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美国初等教育分析论文(共2篇)


1:美国初等教育是不是最强

 

据美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宾州一所小学老师带着解剖用的死人手臂到校上课,5名小学生因此吓昏,家长抗议。到底在低水平的美国初等教育中,蕴含了哪些学生后劲十足的因素?


这位老师名叫何洛维兹,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弗克斯契普地区的一所小学。在上艺术课时,他居然带了一只医学解剖用的手臂到学校,以便在和学生讨论19世纪著名画家厄金斯在1875年的画作《葛罗斯诊所》时派上用场。《葛罗斯诊所》本身就充满争议,因为厄金斯在这一幅画中,画出了手术时血淋淋的场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课堂上师生讨论之际,何洛维兹突然拿出医学解剖用的手臂,指给学生看手部神经等组织。结果年仅10岁的学生们看了后,有5人吓昏了,其他人也觉得恶心、不舒服。事后家长向校方投诉,学校当局已表示会进一步调查,了解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让人吃惊的是,对于家长的反应,何洛维兹显得相当惊讶。他说,他过去也曾带一些死人的耳朵、眼睛,甚至脑子到学校,但并没有引起争议。

 

通过这则报道和詹尼夫、达琳、丽娜、戴维的故事(见《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78-79页转载),已经可以看出美国初等教育的基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着突出的优点,但是美国初等教育的水平在世界上排名并不高。

 

在一些西方国家进行的国际初等教育评比调查中,美国教育水平名列第28,而参与调查的只有30几个国家。排名在前列是北欧的小国,然后是法国、德国等。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在电视宣传广告中打出一张失望的美国女学生的脸,告诫人们美国学生在全球中小学学生成绩评比中只列第14位,不能再继续滑落了。但是自那之后局面仍未改观。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和教育界在1990年时曾定下610年教育目标,其中的第4项是指到2000年时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的成绩必须名列全球第一。10多年过去了,当时总统的儿子小布什也成了美国总统,但是美国初等教育的排名依旧没有多少改善,名列全球前茅恐怕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对这些有所怀疑的话,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美国肯塔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测验:一架宇宙探测器在19778月发射升空,到1989年时飞抵海王星,一共用了几个月?这题答案无疑是1989年减去1977年再乘上12个月,一共是144个月。结果一班五年级的学生有很多人都答错了。

 

同一个报道还发现一个11岁的学生不会乘法口诀,无法心算出69的乘积;另一个10岁的小孩没有计算器帮助则不会减法,不知道3527的差数。这里的学生做题都依靠计算器,有的小孩去商店买东西还带着计算器。当问一位10岁女孩买她所喜爱的两种小吃,分别花50美分和1.5美元,相加是多少时,她拿出了计算器,得出的结果是51.5美元。原来她把50美分当成50美元了,不会折成O.5美元的小数。

 

谈及美国的初等教育,中国的教育界有个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其教材内容浅显,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管理松懈,总体质量难与中国相比,可供借鉴之处有限。

 

许多亚洲留美人员也反映,他们的子女从国内来美后,学业压力骤减,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学得太少,玩得太多,其所学知识无法与国内同龄孩子竞争。连美国本身也对其初等教育屡有批评。

 

但与此并存的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产业、工商界输送大量人才,推动美国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美国虽然以其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外培养的优秀人才,但必须看到,在美国的科技人才中,外来者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人才仍是其本国高校培养的美国人。

 

于是,人们在美国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低水平的初等教育续接发达的高等教育,顺连高科技的社会。这种现象值得认真分析,到底在低水平的美国初等教育中,蕴含了哪些学生后劲十足的因素?

 

国际上普遍承认,美国的初等教育制度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进度缓慢

 

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才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而中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开始让学生知道9988等于多少了;美国六年级的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只相当于中国小学四年级水准。

 

一个法国小女孩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个小女孩在法国上了二年级之后转去加拿大。加拿大不允许跳级,所以她又重读了二年级。一年之后,她转到美国上三年级。离开法国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了乘法,到加拿大时又学了一遍,转到美国已经三年级了,却再次学了一遍乘法!

