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王郅隆时期《大公报》漫画探讨 (1918.2-1920.6)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从漫画的视觉隐喻呈现来看,《大公报》漫画的讽刺和批评是对现状的不满,也是希望通过传播媒介的力量传达期望,构建想象图景启蒙国民,激起民众的危机意识,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平等的民族国家。

1 绪论

1.3.2 国外研究现状

Charles Forceville提出将多模态隐喻运用到不同的多模态语类中,其标志性成果就是2009年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多模态隐喻》,涉及广告、漫画、电影等多个语类研究[25]。其中,漫画语类的研究备受关注,Yus发现在政治讽刺画中存在一种视觉化常规隐喻,借助于视觉媒介把常规语言隐喻进行视觉处理,达到去熟悉化的目的[26]。EI Refaie通过采访调查发现,政治漫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隐喻,例如用大小映射权力或地位,用空间中的移动映射时间的流逝,观众对此的理解基本一致,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结构隐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不同[27]。Teng研究了多模态隐喻中并列式图像可以作为一种设计策略起作用[28]。Schilperhoord和Maes认为社论漫画是一个充满隐喻的交流区域,他们还注意到,动物和船只被用来作国家、州或政党的源域对象[29]。EI Refaie还以奥地利报纸漫画为例,探讨视觉隐喻的语法,认为隐喻的视觉表征应该被视为一种隐喻性思维,同时要重视隐喻表达的交际方式所带来的潜在意义变化和影响[30]

Charteris-Black首次提出批评隐喻分析,该隐喻分析方法植根于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31]。其专著《隐喻批评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中选取政治、新闻报道和宗教语篇建立语料库,分析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总结出批评隐喻的模型 [32]。西方的多模态隐喻漫画研究多是研究漫画的模态表征及意义建构。Charteris-Black提出将批评隐喻分析扩宽了隐喻研究的视野,随着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兴起,将多模态隐喻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因此,本文结合国外的研究背景,将多模态隐喻和批评话语分析结合深入解析漫画隐喻使用者创作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3 《大公报》漫画之国防外交

3.1 议题:主权得失

王郅隆时期《大公报》中“国防外交”的主题漫画主要分为“中日关系”“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三个方面,下面通过表3-1呈现其每部分的漫画数量及其占比。

从表格可以看出,这时期中国政府与日本的联系紧密,涉及日本相关的事件频频出现,成为报纸上常见的话题。通过图画内容的初步解读,中日双方关系的漫画有11幅。占“国际外交”主题下漫画15%的比例。欧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话题莫属“巴黎和会”,中国利益与此和会息息相关,漫画篇幅有35幅,占据本部分漫画总数约48%,将近一半。之后的“五四运动”也是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在国内引发的连锁反应,“五四运动”有关的漫画有27幅,占总计约37%,因此“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漫画内容成为本章主要的叙事重点。国家羸弱,四面楚歌,外交方面也一败涂地,任人宰割。《大公报》漫画在“国防外交”方面也基本围绕国家主权得失问题展开。

4 《大公报》漫画之社会民生

4.1 议题:民生困苦

王郅隆时期《大公报》中“社会民生”的主题漫画主题较多,但是最主要的包括民生总况、匪患、禁烟三个方面,所以以下的内容分析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下面通过表4-1呈现其每部分的漫画数量及其占比。


关于社会民生主题的漫画共有53幅,从上表内容数量来看,这一阶段的《大公报》漫画着重表现“民生状况”议题,占“社会民生”漫画数量的27.1%。展现其他社会问题包括“禁烟问题”有12幅,占所有议题数量的20.3%;次之,“匪患问题”的漫画,共有8幅,占13.6%。最后,体现“社会风气”“京票兑换”分别有6幅,“社会犯罪治安”“社会灾害”“贪官运米”的漫画分别有3幅。从整体来看,《大公报》的漫画内容涉及社会民生的多个方面,通过图画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涉及人民最关切的问题。下文主要对“民生状况”“禁烟问题”“匪患问题”的漫画详细解读,分析其多模态隐喻漫画的表征并进行批评分析,其他方面如“京票兑换”“社会风气”“社会犯罪治安”“自然灾害”“贪官运米”等漫画的篇幅较少,且漫画内容多为直接展现新闻事件,缺少多模态隐喻元素,运用多模态隐喻的漫画也可忽略不计,因此不再赘述。

