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政策分析论文(共3篇)

  

第1篇: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对文化产业的作用分析


  1.1文化产业加强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分析


  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文化产业的发展单纯的只靠市场,极有可能造成以下几种情况:一方面,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低俗文化;另一方面,会造成文化市场的混乱,很多企业缺少核心的竞争力。所以国家一定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能任由文化产业自己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指导,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的。


  1.2财税政策的作用分析


  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和它相关的产业也会得到发展,消费者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情感也就是文化产业外部性的重要体现,反之就是负外部性。于文化产业,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的外部性,都会造成文化产业市场在供给上失灵,消费者的边际消费都完全的体现在了对某种商品的实际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买了某种文化产品,在市场机制下,产品的供给者会承担成本、收获利益,这个交易是和市场的其他主体没有关联的,文化产品的外部性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时,其他的没有直接参与市场主体的也会承担成本,共享收益,该状态下,价格机制是失效的。在文化产业的外部共性的作用下,市场调节发生了变化,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出台财政政策来有效弥补市场存在的缺陷。


  2完善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主要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财政和税收都是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倾斜式”的财政税收制定和实施之后,其他产业的资金会不断的注入到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1大力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的产业,它的发展是以众多的相关企业作为前提保证的,将各种类型的工作人员密切的联系起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正是通过文化产品和其它产品质检的有效融合,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的延长了,相关产业的生命周期也随之被改变;文化产业和其它的产业相比风险性更大,这是因为每一种文化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会存在着多种不确定的因素;过程中需要明确,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不能划等号,所以在制定财税政策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1和文化产业企业相关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强


  最近几年,财政在改善民生这块投入越来越大,文化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文化产业的投入尚待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要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进而进一步的环节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进优秀的人才,加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


  2.1.2尊重经济和市场机制,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文化产业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税收政策在不违背市场的基础之上,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2.2分析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方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就目前来看,政府在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方面的相关政策存着诸多的问题,不论是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政策投入的方法对于加强文化产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为了加强文化产業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理论的了解,需要明白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财政方面的管理。有了一定财政的支持,但是没有具体实行的方法,必然会造成财税政策实施效果的不理想。现如今的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方式比较单一,应该要加强财政投入多种方式的并存,这样才能够实现财政支持的长久性。因此,加强相关财政投入方法的了解非常的有必要。


  2.2.1加强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理念的建立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结构的完善,在加强财政投入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科学化财政投入理念的支持。拥有了科学化的财政投入理念,才能够实现产业文化发展科学模式的建立,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2.2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专用资金的运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拥有了一定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如何有效使用这笔资金来发展产业文化是一个小思考的问题。从小的范围来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加强,需要合理化的支配资金,从产业发展最初的规模设计,以及后期发展的执行等,都需要加强资金运用的合理化支配。


  总而言之,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中财税政策的了解,能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前进。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因此,不断的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优越的生存环境。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中财税政策的了解,能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前进。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因此,不断的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优越的生存环境。


  作者:赵献美

  第2篇:关于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赵寨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镇”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以挖掘历史文化、繁荣旅游文化、发展新兴文化等为重点,全面加快赵寨子镇建设“文化乡镇”“旅游新镇”的步伐,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一、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赵寨子镇位于山东省西部,是高唐县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中国平板精密机械装备产业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乡镇”。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51个自然村,总人口3.4万余人。


  赵寨子镇地处济南、聊城、德州三个大中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北距青银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东距济南国际机场100公里,南到京九铁路聊城站38公里,省道316线与省道322线(高临路)交汇于赵寨子镇境内,辖区内村村通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该镇文化底蕴深厚,有报恩寺、陈都督墓、千年古树等人文景观,还有炉头古酒、“蒋沙窝”西瓜、赵寨子肉饼和羊肉串等特色食品。随着“农家采摘”“乡村一日游”的发展,赵寨子镇逐步成为一个集兴业、康居、美食、休闲于一身的乡村都市。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赵寨子镇高标准、规范化综合文化站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备文化站站长1名,文化专干2名。站内有排练大厅、民乐室、图书阅览室、非遗展厅、多媒体活动室等。室内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室外广场面积1000多平方米。它的建成既改善了赵寨子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了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稳步推进。全镇已有49个文化大院、45个文体广场和18个定点农家书屋,设备齐全,发展村级文体组织51个,培养文体活动爱好者近2000人,同时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在赵寨子镇中学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二)文化产业逐步壮大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赵寨子镇逐步形成了印刷业、书画业、文化用品销售也、文化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这既提高了全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又在促进赵寨子镇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扩大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6年,全镇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7家,从业人员20余人。其中镇书画协会1个,会员10人,主要包括退休干部、退休老师以及书画爱好者;书画院1家,从事书画装裱和书画培训,每年办3期书画培训班,每期招生20人。镇驻地网络文化服务1家,文化用品销售3家,全镇51个村每村有1家便民超市,包含文化用品销售。


  二、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赵寨子镇党委、政府紧抓文化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挑戰,以建设“党建文化小镇,平板产业之乡”为目标,把赵寨子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和谐有序的高唐文化特色乡镇。


  (一)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借综合文化站新址启用之东风,全镇各村全部完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加大村文化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夯实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争取上级支持,吸纳社会资金,力争新建一个适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文化场所。


