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庞大的人口基数既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也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劳动力的质量。河南省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凭扫盲性质的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普通高等教育往往又面临着投资大、周期长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大力发展适应地域经济特点的职业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河南,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影响。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如何以省情为出发点,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顺利推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型,这已是摆在河南人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项战略任务的完成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突出,这是由于:一方面,职业教育根据区域内产业调整方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潜能,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劳动力群体,并在协调区域内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极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又决定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
一、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南全省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重大转变,创造了河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与辉煌。从改革开放之初全省GDP总量162.92亿元到1991年跨上千亿元台阶,从2000年突破5000亿元再到2005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0年则有望进一步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30年来全省GDP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以下是近五年来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表12005-2009年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统计
年份 | GDP | 增长率(%) | 人均GDP |
2005 | 10535.20亿元 | 14.1% | 11236元 |
2006 | 12464.09亿元 | 14.1% | 13279元 |
2007 | 15058.07亿元 | 14.4% | 16060元 |
2008 | 18407.78亿元 | 12.1% | 19593元 |
2009 | 19367.28亿元 | 10.7% | 20477元 |
从1980年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刚刚起步时试办的农职学校60所、招生4700人,到2008年河南职业院校已达1232所,在校生241.58万人。2002年至2008年,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39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在95%以上。
根据2008年12月5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就实施2008-201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作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包括教育规模、办学条件、改革创新、办学水平在内的四项职业教育攻坚主要目标。计划到2012年,全省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规模达到262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
2009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关于河南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关于河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和“关于河南省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等4个实施意见,将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中等职业学校、计划2008年至2012年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1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全省职业院校中支持建设200个左右职业教育专业性实训基地、支持100所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含技工学校),从而力促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
三、河南省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令人欢欣鼓舞的远景目标,对河南省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就需要从新的高度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1)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农”问题是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农业第一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全省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一方面,为实现“科教兴豫”的战略,促进河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扭转非人才资源强省和经济强省的不利地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人才资源的开发,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并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就要求注重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高达2000多万人、城镇每年有140万名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和100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现实情况,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开辟一条符合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生产技术的水平,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释放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更是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说法,指出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从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而是属于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阶段,区域内既存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也存在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技术和传统农业生产力技术,差异化特征显著。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也曾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并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经济、增强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
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各类技能型人才,但河南省技能型人才还明显短缺,每万人中拥有的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河南省城镇职工队伍中,中级工和高级工所占比例也明显不足。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普及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整体水平,特别是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
(3)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不断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体现了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城镇化率相对也较高。2008年,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49.9%,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7.7%,中等收入国家为48.1%,低收入国家为28.7%。我国2009年城镇化率为46.6%,相较2000年的36.2%已有大幅提高,但仍与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而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37.7%,比全国低8.9个百分点。
城镇化的根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河南省省情来看,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的现实情况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按照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在此期间将有7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无疑增加了城镇化建设的难度。另外,我省目前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仅为6年,很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除了能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外没有多少劳动技能,这又为城镇化建设增加了难题。
教育部曾为此提出了“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河南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大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为农村进城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在城镇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可以说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促进就业再就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失业,河南省也不例外。另外,河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本身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和再就业任务尤其繁重。
当前河南省正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同时并存的局面。全省每年有100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和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同时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另外农村还有13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是要靠发展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以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劳动者转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意义重大。
(5)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另外各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要求也有明显差别,从而导致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现象。
首先,要根据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协调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对目前河南省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萌芽状态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不同经济形态对人才层次、规格和类型的不同要求,协调好中职、高职与职业培训的关系。其次,职教布局和专业设置要同地域经济发展要求内涵相一致。职教布局主要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职教布局与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紧紧结合地域经济特点来进行安排。从河南省内区域经济特征来看,在郑州以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建设过程中,目前及今后几年内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仪表电子、机电,以及商业、金融、外贸、信息通讯、建筑等,加强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的建设,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发展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为此,郑州职教结构布局和专业设置就应当考虑覆盖这些行业。而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等市,由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重视劳务培训,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再如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三市,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所以该地区的职教结构布局和专业设置就要充分考虑煤、油、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的需求。
四、河南省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议
1.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总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布局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原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不同经济区域的职业教育,要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从总体上来看,河南省职业教育应在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布局下,根据全省划分的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优势产业等各种因素,制定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能优先发展的地区优先发展,能快速发展的地区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不必强求统一的发展速度和模式。
2.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和层次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高经济技术梯度区应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与较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其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教育形式,其中要特别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较大比重;中、低经济技术梯度区不主张追求体系的完善,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求完整,但求适用,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灵活设置职业教育专业
世界人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人才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保持同步趋势,作为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应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结构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确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确立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受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相比传统学科性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拘泥于学科门类和学科体系,更不能仅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偏好出发,而应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市场为导向,通过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型经济领域对人才的基本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 崔炳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1):10-17.
2 朱利平.高等职业教育区位定位[J].江苏大学学报,2004(1):45-48.
3 杨来舜.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33-34.
4 唐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总裁,2008(8):142.
5 白汉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7(13):45-47.
2003 年6月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2003年7月至今就职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现任该学院会计系专职教师,讲师。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注师财务成本管理等。
上一篇: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概念辨析
下一篇:论我国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