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从的哲学思想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中国也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当代的哲学思想就是现阶段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成果典范。本文从的哲学思想来分析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方法,从而归纳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经验和原则,也许会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是哲学思想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暗藏在个性背后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领域的本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共性特征,因此,也适用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新时期,总书记仍继续秉持着这些真理性的规律。但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当代习总书记的哲学思想还是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科学指南,这正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理论是哲学思想的创新源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他民族的哲学理论也是习总书记哲学思想创新的重要来源。通过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理论的比较与借鉴,可以从中提取出普遍真理性的优秀思想资源,将其民族化为我国的思想理论,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是哲学思想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精华,习总书记就是在批判吸收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理念的精华的基础上,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哲学思想的内容及其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方法

 

  习总书记的哲学思想可谓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具体表现为:

 

  继承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党将其提炼出来作为思想路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新时期,正如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同时,总书记还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情况和认真分析局势后得出了一系列科学准确的新论断、新观点,这正体现了习总书记对基本原理进行坚持。

 

  吸收借鉴各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明成果。生态马克思主义为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启示。其中有人提出通过将资本主义经济非物质化,即低碳经济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习总书记借鉴了这一生态发展理念并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破坏的经验教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达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解决当代中国的实践难题。底线思维的提出正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面对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从最坏处准备,以求积极把握主动权。运用到实践中,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守住底线、把握方向,习总书记就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认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由此可见,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形式相结合。习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的观点,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汲取了赵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以史为鉴,以古鉴今。还采用了通俗、凝练的话语表达方式,要求党员干部们“真抓实干”,否则“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体现了习总书记深厚的哲学功底和语言艺术。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经验和原则

 

  由习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成功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经验: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国际轨道相连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世界认同。我国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要想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较量中保持自我特色,不被资本主义思想击垮,就必须提高民族自我意识,并且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世界,在思想交流与文化碰撞中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话语权。

 

  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实践创新以推动本民族的革命和建设,并将这种独特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加以具体的、历史的修改,同时针对本国的特殊国情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勇于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合时宜的、不适合中国当前环境的个别理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贯通。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型的修身与治国的理念外化为公民的行为规范与国家的理政方针。在个人层面上,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提升个人品质与修养的理念,使其成为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内在尺度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大众生活中去。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传统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更能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使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成果充满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同时要与民族语言相交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和阐发,就要求领导人熟读史书,引经据典。还要与中国的语言审美标准相契合。还要注意区分话语对象,对待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党员和知识分子要一语中的,言简意赅,而对待普通民众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要始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规定性,也要将其与民族特色将结合,使其成为指导本民族实践的科学指南。

 

  因此,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即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原词原句,或寻找现成的办法和公式来生搬硬套。这样机械地依赖和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证明,教条地理解和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行不通的,这种盲目迷信“权威”的做法只会给我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二是经验主义,即轻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将狭隘的个别经验作为普遍真理来坚持。这种将具体经验作为不变真理来应用的做法违背了辩证法的原则,拿这种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最终只会因脱离实际而失败。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实践到理论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而作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会继续丰富与发展,以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陈欢 来源:西江文艺 2016年2期

上一篇: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地位分析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路看中国哲学认识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