 

(2)课程及教材内容浅显但包罗万象

 

美国的科学课涉及诸多当代科技基础知识。另外,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在美国初等教育里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课时少,校内活动丰富生动

 

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约8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仅占约一半时间。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所谓以活动形式进行,其实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

 

(4)赋予孩子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美国的教学管理气氛轻松。众多教学科目的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内容都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结果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

 

(5)少留作业

 

美国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少,但大都非常有趣。作业形式一般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乐于完成,如观察某一现象(像种子在水中如何发芽等),制作一件手工制品,画一张画,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6)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美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组织、演说、社交的能力,不少活动教师布置后即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各国驻美机构时常都会收到美国小学生索要有关该国材料的信件,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做报告,既令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但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7)让孩子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

 

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优惠。

 

(8)发展孩子的个性

 

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甚至有些放任自流。

 

(9)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小学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并不开设专门的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10)教师工作量较小

 

由于教材内容不深,作业量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并不包揽学生的一切事务,多于,故美国小学教师与我国小学教师相比,工作量较小,负担较轻,师生关系平等和缓。在收入上,教师属中等水平。

 

美国初等教育就其传授的知识水平而言,的确低于很多国家;但如果把眼光放宽一点就会看到,人才培养和人才构成要素包括多方面,除知识传授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

 

美国初等教育制度是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特点,适应他们爱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量虽不及亚洲各国的小学生,但实际能力强、后劲足、潜力大,对今后发展、深造明显有利。

 

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小学教师都拿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总是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总结。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修高水平课程,则学分为大学所承认,可谓丰俭由人。有的学校还设有优秀毕业生证书,能多修学分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才可能得此证书。获此证书者有较高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及获得奖学金。

 

此外,美国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视科学教育。美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是一个具有超前思维的科技素质教育蓝本。它的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急剧变化的高技术社会的挑战。这个规划将幼儿园到高中13年教育应学到的基本科技知识归纳为12大类: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本质共3项总论;其他9类为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生理、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课题和思维习惯等。

 

还要指出一点,上文讨论的美国初等教育是指公立学校系统。美国教育体制下的小学绝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受联邦政府指导与协助,接受州政府的监管。但是,美国同时还有形形色色的私立小学、教会小学和一些寄宿小学。

 

这些学校只受最低程度的政府监管,政府不干涉这些学校的运作。只是它们收费昂贵,便宜的一年两三千美元,贵的一年能到3万多美元。那些年收费3万美元的大都是所谓的贵族学校。这些学校历史悠久,管理严格。

 

这种学校一般位于远离城市的农庄,学校与外界大部分时间是隔绝的,校内自成一统,不仅课程紧凑,生活也极有规律,还教导孩子道德规范,把学生像贵族一样培养,很受有钱人欢迎。

 

这些学校出去的学生进名牌大学的比例很高,是未来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从小就形成一个圈子,就像耶鲁、哈佛大学的圈子一样。这里的教师也都毕业于名牌学校,赚很高的年薪,和公立学校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低水平的美国初等教育与高水平的美国大学之间的严重脱节,就被这些私立学校的生源给弥补了。

 

教育孩子,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孩子确实不应该输在起点上,但更不能输在终点上。中国的中小学生年年能获得无数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项,却没有一个中国高校教育出来的成人获诺贝尔奖;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的学生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这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现在,共有400多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有5位华裔,他们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朱棣文,化学家李远哲。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没有一位属于中国内地的科研机构。

 

一位著名学者统计,一般国家成立30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成立,39年后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用了41;波兰46;巴基斯坦29;印度30;平均是35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全美教师先锋队的成员蒂娜·克罗斯的话或许对我们有一点启示:我当然不反对所有的标准化考试。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学生能读、能写并能分析和评价信息。我也认为确保学生获得进校后必备的学习能力的入学考试是必要的,但我相信,对考试的过度强调将造就一代平庸的美国学生。

 

——老余摘自《成长课堂——世界老师们的7堂公开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0

 

作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74

 

