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学教育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通过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本文研讨了小学教育专业语数外等学科卓越人才服务的内涵、途经和意义。

 

  1.社区教育基本描述

 

1.1 社区教育的背景。朗格朗组织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人们在其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接受教育,每个居民接受教育的时间不限于学校教育时间,打破了接受教育的时间限制。从区域的角度来看,社区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范围。终身教育理念将终身学习与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20076月,社区教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中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能够为实施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可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和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它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否利用社区内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一环。只有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巧妙的整合,合理的使用,才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才能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1.2 教育服务社区的概念。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区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是根据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成员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区内全体成员,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以及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1.3 社区居民的教育需要。教育需要环境,现在的教育不光是在学校、家庭。他也涉及遍布于我们整个社区。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它的教育基地在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等,是社区教育的永恒追求,也是社区教育的价值所在。例如:三峡平湖社区教育通过在市气象局、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风情馆等单位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农民大学生实训基地,提升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有利于打破部门限制和区域限制,可以跨行业、跨地区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服务社区居民。这样的教育载体是我们需要的,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创建努力的。

 

  2.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途径

 

  2.1 社区教育理念。 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具有地缘共同体的属性,进而上升为精神共同体范畴,"精神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或者职业之上的,因此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的"

 

  在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态中,共同的信仰宏观上可以理解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观上可以理解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即"为了社区居民的共同发展",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共同的理念,即"资源的合建与共享"

 

  2.1.1 资源的多种性和多元化。资源需要多种性和多元化,所以要求各学科进行资源合建。资源的合建可以理解为合作与共建。在社区教育领域内,合作可以表现为实验项目的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合作、教学化信息平台的合作、基地建设的合作、特色课程建设的合作等。共建可以理解为共同建设,社区教育是全员、全程、全面的大教育,单独靠一个组织无法形成合力。管理学认为:1+12,就是因为系统整合后,将发挥出大于个体之和的优势和力量。通过合建,既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教学的多元化,将学科之间的贯通达到了最优。

 

  2.1.2 各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合建是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结果。各学科不应单独存在,要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要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完善。学科之间可以共享,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理念来源于对每个成员单位付出的回报,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根据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的合作协议,可以共享场地资源、设备资源、信息化资源、课程资源、师资库资源等。每个学科将自己最独有的资源和最独特的资源进行共享,这样教育的合理便由此形成。

 

  2.2 组织保障。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它的组织形式是联盟。各成员单位是互相独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资源合建和共享的业务合作关系。但是,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也具有一定的组织目标、组织架构、合作章程、合作协议。这是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保障。

 

  2.3 平台建设。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平台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社区教育作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和学习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区域内的学习资源的集合体,数字化平台建设能够提升区域内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理应该为社区搭建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平台,使得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充分利用起这个平台,更好推动全社区人们学习。

 

  2.4 卓越教师的教学实施。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卓越教师计划立足于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培养标准、体系等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卓越教师培养既有共性的规律,但更需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

 

  要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师有一定的成长规律,需要经历连续性的职前职后教育的学习与磨炼。从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教师培养要为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应变变化、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利于未来教师成为卓越教师的专业习惯,如适应时代变化的学习意识与能力、面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专业决策、有意识运用教育心理理论科学分析有效施教等。

 

  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教师专业的灵魂与根本,但教师的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它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学术性,支撑教师实践的理论又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形成的。因而,卓越教师培养既不能只强调教学操作技能,又不能脱离实践情境学习理论,要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卓越教师既要精通所教学科,了解学科学习心理,深谙学科教学法,又要具有促进学生整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因而,卓越教师培养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通识教育、全科型教师已经成为职前教师培养的趋势,但培养全科型教师、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主修学科对一名教师的意义。只有这样,未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关注重心从知识转移到人的成长,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整合各个学科内容,实现学生整体人的发展。

 

  我国社区教育专家,中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陈乃林会长认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为了实施预期的目标,所实施的相关活动和过程的集合,及其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社区教育是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项目可以分为培训项目、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以上述项目为抓手,共同承担区域内项目的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研究。以项目为推动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准备进一步建立好一个合作机构区域社区教育合作联盟,搭建好一个平台区域社区教育合作论坛,开展好一个实验项目区域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以语文卓越教师为例子,如何做到卓越?作为教师,由于读了几本书而教书,由于教书而要再读几本书;因为爱教书所以爱读书,因为想教好书所以好读书。越教书越知道自己要读书,越读书越知道自己的知识少。于是乎,联系实际、读书自学,学以致用,指导教学,不断创新,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乐章。教师的教书生活需要常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虽有佳肴,佛食,不只其旨;虽有至道,佛学,不知其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相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虚心地问老师,问朋友,问书本。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生活中最大的乐趣。40多年的人生感悟甚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条,那是快乐地读书。读书使人生更智慧,智慧使人生更美丽。读书成了润泽我的生活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使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愚以为,在现代社会中,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是工作,读书是责任,读书是创新的基础和途径。读书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读书精彩,生活才会精彩;只有成功的读书,才会有成功的生活。

 

  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社区教育服务项目

 

3.1 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作文阅读齐头抓。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阅读贯穿于整个语文的始终,好的阅读素养直接决定了你的写作水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

 

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因此,阅读和写作应该齐头抓。

 

3.2 从小学音乐学科特点,听唱弹读齐欢乐。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塑造思想道德教育和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小学生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由于听觉训练与音乐课其它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音乐感觉总是建立在音乐听觉之上的,所以,提高音乐素质应该从音乐听觉的培养开始。因此,听觉训练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必须十分重视,但是音乐听觉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技能,需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直观性、巩固性等各项教学原则。在听的训练中,也要融入唱、弹、读。琅琅上口的演唱,相得益彰的弹琴,使得音乐课有了新的生命力。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听、唱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听、唱的实践获得熟练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最终获得音乐感受、鉴赏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这样的音乐课无疑是欢乐的,受学生喜爱的。

 

3.3 从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绘画欣赏两不误。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美术知识,更需要一些直观的视觉冲击。它是一门有观赏性的课程。设立一些名人艺术馆,可以多层次的展示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书画艺术等风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协助社区通过自身的网络和渠道收集历史文物、书画艺术作品和名人信息,制作宣传版面和资料册。比如在民间艺术馆中,陈列有原社区介绍版面及作品,有作为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的学校文艺活动介绍等等。在各个名人艺术馆中,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作品及作者介绍被陈列出来,供人们参观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推动了人文景点的软件建设,提升了社区文化人的品味。

 

  在教授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展示一些名人画家的作品给大家欣赏。真正做到绘画欣赏两不误,从欣赏中发现优点,学习可取之处用于我们的教学和绘画之中。这样会更好促进书画艺术爱好者的交流与学习,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丰富社区人民的业余生活,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当然,我们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协助,从协助到牵头到政府重点工作,一步步有所作为,也能作为,为社区教育在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赢得了尊重和肯定。

 

  4.结合社区教育服务需要,编写特色精品教材

 

  结合社区学习的需求,课程的整合。人们渴望知识、感悟真善、对美探索,追求理想,熏陶着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我们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一套课程体系和精品教材,这些课程被入选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特色精品教材是服务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社区教育应重视开展社区教育地方文化教材的建设,并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建设了一批符合该社区发展要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资源。

 

  5.结论

 

  社区教育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与现实需要的教育形态。它需要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进一步的探索。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谐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隆璐帆等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 201510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前教育
下一篇:教育学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