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促进幼儿园游戏教育发展的途径
幼儿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都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发挥每个活动的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其身体、认知、社会性全面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外许多卓越的教育家倡导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注重环境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从发展历史上看,游戏一直是幼儿园教育方案的核心,而且使用游戏是进行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方式,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意识、情感与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儿童的一切力量和才能所藉以发展的重要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的有力手段,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教育目的观下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20世纪80年代初,全人教育思潮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教育工作者开始对60年代和70年代以“智力开发”为主的幼儿教育倾向进行反思,全人教育批评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单一知识传授和技能学习的观点,倡导塑造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1]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国开始重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富有个性的“完整儿童”。1999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共同制定的《全球幼儿教育大纲》认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整个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状况等”[2]表明了国际幼儿教育组织对培养身心健康的“完整儿童”的转向和关注。
(一)儿童观
1.儿童拥有与成人相同的生存和发展权。儿童是一个个体,他们与成人具有相同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儿童与成人享有同等的话语权,他们用属于自己的视野和方法去认识和了解世界,成人需向儿童学习。
2.儿童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儿童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推动着儿童主动地进行发现和学习,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学习者。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和动力来源,他们能够主动地从环境推动,而是要儿童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学习。
4.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他们的眼睛、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双手都具有创造和表现艺术的魔法。儿童可以借助绘画、歌曲、动作、音乐、游戏、雕刻、建筑、语言、表情等各种形式和途径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认识,用艺术的手法把自己展示给世界,也把世界展示给自己。
每个儿童都善于用富有艺术气息的语言来与世界对话,他们都是艺术家。
(二)教育观
1.注重培养内在品质。强调对儿童的人格和内在精神世界进行构建,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多元的审美能力是教育追求的重心。
2.在发现中学习。儿童的学习与成人有着很多差异,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发现中学习,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育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儿童提供并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智慧,获得思考的能力。
3.注重合作与交流。儿童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的帮助和积极影响。
在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中,儿童可以更多地接受和倾听别人的观点,更为投入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完成工作。同时,儿童还可以在学校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相互观点的碰撞中,儿童的认知结构会发生迅速的变化,这些对于儿童的社会性、个性、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在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4.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学习意愿、学习方式、学习结果都是由自己选择、决定的。教师的作用是教育的补充资源,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服务人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建议,提供活动的主题和资源,但是这些提供的资源都是多元的,仅供儿童自由选择和思考,儿童是最终的决定者。
5.社区的支持。依托社区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需要社区的支持,社区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向儿童提供帮助。协调儿童、家长、教师、社区之间的多元关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游戏化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应然取向
幼儿园游戏化教育是以幼儿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游戏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对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1.幼儿游戏需要教育。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探索周围世界,模仿和演练社会行为规范。
但游戏也受到情绪、兴致和外界刺激的强烈影响和扰动,一旦遇到难题,原有的活动意向就会改变,而改变常常意味着中止甚至干脆放弃活动。
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引导和支持。这在游戏教育中是必要的、重要的。比如游戏中相关的模仿、交往、探索和操作等技能因素,是需要成人示范、教练的。这种帮助、引导和支持,要顺其自然。
2.学前教育需要游戏。幼儿园是区别于家庭和其他场所的学前教育机构。由于学前教育有知识启蒙和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幼儿园要有系统、有步骤地让幼儿达到教育目标。但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技能,有别于中小学正规的“知识密集型”教学,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形式,要有别于中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且必须寓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中。最好的活动便是游戏。
(二)幼儿游戏的支持与指导幼儿游戏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游戏能否在实际上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教师的正确引导结合起来。
1.幼儿游戏的激发与引导。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幼儿的游戏,不放任自流,不包办代替。如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创设丰富、变化、新颖的游戏环境,当游戏未能向前发展的时候,教师及时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或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以引导幼儿开展游戏。