2:美国农村初等教育现状及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教育事业也备受他国瞩目。但在广大的农村区域内,由于美国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美国初等教育的关注不够和教育投资不足,致使美国的农村教育质量急剧下滑。着重分析了美国初等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带给我国农村初等教育一些启示和借鉴。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雇佣了300多万人,每年开支大约2000亿美元,集聚的固定资本超过10000亿美元。在这个工业极其发达的国家中,国家建设的好坏与普及教育的质量高低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之前的城市化进程较快,人们带着对交通和空气质量等的不满进行了由城市向农村的大迁移。到了1980年,美国的农村人口已迅速达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城乡之间的差距随之出现,从而势必影响教育的发展。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当前美国有960万名学生就读于农村公立学校,约占整个国家在校公立学生人数的20%。作为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农村初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日渐加剧,存在于教育中的缺失日益突出。

 

一、美国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

 

据美国相关机构统计表明,美国农村小学占全国总数量的13%以上,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数量的20%,其中超过45%的学生就读于小规模的农村学校。由于统计方法、归类问题,其他报告中公布的农村学校及学生数量比例甚至更高。不仅是这些数字,农村学校的小规模特点所潜在优、劣势,以及农村学校在满足联邦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已经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农村初等教育不可忽视,必须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法律哲学家布鲁斯·A·阿克曼在一部题为《自由国度的社会公正》的专著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应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初等教育阶段,其教育任务在于切实补充并保证学生家长的价值观与态度;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接受由国家所提供的教育,从而使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地位得以改变。事实表明,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中等学校承担了这一指责,并充分发挥了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功能。以扩大自由与选择为手段,美国学校一直在为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不断努力。然而这种使每个人拥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努力并未取得卓越成果,其中州与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及家庭因素都会在一个人的生活成长过程中产生影响。但美国的学校确实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提高了占相当大比例人口的受教育机会,重新分配了谋生的机遇。一般教育及具体学校的努力,远不能保证任何平等结果的出现。

 

二战以后的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即112年级的儿童有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别于其他的是,美国没有统一的教育系统,并且对教育经费的管理是分散的。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政府拨款以外,社会对学校进行捐赠,另外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学校服务社会的收入。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国家,国家不存在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教育的责任由相互独立的州、联邦政府的不同机构和各级法院来承担。这些州区、政府、法院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经费的投入直接负责任。

 

现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5%6%左右,美国联邦教育部权力很小,无权干预学校教学,每年掌握的经费仅为300亿美元,其中的36%左右直接用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资助。因此,联邦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扶贫。美国是地方分权的国家教育也采用地方分权制,地方学区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管理各自的教育。美国各州各学区之间教育管理互不干涉,学区的财政权也是相互独立的,利用收取社区居民的税收,也是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方式之一。如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使得美国各州在教育财政、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很大差异,教育发展因此出现了极大不均衡。

 

随着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美国城市人口大量移居至农村,农村人口的骤然增加,使得学区范围很快扩展至农村。为满足办学需要,康涅狄格州在1766年首先承认将城镇以外的区域划为学区,农村学区开始像城镇一样拥有办学权力,并可以征收教育税等。2001年联邦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出台,赋予州、学区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法案建立起州、学区和学校三级责任体制,联邦政府从此不再提供教育资助给那些未达到要求的学区。

 

由此,可以得知美国农村初等教育的财政体制的模式相对比较集中。这一财政体制的第一个特点是政府直接对农村初等教育进行投资。第二个特点是政府对各学区初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责任逐步加强。相对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对自己所管辖的各个学区的初等教育直接负具体的责任。一般来说,为了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各州以公平性原则对教育经费进行分配。

 

二、美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均

 

在美国,公立免费义务教育无城市和农村之分,相关部门采用多元化的拨款补助方式,统一实行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体制,有两种最基本的拨款方式:一种是专项拨款,另一种是基本资助拨款。由于不同学区在教育需求和教育财政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采用基本拨款主要可以保证各学区学校的基本运转,体现其公平性。但作为主要的拨款方式,基本拨款往往顾及不到规模较小的农村学区。原因在于基本拨款是按学生人数分配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公平,但实际上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虽然人数较少,却还是要花费不少的资金用于交通和基本设施,除此之外,用于教师工资、教学材料和仪器设备等的资金必然所剩无几。另外,一些诸如农村学区学生的注册率下降等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可以获得的平均经费减少,这给当地学区增加了不小的负担。贫困落后的农村学校获得公共和私人资助的途径和机会也比城市社区少得多。

 

2.农村学校规模过小

 

