做到公道、无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把服务社员作为主要宗旨,获得了社员的支持,保障了合作社的规范有序运转和良性发展。盐湖区五曹村油桃生产科技合作社,发动社员自愿入股,又以科技合作社的股金为担保,使入社社员2万元之内的短期银行贷款每年都得以实现。截至去年,合作社已为入户社员提供了一百二十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保证了社员发展油桃生产的资金投入。此外,社员还可以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低价化肥、农药和优质苗木,享受到1亩地1小时只有6.70元的超低水价,因此入社社员无不称赞他们的科技合作社。民主、民办、民管的科技合作社与农民群众连心、连体、连利益,把农民的事情、农民的利益、农民的要求放在了首位,体现了民本观念,在农民的簇拥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实行上联科委与专家,中联基地,下联农户的“三联”服务模式。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都配有专职科技联络员,负责联系各级各类技术专家与教授,随时为入社社员释疑解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三年多的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中,科技合作社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打造了一个科技服务的新平台。它们上联科委与知名专家,中联科技成果实验示范基地,下联入社的各个农户,在农村科技服务领域发挥着任何个人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这种科技服务的“三联模式”,推进了农业新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践着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跨越。
四、结语
通过对运城市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科技合作社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产生巨大作用,根源于运城市科技局在科普推广上的思路创新和务实做法。他们能够立足本职,创新思路,找准了科技服务经济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支撑点,确立起“围绕经济、面向市场、服务基层、实现跨越”的科技工作思路,由政府推动,组织农民搭建起了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的平台。并以科技服务为纽带,确定了“科技引领,全程服务;专家包社,示范带动;自愿参加,民主管理;上联市场,下为农民;积极探索,逐步过渡”的明确宗旨,开辟了政府科技部门服务“三农”的新渠道,搭建起“五大平台”。这“五大平台”是:为农民开展科技活动提供阵地的科技活动平台,为农民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运用科技提供智力支持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农民推广应用新技术提供示范的技术引导平台,为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的经济组织平台。
实践证明,运城市科技局推进发展的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适应了市场经济对农产品技术质量的要求,适应了广大农民盼望掌握农业科学新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适应了现代农业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的要求,适应了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架起了科技服务“三农”的金桥。本文来自《农村科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