  (二)以党建、美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牵引,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以乡村旅游业吸引社会资源。构建森林小镇、党建小镇等,发展乡村旅游业。对接高唐文化强县的发展举措,使赵寨子镇美酒、美食和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重点开发好党建一条街、王辛孔繁森驻村历史、蒋沙窝西瓜等优势资源,将赵寨子镇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开发旅游资源,引领饮食、商贸、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强娱乐文化业监管


  加大对KTV、游艺、培训班等娱乐文化业的引导力度,打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品牌。


  (四)做强非遗产业经济


  以赵寨子镇倪堂“落子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契机,加大非遗项目挖掘力度,建立保护、传承与开发基地,做大、做强非遗产业经济,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三、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结合当前镇文化产业的现况看,其发展不充分,特别是社会化产业规模少、程度低,需要大幅度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范围和效益。阻碍全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认识


  发展文化产业拥有美好前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对这一点缺乏认识。思想依旧落后,缺乏产业意识,存在靠、等、要观念,太怕困难和风险。因此,不注意、不主动发展文化产业。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缺乏


  由于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资金,而且无法靠自身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文化产业创业、管理及文艺人才匮乏


  赵寨子镇缺少专业地文化产业创业、管理及文艺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底下。目前,镇文化市场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等现象。


  (四)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赵寨子镇文化底蕴深厚,村风朴素,还拥有省级非遗落子舞。但是,没有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包装,未挖掘出文化内涵,未体现出文化商品、人文景观和艺术表演的价值。


  四、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文化部门要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开发文化产业的领导水平。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办企环境,加强服务,鼓励、吸引从事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进入赵寨子镇。另一方面加强政府投入。镇财政不仅要向上级财政提出资金支持,而且自身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3)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研究赵寨子镇历史文化,挖掘、发展该镇特色的文化产业,如省级非遗落子舞。赵寨子镇可以从高效保护、科学利用、开发特色三个方面下工夫,把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作者:刘洪波

  第3篇:漯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


  近些年漯河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漯河始终坚持产业与文化共发展,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业招商活动也获得巨大成功,文化产业成为漯河新兴的战略产业,朝阳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具有无限潜力,但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漯河文化产业的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到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我国将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漯河要抓住机遇,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再结合自身实际,让漯河的文化产业达到新的高度,实现产业升级。


  (一)漯河文化艺术事业一片繁荣。


  “十二五”时期漯河文化事业进步巨大,新的历史时期漯河要响应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创新的战略部署,继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漯河的文化产业更是前景美好,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普及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对群众的开放力度,继续支持送文化下乡活动,继续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形成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架构,这些都能极大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让群众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为漯河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漯河新闻业发展步伐较快。


  新闻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仅仅是一种宣传工具,媒体报道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业必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媒体定位不同,创办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新闻业也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创新,业务种类增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漯河新闻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所占经济比重得到提升,从业人数和新闻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出版物销量剧增,创造的经济价值不断创新,这都显示了漯河新闻业的快速发展势头。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协调。


  作为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联系的广播电视业,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成为党指挥下的政府和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工具,要走产业化道路面临着重重困难,漯河广播电视产业化在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迎难而上,立足本土,根据自身优势,体现出本土特色,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壮大,强化产业意识,提升竞争力。漯河广播电视事业利用广播等文化形式,大力推进漯河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做到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大众化、多层次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抓信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建立了强大的广播电视产业。


  (四)旅游产业整体提升,产值不断创新。


  漯河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如贾湖文化、许慎文化、三国文化、小商桥文化等景观都是天下闻名。漯河旅游业与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把漯河知名品牌南街村、双汇集团等企业融入到旅游业中来,漯河旅游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旅游市场,扩大旅游就业,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漯河旅游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旅游业培育为漯河支柱产业,丰富和优化产品体系,着力提升品质,打造精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二、漯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结构还需调整。


  当前,我市主要文化行业有: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服务业等。这些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档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漯河文化企业的规模也较小、基础较差,没有龙头企业,文化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比重较低,文化产业的增长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协调,新兴文化产业增速赶不上发达地区,质量高的、多样化的、原创性的内容受到制约,导致产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于文化产业结构不太完善,文化产业单位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致使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格局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制约着文化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使得文化生产和服务基本游离于市场之外,也让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不能与市场融合,游离在市场之外。漯河文化产业还需进一步调整,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二)漯河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还需加强。


  “互联网+”为现代生产生活提供了新机遇,它代表着新的经济形态,引发了社会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平台,推动着文化产业向高层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为文化产品创造新的服务形式,加速了文化资源的集聚、整合、流动。


  目前,漯河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已经起步,如漯河市政府门户网、许慎文化专题网、舞阳县政府网、旅游局网站、许慎文化网等宣传漯河地域文化的网站均已开通,并且点击率还较高,但由于人力不足,投入不足,使得内容更新慢,内容不够丰富,与大网站或热门网站相比相差甚远,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发展迅猛异常的时代,必须加快漯河地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三)漯河文化产业规模有待做大做强。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省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漯河作为河南中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更应将文化资源转化产业资源,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漯河文化資源丰富,特别是民间建筑、老“字号”、民间杰出传承人、民间故事、民俗等几个专项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河南甚至全国都有一定位置,但这些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整合,形成规模,打造成知名品牌,文化产业发展要以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为基础,如果文化产品不能形成规模,当然也就无法形成产业,漯河目前的文化产业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还是投资少,规模小,信息封闭,生产协作差。


  作者:张亚丽

上一篇:353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下一篇:工商局电子商务市场监管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