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内容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20年后,孤儿长成,终报前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把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宫中藏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深山长大改为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由杂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历史记载重新构思创作的《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它也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在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史上,元杂剧《赵氏孤儿》先后被改编为京剧、话剧、河南曲剧、中国豫剧等,2010年岁末又被当代中国电影界的大导演陈凯歌拍成了电影。2010年12月29日《大河报》第二版时评专栏中,发表了署名为雷雨的一篇文章“赵氏孤儿:恨比爱更容易”。文章写到:“陈凯歌曾说,他不想把《赵氏孤儿》拍成一部纯粹复仇的电影,而是想以现代社会的观念去重新解读,提倡宽容。陈凯歌也许认为他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一个新的内涵,但其实一直没能逃脱中国自古就有的有仇报仇、有冤抱冤的主题――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剧,更是中国观众的悲剧。”按照这个说法,那么京剧版本的《赵氏孤儿》和豫剧版本的《程婴救孤》不也就成了中国戏曲的悲剧,戏曲观众的悲剧了么?我认为,这个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程婴救孤》改编地很成功,他的主题就是在宣扬中华民族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而不是在大肆渲染血淋淋的复仇场面。当我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时候,我才感觉出来从这篇有失公允的文章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当代戏曲界应该怎样去继承中华戏曲遗产呢?
泱泱大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群星璀璨。其中,在艺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我们的中华戏曲。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流行地域广泛,其剧种繁多,演出剧目更是不计其数,在历史上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存在,在今天虽然从主流文化退居到次流文化、剧种数量锐减、演出剧目贫乏,但也仍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存在。当今戏曲界研究、探讨中华戏曲遗产的继承问题能对未来戏曲的发展走向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不能再拖延了!中国戏曲产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它的旧有剧目所反映的对象,不外乎封建社会的生活;它的舞台形象,也不外乎封建时代的人物。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地主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劳动群众的思想意识,都会在它身上打下烙印,从而产生代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劳动群众利益的两种不同倾向的剧目。所以,从整体看,在中国戏曲遗产中,既有人民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
中国戏曲文化遗产,其思想内容应该如何认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至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十年之间,始终存在着基本肯定与基本否定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我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两个意见的内涵即使有所发展变化,但一直处于矛盾和对立状态。在“五四”时期,基本肯定派是以“保存国粹”为口号的;基本否定派则是全盘西化的态度来对待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到了今日,戏曲界这里两种观点依然存在,而且比过去更广泛、更深刻的规模上和实践上进行着讨论和较量。任何一个时代,两种不同思想倾向的剧目,总是同时并存,处在对立的地位。譬如,作为元朝一代文学的北杂剧,有《窦娥冤》《西厢记》《陈州粜米》《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抨击社会的黑暗、赞扬人民反抗的剧目,也有《黄粱梦》《岳阳楼》等一类神仙道教戏。在这类戏中,虽然也流露出了对元代黑暗现实的激愤不满之情,但其总的倾向是借佛道故事,宣扬浮生若梦、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在充满着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残酷现实面前,只能选择忍耐和逃跑,其人生态度,与上面讲的剧目正好相反。再如,同时爱情题材的剧目,也有正反两样的文章。《西厢记》里的奴婢红娘是一个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斗士。而《?V梅香》中的家奴樊素,则堪称是孔孟之道的虔诚信徒,这种情况在明传奇剧目中普遍存在,且不说《五伦全备》《香囊记》《双官诰》和《牡丹亭》《娇红纪》等两种倾向截然相反剧目的存在,就拿发生在晚明的一场有名的争论――汤沈之争来说,所涉及的问题虽然比较复杂,就其思想实质来讲,仍具有“两种文化”的性质。前者的《牡丹亭》与后者的《坠钗记》,在大致相同的故事躯壳里,却弹奏出叛逆与正统两种不同的音调。清代地方戏里反应农民起义的英雄戏与替官府捉盗捕匪的侠义戏的并存,也很能说明不同思想倾向剧目在中国戏曲史上并存是普遍现象。
戏曲剧目人民性精华与封建糟粕杂陈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剧目之间,而且更普遍、更大量地存在于同一剧目之中,即使是那些最好的剧目也难以避免。例如包公戏,包待制伸张正义、惩奸除恶的正义行为,无疑是受到人民的拥戴,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因素。可是,这些伸张正义、惩奸除恶的行为,却又无不萦绕着封建法制的虚伪的光轮,并以大宋王朝输忠尽智做归宿。人们把清官当救世主,依赖他的明察和正直来革除社会弊端,毕竟不属于民主、进步思想,倒是封建意识的反映。又如爱情题材的剧目,男女之间的爱情,应是自由、平等的。忠于爱情也应是双方共同的义务。但从封建道德观念来看待两性关系问题,爱情和贞节是神圣不可分的。在许多比较优秀的爱情题材的传统剧目中,就常常出现既颂扬了纯洁的爱情,又褒奖封建贞节的说教。
当今中国戏曲界的演出剧目中,同样也是存在着两类倾向的剧目,和一个剧目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的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例如,《包青天》一剧中,皇姑与秦香莲在公堂上对唱时,秦香莲唱道“论国法我该把你拜,论家法你该把我参――先娶后嫁有大小,我为正来你为偏。”包拯也唱了一句:“论大礼她为正来你为偏。”这样的剧词就是中国戏曲遗产中的糟粕,它是在无意之间宣扬了封建社会的妻妾规则和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一些民营剧团所继承的老传统戏如《三打雷音寺》《火烧纪信》《草人媒》《七郎八虎闯幽州》《卖苗郎》《女贞花》《地塘板》《白玉簪》《小寡妇上坟》《水淹四洲》《麒麟镜》《刘莲征东》《太山图》《两世姻缘》等,均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封建糟粕,或者夹杂有色情成分,或者有以暴制暴的倾向,或者在宣扬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或者有藐视少数民族的倾向,或者有对封建帝王无比迷信的倾向,等等。平顶山市豫剧团曾推出了一台现代戏《被拐卖的人贩子》,商丘市地区豫剧团曾推出了一台现代戏《葡萄梦》,因为这两部戏是在宣扬社会的丑恶现象,而受到了戏曲界的批判。河南省豫剧三团推出的现代戏《蚂蜂庄的姑爷》《村官李天成》《香魂女》《女婿》等,总是设定有生理缺陷的角色上场,也许是剧情的需要,但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在拿残疾人或者有口吃有呆傻的这类人群的一种开涮,这也应该是一种戏曲糟粕。安阳市豫剧三团推出的历史剧《狼山女侠》则是在宣扬清初侠士为封建帝王效忠的行为,很明显是一种戏曲糟粕。河南省豫剧二团推出的《清风亭上》同样落入了宿命论的臼巢。京剧《红鬃烈马》又是在宣扬王宝钏的贞节操守和二女嫁一夫的封建思想。河南省豫剧一团推出的《三娘教子》宣扬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和因果报应。
那么,当前我们戏曲界在继承传统剧目、改编传统戏、根据历史传说演义重新编写新的剧目、创造现代戏时,又该怎样继承中国戏曲遗产中的精华、剔除糟粕呢?我认为,要认识戏曲遗产中的“两种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便对它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细心的鉴别、正确的评估。既不盲目颂扬,全盘肯定,也不虚无主义,一概否定。这对我们正确地继承和发扬这宗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河南省豫剧二团推出的《程婴救孤》和郑州市曲剧团推出的《麻疯女》,以及其他众多剧团推出的诸多剧目,可以说遵守了既不全盘肯定也不一概否定的原则而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给当代观众奉献上了一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上乘之作!本文来自《中华遗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