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汇聚强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硕士生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改革和完善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机制。[1]机械行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已融入各个专业领域,机械类硕士生不仅要服务于机械领域,还要服务于其他专业领域,因此对机械类硕士生的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人才质量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社会持续提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一、机械类硕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离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积极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学或已毕业的机械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机械学科是传统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许多技术已相对成熟,要在该领域有所创新,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许多硕士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式学习方法,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方面过于依赖导师,缺乏独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时间则忙于上课,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论文,对机械类硕士生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创造性课题研究。此外,受择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課题,还要考公务员或各种证书,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本质上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但目前大多数硕士生培养单位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彻,对创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学,因而难以制订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3]许多高校简单地用获得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并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导致了近年来大量垃圾专利、垃圾论文和虚假成果的泛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问题。 
  (三)培养模式单一 
  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硕士生教育体系大多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培养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课程学习,然后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学习以修学分为主,所学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与课题研究内容关联不大,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脱节。二是专业型硕士生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雷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系统考虑两者的差异性,同一导师在指导两种硕士生时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没有体现出差异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管理、师资选配、资源保障以及考核机制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资源匮乏 
  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而实践需要相应的环境与资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于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比较重视,而在硕士生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只重视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养硕士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硕士生任课教师与导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掌握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及进展,并将其应用于硕士生培养。[5]受年龄、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导师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相关问题的原因剖析 
  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机械类硕士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制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选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选拔机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研究生选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查,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年以来,机械类硕士生选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试阶段考核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查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对考生的应用及创新潜能进行测试;复试阶段以面试为主,通常也仅限于对考生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缺乏对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这种人才选拔体制对专注课程学习的应试型考生有利,许多具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考生则往往因考试成绩的劣势而惨遭淘汰。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能自主学习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些要求在现有的研究生选拔考核中都没有体现,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虽然入学考试成绩突出,但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科研方面都表现平庸,少有作为,难以达到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定位失当 
  受传统教育理念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现有的硕士生教育大多是教学型、知识型和封闭型的培养,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硕士生都囿于书本和理论,科研能力训练不足。这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挥,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硕士生教育体系比较复杂,既有学术型硕士,又有专业型硕士,每一类硕士又分为不同的专业,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硕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方面各有不同,为了保证培养质量,针对不同硕士生的类型,须有不同的教学定位,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体系,如专业型硕士生侧重于职业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学术型硕士生则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工科硕士生与文科硕士生在培养方法上也应有所区别。但目前的硕士生教育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定位模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专业实践的问题,学术型硕士生与专业型硕士生之间、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之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配置等方面大同小异,课程学习与后期的课题研究严重脱节,导致硕士生与任课教师、导师以及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有效沟通,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难以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动力、创新潜力难以被有效激发,严重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下一篇:关于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