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反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的习得,研究语言教学对语文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应试心理和自身能力两个角度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进行归因,从而找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期望广大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语言,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严格遵守语言原则,深入挖掘语言特性;时刻不忘教育理念,深情回归教学对话,最终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学生“会”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得是否有效,教师语言的表达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解读能力,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而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具有基础作用和沟通的桥梁作用,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质量,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分析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内容愈发丰富起来,表现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教师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和大数据时代的相关资源,几乎可以把语文课堂装饰成“百花园”,但反观教学实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效,可见,教师在摆脱了枯燥单一讲述的同时,也弱化了自身的教学语言规范和表达功底,课堂教学中又凸显出新的问题:语言规范性差,例如话语啰嗦,频繁使用一个或几个词汇,为了与课件等资源同步,造成话语跳跃僵硬甚至颠三倒四;教学对话缺失,知识的习得更多是在对话和交流中生成的,教师若处于传递文本信息的角色就会造成知识延伸缺失;讲练过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规范了学生的认知,也间接扼杀了学生批判思考的优秀品质,致使教学实效低下。
二、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归因
一方面,教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高考飙分的束缚,很多教师对于考试篇目能做到仔细研读、精讲细磨,而非考试篇目则一带而过,这种取此弃彼的做法自然会让教师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发展,而具体到课堂教学环节时,知识的过于关注和强化也不会让教师充分示范语言表达,又何谈绽放出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很多教师只把教学语言中行云流水的表述或情真意切的渗透放在了公开课上,而不是生活中的每一节课堂之上。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能力也对课堂教学语言有制约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风格对课堂实效的影响更突出,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品行气质等又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语言的构建和发挥。而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还要观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发展、兴趣爱好等,看来,教学语言很容易达到丰富多彩,但却很难达到恰到好处。
三、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策略
1.精心设计课堂语言,灵活调控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到精致地备课,教学语言要主旨明确、连贯畅通,绝不能词不达意、冗长凌乱甚至前后矛盾,预设的语言越简洁精练,学生学习得越精准明白,当然,简洁要适度,并不代表为了简洁而放弃了深入掌握和熟悉教学内容,可以说,规范教学语言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在课堂上,如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这种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反复锤炼中才能培养出来的,例如针对文本内容的深浅程度做出调整,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理解吸收程度做出调整。因此,也要学会不断总结和归纳,力求教学语言的严谨、精确。
2.严格遵守语言原则,深入挖掘语言特性
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规范性原则和逻辑性原则,这是我们组织语言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遵循语言的针对性和审美性原则,这是我们组织语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时刻关注语言的示范性,学习也是模仿的过程,教师教学语言的发音语调、神情姿态都会影响学生,语文教师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更会激发学生能力,教师应通过鲜活、趣味、激励的教学语言,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和体验性。讲授也讲究“讲之有度,讲之有法”,通过严谨、有序的语言来达成语言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也能体现出语言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3.时刻不忘教育理念,深情回归教学对话
作为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我们要通过语言去启发学生智慧、打动学生心灵,因此,教师要竭力把智慧和方法运用到语言中,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结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绝对不是让学生多学了某个知识,多记住了一个词汇这么简单,而应是通过语言的魅力,达成对学生体验成长和探究热情的呵护,进而达成对学生生命和自由的塑造,每一个教师都应时刻提高自身专业语言素养,把对话教学当成自己教学技能成长的必修课,在对话中促进学生认知和体验。
第2篇:浅谈新课改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语言水平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希望教师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语言水平,加强语言的修炼,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转变观念,做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开发者、合作者,做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就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反省自身,开拓进取,做学习型的教师
广西2012年始实施新课改,是最晚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只要是变革,就会触动到参与其中的人,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是必然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教育理论转变的一场变革,面对变革,教师第一反应是进行认知评估,首先是正反两方的表现。能做,包括愿意做的态度和可以做的任务复杂性;不能做,包括不认可的态度和不知道怎么做的不理解和做不了的能力欠缺。其次是“有必要做吗”的质疑。最后是“我愿意做吗”的动力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是安全危机和动力危机。三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新课改势在必行,犹豫徘徊、抱怨观望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勤于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对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那么我们应反思些什么?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之一,学生在什么状态下有可能学得最好,更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当学生处于这几种状态时是有可能学得最好的: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时,当学生能够参与探索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反思:我们教师就如同旅游中的导游,而学生是游客,把游客带到哪个景点是导游的事情,这事关导游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只导不游是不科学的,又导又游才能与游客进入赏景的最高境界。如果导游对景点不熟悉不了解,又如何能够引导游客游览呢?为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考虑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要经常自我质疑:我们若干年前的“一桶水”现在尚存几许?我们现有桶中的“水质”如何?我们该怎么办?如果真正意识到自身水桶中的水不多了,水质也不合口味了,那就自觉地自我充电。这样,我们就少了点彷徨,少了点埋怨,多了点应对问题的办法和能力。
二、要有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
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懂得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掌握好高中语文教材单元与单元,甚至是册与册之间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时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等,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进度,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有方法。化,就是指知识的转化,教师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全面、合理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就可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性,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比如一篇课文,你除了设计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应设计有德育、美育目标等,又比如你设计有独立的课文教学目标,还应设计有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期总目标等。当然,不管是哪种教学目标,都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应趋于全面性,即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主体,既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又要培养学生高尚完善的人格;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努力发展其个性。其次,教学目标要合理。所指定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能力所能达成的。有些教师喜欢设置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把难倒学生,让学生无话可说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生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高难度教学目标的设置,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要义。因此,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有层次、有梯度的,这样才能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懂得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各类教材解读、名师指导、教辅书籍层出不穷,网上配套的课件更是方便教师的备课之用,全盘照搬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要有能力对高中教材做出合理有效的加工与改造,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消化、整合、优化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最终达到教师教得有理有序、学生学得有效有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提供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一个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如果把知识比作鱼,把学习方法比作“渔”,把修补渔网比作能力,那么获得鱼的方法与能力则是智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渔”的过程,而只在乎“鱼”的这个结果。简而言之,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脱节令人忧思,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认真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柏拉图式的理想境界认为,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价值是其他任何一种工作不能取代的,因为教育可以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教育让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思想价值得到尊重;让人的自制能力得到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得以减轻;教育还可以使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做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有了方法,学生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又会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后的良性循环。可见,提供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是教给他们一个发展的受用无穷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以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种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应用。比如,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诗词鉴赏的方法、常见语病的辨析方法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慢慢渗透,学生积累了这些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又比如写作指导,我们就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真正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育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勤于反思,方能不断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