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融合视角下探析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改革

一、研究背景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6%,远远高于常住人口3.8%的年均增速。由此可见,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流动人口的增长【1】。 

  我國自1984年开始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外来流动人员进城务工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该制度本身又存在诸多问题,暂住证制度一方面使流动人口的公民身份难以得到承认,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子女入学权利难以实现【2】。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居住证制度的改革必将对全国各个城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也将对众多的流动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委市政府历时6年的深入研究,2015年底向社会征集《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办法》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一转变意味着对非京籍常住人口将从“管理”转为多方位服务。 

  二、居住证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 

  《2016年北京居住证暂行条例》从十月份开始实施,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非京籍市民,将可以领取居住证。持证人能够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有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领取居住证以后,符合本市积分落户政策的,可申请登记为常住户口。持有居住证是申请积分落户的前提条件,是居住证“赋权保障”基本功能的一个衍生,并非是来京人员落户北京的唯一渠道【3】。那么,居住证制度作为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历程,必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 

  1.对政府 

  居住证制度的改革是政府为了更有效、更人性化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而推进的一项制度,将创新政府人口管理模式。 

  由暂住证转为居住证适应了经济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也使得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造成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脱钩的现象,形成“留不下”“回不去”的尴尬局面【4】。长此以往更不利于经济发展与政府形象的建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而居住证制度的颁布,使得长期在北京的流动人口的身份得到肯定,享受到本地居民可以享受到的服务,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这将提升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提高行政效率。 

  2.对外来人口 

  居住证制度像一个享受服务的准入门槛,是公民身份的一种象征,而暂住证制度的管理意味更浓,更多是为了将流动人口纳入制度管理的范畴,这种设计缺乏人性化,存在一定的制度歧视。 

  向居住证制度改革之后,流动人口可享受的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等6项服务。还可享受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申请授予职业资格等国家规定的其他便利7项便利【5】。 

  居住证制度的改革能够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办证解决人户分离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发展。这项改革在提升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享有的同时,更提升了对城市的融入感和幸福感。 

  3.对城市发展 

  居住证的实施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部门通过居住证的形式吸纳一部分对城市有贡献的外来人口,承认他们的市民身份并给予一定的市民待遇,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6】。这种制度的改革能使城市的管理更为人性化。外来务工人员在享受到城市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必将激发他们极大地工作热情,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总的来说对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自上而下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现有居住证政策存在的短板 

  1.申请条件 

  现有居住证制度的改革是在考虑城市承载力基础之上让一部分有能力在城市居住的流动人口转变为市民,从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减少因流动人口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现有的政策规定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非京籍市民,将可以领取居住证。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下,许多流动人口将很难申请到居住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政府现在外来人口进京的目的。但也会延伸出一系列的问题。 

  许多外来人口为了留在北京,就会委托一些中介办理“假的居住证”,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降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会滋生流动人口的“反社会行为”从而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2.居住证的通行情况 

  国家居住证政策出台之后各省市制定了本地区的制度,这就使得居住证政策在不同地区实现互通有无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试图制定跨越地区和城市的通用居住证或全国统一的居住证还不太现实。 

  但流动人口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流动性,他们经常是哪里工作机会多、待遇高就到哪里去,他们不会固定在哪个城市。为此,如何提高居住证的通行度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何使流动人口在居住的地方不因身份原因有一个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是在未来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的问题。 

  四、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1.发挥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者的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顺应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应抓住机遇,提升其影响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针对北京市居住证改革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政策倡导者的作用。组织相关专家深入流动人口中积极调研,了解流动人口需求,面临的困境等,做好需求评估。为流动人口不断发声,将流动人口的意愿充分反映给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献计献策。 

  2.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特色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的职业要求。面对流动人口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需求问题提供服务。 

  比如,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收集相关学校信息,为家长选择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依托社区举办四点半课堂,通过小组游戏的方式让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针对家长的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在社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积极参加。在小组的互动互助过程中让流动人口找到归属感。 

  【參考文献】 

  [1]秦宏宇、刘昂.《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趋势与政策应对》[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2):89—96. 

  [2]何炤华,杨菊华.《安居还是寄居?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3,(06):17-34. 

  [3]童玉芬,王莹莹.《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为何北上广如此受青睐?——基于个体成本收益分析》[J].人口研究,2015,(04):49-56. 

  [4]蔚志新.《分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基于全国5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3,(04):12-20. 

  [5]杨菊华,张莹,陈志光.《北京市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不同代际、户籍及地区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3,(03):43-52. 

  [6]叶继红.《城市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9(2). 


上一篇: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应遵循原则及实现路径分析
下一篇:试论大数据背景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