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

  独立学院作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种新型办学方式,产生至今蓬勃发展,在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微观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并最终能够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三本独立学院,虽然《微观经济学》教学一般有着充裕的师资力量,形成了较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预期差、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微观经济学是一门较年轻的社会科学,学习微观经济学便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对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较多假设条件,特别是诸如“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等假设条件,和现实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同时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和我国现实经济运行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得初学者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常常会觉得犹如“西天取经”


  (二)基本概念、理论多,识记理解较为困难。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较多,基本理论大多属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记不住概念,基本理论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理解了,下了课转身再看又无法理解了,很容易忘记理论逻辑是如何阐述的,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一些特点,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图形较多易混淆,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经济理论一般有四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法、图表法、几何图形法以及代数法。其中几何图形法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可以具体形象表现出经济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图形过多,大多数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图形。同时学习微观经济学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惧怕数学的情况十分普遍,大多学生谈数学色变,近几年学生在考研时选择规避考数学的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极大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预期差。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此时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没多久,理应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应较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是近年来学生普遍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他们自信、独立、思维活跃、有想法,同时功利主义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在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能够看得到学习效果的课程,他们会比较重视,对于像微观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需要慢慢积累,短期内无法看到实际应用效果的课程普遍兴趣不大。二是社交生活网络化使学生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时不时将手机拿出来看看,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课,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互动半天没反应,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和教师预期相差甚远,使教师普遍产生一种“不管讲什么学生都没兴趣”的感受。


  (二)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应用。从课程安排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理教课时在45、48学时左右,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社会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学到的是“高大上”的理论,很难将复杂晦涩的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运行联系起来,微观经济学便成为了学生眼中比较空的课程。从选用的教材来看,独立学院选用较多的是国内使用率较高的国家规划教材,如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多、偏重于理论、案例分析少,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压力也较大。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较年轻,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上任务重、课时少、要考试,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课堂设计合理,准备充分,也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大多也不得不满堂灌,就理论讲理论,无法将具体理论结合现实经济运行展开来讲解,学生理论学会了,但很难提高其应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成绩设置比例多为3:7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重期末轻平时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可以了的思维定式,也使得教师常常在心理上将学生考试通过作为教学目标,于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教师着重讲解理论和考试重点内容,以期学生考试能通过,而学生觉得课堂听不听无所谓,只要期末考试考的好就可以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雷同多,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平时不看书,考前突击看书,虽然大多可以通过考试,但日常缺少知识积累,无法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素养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着手,混合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热点问题和新闻进行分析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将经济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二)优化课程安排,重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当前,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多数独立学院已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校企合作开展也较多,但这些一般都是针对专业建设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环节安排基本没有。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一是要优化课程安排,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理教课、实践课和校企合作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理教课堂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课则需要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1;校企合作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和老师授课、做讲座,加强彼此沟通联系,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三)丰富课程考核形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为使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考核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的多种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期内考核2~3次,主要采用论文形式,此部分成绩可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50%以上,以此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二是对期末考试题目题型进行改革,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较强灵活性的主观题,强调综合性和活学活用;三是考题中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题,考核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0。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像过去一样以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乾坤,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注重知识积累,这对于其经济学逻辑思维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其经济学素养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理论体系化且具有规律性,实践性强,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在毕业以后由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难以将经济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讲解,照本宣科现象较普遍,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为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教师则需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学习、多听课,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迅速掌握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巧;二是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让微观经济学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和社会经济运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但晦涩难懂,现实经济问题多变且庞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安排会固化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让他们无法看清现实世界,更无法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既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也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加强学生数学基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改革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思路,逐步形成较完备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并最终拥有较强的应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2.2~),女,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络资源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