4.2 “社会民生”漫画的多模态隐喻表征

4.2.1 民生总况:官民比较 苛捐杂税

南北军阀混战,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国家财政日渐入不敷出,各地军阀仍继续大肆扩充军队,为了筹集军费军饷,政府靠借债与压榨民众维持军费开支。《大公报》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关注民瘼民生。胡政之发表评论讽刺军阀政客“表里訾谬,阴险谲诈,以国事为儿戏,玩国人于鼓掌。一念游移,国家之财力,虚糜不知其数;心存巧取,小民之生命财产损失弥多”[60]。《黎民局蹐战儿肥》、《民脂民膏》、《为商民写真》、《蝗与官最爱食之比较》、《官肥民瘠》、《穷兵黔武吾民何以堪此》等多幅漫画展现战争年间,军阀贪官污吏吸食民脂民膏的恶行。

《大公报》刊登16幅漫画反映民生状况,其中,多模态隐喻漫画有11幅。通过识别漫画隐喻的符号,发现体现民生状况的多模态漫画隐喻,主要围绕“人民”“官”“苛捐杂税”三个目标域展开,将“人民”喻为“矮小瘦弱的人”“食物”“磨盘”“尸骨”“直不起腰的人”,共10幅图画;将“官”比喻为“又肥胖又高的人”“吸食血肉的人”“举伞的人”“老虎”,共6幅;将“苛捐杂税”比喻为“钱币”“包袱”“潮水”“食物”,共4幅漫画。这三个目标域在隐喻表征并不是单独出现在漫画中,而是彼此出现这衣服漫画中,构成一个叙事场景。如图4-1中,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苦百姓手捧着“民脂民膏”,恭敬地献给对面手拿武器、凶神恶煞又高又胖的军阀。在漫画中,形体的大小普遍用来指示各种成分的相对突显性和权力、力量、社会地位之差别。[34]矮小瘦弱的人隐喻穷苦百姓,又肥胖又高的人隐喻军阀,而被放在盘中的食物则隐喻民脂民膏。从漫画的构图意义看,军阀的形象是高大的,百姓的形象是弱小的,构成方位隐喻“强势是大”“弱势是小”,显示出双方的地位的不平等,并且弱小的一方受到强大的一方的威胁。

5 结论:漫画中的现实与想象

5.1 揭露国家现状,表达不满

中国近代报刊漫画自诞生起就围绕国家时局和社会大事展开叙事,是反映时代图景的生动画卷。王郅隆时期的《大公报》漫画出现于安福系当政时期,此时中国分裂成南北两个敌对阵营,双方内部也纠纷不断。这时期的《大公报》漫画涉及国内时政、国际外交、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在国内时政上,面对国家分裂和南北战争,《大公报》坚决反对,且立场鲜明。在南北政府政治方面,揭露北洋政府安福选举中的乱象和政府治理方面的弊政,辛辣地嘲讽西南军政府内部混乱,反映西南人物的种种丑态。国际外交上,日本虎视眈眈,打着“中国亲善论”的幌子逼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主权任人宰割,外交状况一塌糊涂,国内的爱国民众掀起请愿狂潮,五四运动爆发。处在这样环境之下的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一方面要面对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另一方面要对抗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匪患、烟土等社会灾害的影响。面对国家满目疮痍的现状,《大公报》通过漫画的多模态隐喻呈现想象中的场景,表达对当时国家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和痛恨。

从上述漫画的批评分析来看,引发《大公报》对现状不满离不开军政之败坏。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发生转型,民国成立,国家从封建专制转向“民主共和”,民国政权也走向武人干政的道路,甚至此种现象逐渐愈演愈烈。如以袁世凯为首北洋军事集团,其内部又分为段系北方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各地方又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一地。袁世凯当权时期,中国中国还能维持着表面上统一,袁氏死后,军阀横行,国内的和平彻底消失殆尽,陷入军阀混战阶段。这一时期军事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所谓的国会、内阁成了这些军阀的政治工具。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中国的军阀政客只为维持个人私利,毫无国家民族之精神。具体而言,军政败坏体现在南北问题和南北政府内政上。漫画所展现的南北问题,主要包括南北战争和南北和议。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网络)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
下一篇:微信与回村生活嵌入思考@——@-基于巍山东莲花村民的日常生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