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神经内科护理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实践效果
神经内科疾病具有病患年龄大、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及常伴有功能障碍等特点,导致基础护理工作量大,中班、夜班患者特殊治疗多,对护理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针对该科特点,如何进行科学的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已成为护理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文化理念,它以科技为基础,以精细操作为特征,通过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强化协作,提高组织的执行力,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护理管理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病区拥有床位60张;护士22人,年龄20~41岁,其中大专及以下13人,本科8人,硕士1人;主管护士5名,护师8名,护士9名;工作年限>10年5人,5?10年9人,<5年8人。
1.2方法
2011年1-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病区内开展精细化护理管理项目,分别从人员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方面入手,旨在全方位提升护理质量。
1.2.1人员管理精细化依据精细化管理理念,针对科内每个护理岗位制订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岗位职能,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分层负责制。其中,护士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质量控制,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责任组长对所负责的患者进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护理评估,指导并督促本组护士完成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操作负责,并进行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工作;助理护士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如个人卫生)以及标本的送检、陪同检查等任务。为适应危重患者多、特级与一级护理需求多等情况,在班次安排方面,将夜班值班护士增至2人,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1.2.2工作流程精细化首先,调整生命体征监测流程。针对神经内科常见的血压监测,原有流程中的监测时间或与护理治疗时间交叉重叠,或打扰患者休息,因此调整为6:00—7:00及14:00—15:00,使其在符合患者生理变化的同时,方便患者和护理操作。其次,制定健康教育流程。科内每周组织2次集体健康宣教,同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2~3次床旁宣教,目的是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由责任组长监督执行情况。最后,制定入院接待服务流程、输液服务流程及亲情回访流程。在入院接待流程方面细化了办公护士、责任护士的服务,提倡办公护士的“四主动”(主动站立迎接,主动办理手续,主动介绍护士,主动通知医生)和责任护士的“五到位”(自我介绍到位,护送入室、安置休息、介绍环境制度到位,评估患者到位,安排饮食到位,执行治疗护理到位)。
1.2.3风险管理精细化重点对年轻护士进行风险教育,帮助其了解神经内科病房常见的风险因素,如患者跌倒、烫伤、坠床、压疮、自杀、护士给药错误、护理文书书写不当等,树立护理风险意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为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针对本科室患者年龄偏大、多功能障碍的特点,为防止患者跌倒或烫伤,在相应地点放置“小心地滑”“小心烫伤”等标志;对通过评估后发现有坠床风险的患者,采用床栏或约束带加以约束;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应及时报告,班班交接、层层把关;旨导护士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识别自杀倾向,并进行心理疏导。
1.2.4绩效管理精细化护士长每周对护理工作进行量化考评,评价指标包括:入院评估符合率、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指导覆盖率、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评分等。两周1次对护士进行素质测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技能素质、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素质测评的结果进行量化评分,以百分制计分,划分等级:>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对于护理工作量化考评和素质测评中的达优者分别给予当月200元的奖励,对于不达标者分别从当月绩效奖金中扣除200元。
1.3效果评价(1)采用技能考核、书面检查等方式,由护士长量化评价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和—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统计住院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2)采用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问卷共包含20个条目,分4个维度,分别为护理操作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住院环境满意度和健康教育满意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1代表“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测评时请出院患者根据自身感受从中选择一个合适选项。各条目得分累积即为满意度总体得分。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采用百分数、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i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项目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的比较如表1所示,精细化护理管理项目实施后,基础护理、特级护理和一级护理的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皆有较大提高,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实施前后五个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项目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和各维度满意度均提高明显,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3讨论
3.1有关护理质量的评价传统护理质量评价的评价对象主要是临床护士,评价内容主要是具体的技术指标,评价方式为依照标准或制度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对护理人员进行考试或测评,评价目标是各项目能够达标。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学者们一致认为,传统护理质量评价多由护理管理者执行,未能反映患者作为医疗护理主体的感受,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护理质量。而在欧美国家,“质量促进”模式下的护理质量评价常采用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护理质量的多维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本研究联合采用了我国护理质量评价中常见的技术质量评价指标及患者满意度指标,可以更好地评价和全面地反映护理质量。
3.2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实施对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的影响表1显示,项目实施后基础护理、特级护理和一级护理、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分别提高了48%、5.3%、4.7%,意外事件和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0%和2.3%;其中护理并发症在项目实施后1个月内实现了零发生率,说明了精细化护理管理项目对提高此类护理技术质量的有效性,这与王加凤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本研究中,护理质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岗位职能的合理设置是实现较高技术质量的良好保证。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分层负责制的实施使得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并通过各层级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另外,根据本科室特点增加夜班值班人员,可以减少由于事务繁杂导致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第二,护理服务流程设计是优质护理服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妥善落实和有效执行的基础,是确保护理服务质量的前提。本研究中,血压监测流程的调整和输液服务流程的建立为护理工作的精细化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第三,通过定期量化考评和素质测评,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奖金反馈,可以激发护理人员的进取心,增强其谨慎意识,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技术质量的全面提高。