在美国,农村社区人口居住分散,小规模的学校普遍存在,这成为制约农村社区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弗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柯南特在其著作《今日的美国中学》中,从学校规模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角度提出规模效益理论。他认为,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的,这将成为建设优质学校的一大障碍,应该合并小规模学校。柯南特的这一理论掀起了美国农村学校合并的浪潮。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制定了学校生存能力标准,该标准规定: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小学六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不得低于20人,才被认为是有生存能力的,如果全校人数少于140人,则被认为无生存能力而将被关闭或合并。在美国,当一个学校不能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整套教学计划时,势必就要被合并到较大的学区。即使这些学校可以存活,得到到的基本拨款也是相当少的,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得不到这类款项资助。如此一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础教育则得不到任何保障。

 

3.农村学区师资短缺

 

与中国一样,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农村学校多处于偏僻地区,各方面设施较差,教育教学负担相对较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得不到提升与发展。文化差异、社会交往及心理上的孤独感使农村学校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教师。低工资收入也是农村学校留不住合格教师的主要障碍。研究统计数据表明,农村教师年平均工资要比城镇教师低14%。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学校教师日常生活和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严重流失,师资不足成为农村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美国政府改革农村初等教育的举措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s)指出,农村教育之所以会出现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状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对于投资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应负首要责任,当然,位于农村的社区、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因而,州政府应加大投资、对农村学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整合农村社区和学校,提高农村教育的思想观念,调整农村整体教育和与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就成为美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方向和首要任务。

 

1.联邦政府设立REAP项目,增加农村教育专项经费投入

 

200012月美国政府签署通过了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它包括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对农村教育专门实施拨款的法案,用于应对的是基本拨款方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个计划扩大了小规模学校使用联邦拨款的自主权,并帮助农村学校更多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基金。REAP通过专项拨款来支持农村贫困学区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缩短城乡教育差距。PEAP项目也期待与更多公益组织、研究机构、企业及政府机构的全力合作,为解决美国农村初等教育问题献计献策,为帮助贫困地区儿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可能性。

 

2.提供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招聘和挽留合格农村教师

 

农村地区合格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文化习俗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短缺,教师往往被要求同时教授多门学科、多个年级,甚至要应对年龄不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让教师对农村教师职业产生了畏惧感。为了克服这些现实问题,199812月签署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在其第二款规定为提高教师素质、减轻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负担,政府将提供招募教师的专项资金。不仅如此,2002年,美国政府实施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美国各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美国州教育委员会也为各州规划了诸多举措,各州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提高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为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区和学校任教,一些州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减免学杂费和设立教师奖学金政策。对农村学区存在的工资低、住房条件差等问题,许多州出台了贷款免还政策、招聘奖金项目和住房援助项目等。如此种种都为农村学校引入高质量的教师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我国农村初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一半人口在农村。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致使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差距非但没有缩减,反而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调查发现,城乡初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同美国一样,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探究我国农村初等教育落后的原因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中之重。

 

1.农村初等教育要顺应区域发展

 

城乡教育严重失衡在我国将会持续很长一段过程,历史原因所产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如今,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因经济发展而缩小,甚至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对我国国情的研究结论表明:只有当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极小比例的时候,城乡差距才会消失。因此,在城乡一体化未形成之前,城市与农村初等教育的差距必然存在。农村初等教育就必须具有农村特色,必须考虑农村特点,坚持主要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服务方向。明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改变农村初等教育在经费、师资、观念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构建适合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的教学体系;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不同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确保农村初等教育的顺利开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2.农村初等教育要明确办学方向

 

目前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成绩不合格无法升学而辍学在家。一些中小学毕业生一无学历二无一技之长,这种无法升学、无法就业的局面,可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初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农村的发展不相适应,全国上下一味片面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由于农村学校缺乏这种适应城乡差异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大多数农村人口想要通过教育进入到社会主流的可能性极小。归根结底,盲目采用城市化教育改革的模式、应试教育升学的模式都不可能解决我国农村初等教育问题。城乡之间的整体差异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教育体系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一样的生涯规划。因此,关注农村初等教育刻不容缓。但是,解决农村初等教育发展困境,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卫静 孙龙存 来源:新课程·教师 20156

 

上一篇:浅谈初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
下一篇:论初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