第四,细化护理风险教育是保证护患双方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细化风险教育使广大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了解神经内科常见风险因素,并学会及时识别和处理,可以有效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3.3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实施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表2显示患者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且干预后护理操作、服务态度、住院环境和健康教育方面较干预前提高显着(P<0.01),表明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有效的。在本研究中,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质量的提局,二是服务态度的改善和人文关怀的增多。具体表现为:通过岗位职能和护理工作流程的设置,明确了护理分工,保证了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绩效管理,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增强了其协调沟通能力;通过防范风险教育和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了更温暖的医疗氛围。尤其是在工作流程上,我们从入院接待服务开始,大到输液服务,小到基础血压测量,直至出院后亲情回访,都设置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充分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便利度。
4结论
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好做细,其内涵可概括为“精、准、细、严”。“精”是指精益求精,追求更好,将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极致;“准”是指准确的信息和决策,准确的数据和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是指操作细化、管理细化和执行细化;严”是指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本研究结合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特点,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科室护理管理,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成效显着。建议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更多临床科室中进行推广,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护理服务需求,使更多患者从优质护理服务中受益。
作者: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王金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第2篇:脑卒中患者中康复护理的应用
脑卒中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脑卒中的患者逐年增多,且趋于年轻化。医学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显着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遗留卒中后遗症,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康复护理的介入有效的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显着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入院的80例脑卒中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护理,患者恢复良好,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2.8±2.7)岁。病程2h~5a。80例患者中脑梗死51例,脑出血29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制定标准。同期随机选取传统护理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发作特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疾病常规治疗和基础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加用康复护理,并争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对照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临床表现多为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等,疾病打击是病人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热情的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的相关情况,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加患者信心,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需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切实解决患者合理的要求。
1.2.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注意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并观察尿液颜色。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抬高下肢,适当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可预防形成下肢深部血栓。注意更换输液部位,预防静脉炎。
1.2.3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减少致残率的关键之一是尽早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药物治疗联合针灸、理疗,效果显着。肢体锻炼也十分重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和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方向和范围进行被动活动;按摩患侧肢体,积极进行各种日常训练,发病4天后适合开始做训练。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出院前,特别需要注意嘱咐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定期监测血压,并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
1.3疗效标准判定
根据卫生部病科质量控制标准分为[4]: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②显着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1?3度;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经过护理治疗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其中①②③纳为有效,④⑤纳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护理后,康复护理组恶化患者0例,无效患者2例;对照组恶化患者1例,无效患者为7例。康复护理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8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是神经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近几年来年龄趋于年轻化,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造成脑卒中的患者越来越多。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引起我们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系统专业的护理措施辅助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是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正常脑神经元的代偿,从而减轻运动功能障碍发生发展。
心理护理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治疗中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对于疾病的康复十分关键。脑卒中后,患者多呈现出脑部受损的特定痉挛姿势,良姿训练可以通过正确摆放肢体位置和运动动作抑制异常姿态,并通过正常姿势模式的反射,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证明发病后的实施密切的监护措施,药物治疗辅助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功能康复等方面,明显以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经过3个月的随访,康复护理与传统护理情况分析,康复护理组恶化患者0例,无效患者2例;对照组恶化患者1例,无效患者为7例。康复护理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8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预防和减少了患者肢体的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