2.幼儿游戏的支持与推进。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游戏,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各种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幼儿的游戏予以支持,推动游戏不断地向前发展。如满足幼儿游戏的材料要求、关心幼儿的游戏意愿、关心游戏的发展进程、师生共同探索游戏奥秘等。
(三)重视游戏的价值与作用福禄贝尔认为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是一种56儿童自发的、充满愉悦情绪的活动过程,通过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游戏活动,儿童可以利用各种物体材料进行想象和创造,同时也可以与伙伴或成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游戏中学习人际交往,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M游戏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第二,游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自由地发现探索,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第三,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并形成规则意识,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才能够把游戏进行下去,因此可以帮助儿童逐步形成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游戏源自模仿。刚开始孩子只是模仿他们所看到的。到差不多两岁的时候,对于正常成长发育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可以从单纯地模仿所看到的动作,逐渐以创造性和想象的方式玩假装游戏。皮亚杰对儿童假装能力的发展作了解释,当儿童能够对事物、行为和模式具有“内在表象”时,就开始了这种向假装游戏的转变。“内在表象”是指幼儿能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保留在自己的意识里,正是这个能力让他可以假装。假装游戏与幼儿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化认识密切相关。幼儿通过游戏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并由此而获得了力量的意识。除了获得个人力量之外,幼儿还能获得沟通交流的技能。例如,通过与玩偶一起游戏,幼儿可以经历多重的交流,包括玩偶之间的交流和操作玩偶的幼儿之间的交流。同时游戏中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器材,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藏与露、绕巡、俯瞰、地面跳跃以及语言沟通,这些行为协助儿童发展责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空间能力和其他多样的技巧和能力。
三、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一)游戏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是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教育者要思考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对孩子有益处,并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安排,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游戏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
1.游戏环境创设对培养幼儿主动意识的作用。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与环境进行互动,因此,所创设的环境就应该给幼儿提供各种选择,这样,他们才能够选择如何度过那段时间。不仅要有可供幼儿选择并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玩具和器材,而且这些活动和器材被妥当布置,使得它们对幼儿富有吸引力并愿意使用它们。
2.游戏环境创设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幼儿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和塑造,而是积极地参与自身发展的能力建构。幼儿的喜、怒、哀、乐在游戏世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本着唯乐的原则自由选择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得到快乐、自信,发展积极情绪。所以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儿童由此获得深刻的主体性体验。幼儿教育者要争取多方资源,为幼儿创设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良好宽松的外部游戏环境,秉持游戏指导的情感取向,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保证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能得到未来更好生活的经验与启发,实现幼儿园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
3.游戏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在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有助于引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将环境中的设施布置得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吸引性,儿童就能以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主动发展。这样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自由发展,智力和思维得到启发和调动。而且,环境具有相关性,它把儿童相互经验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新知识的习得,使儿童的发展更深一层。
4.游戏环境的教育功能。游戏环境本身具有教育功能,环境本身就提供给幼儿发展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如墙饰对幼儿的感染作用等。游戏环境还发挥着为幼儿园课程顺利开展提供资源、做出引导、创造条件等作用。
(三)创设最佳幼儿园游戏环境
1.游戏环境的维度。在创设最佳游戏环境时,要在以下维度上达到平衡:柔韧性与坚硬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外联性与隐私性、高移动性与低移动性及简单性与复杂性。
游戏环境中的柔韧性来自诸如地毯、温暖舒适的家具、草、沙子、衬垫和护膝等东西;硬度则来源于家具、塑料和木质玩具等。开放性与封闭性与玩具的玩法有关,有些玩具或材料只有一种正57确玩法,而有些玩具和材料则鼓励幼儿探索各种玩法。合适的外联性是指幼儿能通过有些空间,接触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例如,允许他们透过窗户观看外面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但又要保护他们免受意外伤害。平衡的游戏环境既要满足高移动性的活动要求,又要满足低移动性的活动要求。
幼儿需要安静的活动,也需要有机会自由走动及参与一些剧烈的运动。
2.创设游戏环境的原则。游戏环境的创设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有利于幼儿掌握最基础、最粗浅的社会规则并发展交往能力,又有利于幼儿提升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既要注重整体性又要照顾个体性,能被每位儿童接受。最后,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园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技能、道德品质等几方面的统一发展。
3.创设游戏环境的策略。瑞吉欧教育指出,“没有一无用处的环境”。陕西省榆林市一所幼儿园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室外的地面、墙面、天花板甚至栏杆、楼梯等,在走廊和过道侧面设置分层架,展示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室内活动区的墙面和玩具造型富于童话色彩和儿童情趣,这不仅引起儿童的兴趣,同时也给人亲切感、愉快感且富有艺术性。幼儿教师在可利用的所有三维空间内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认知信息、操作材料和探索材料等,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并激发幼儿的潜在发展。具体说来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围绕课程内容来源进行环境创设。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幼儿身边的人和事等课程内容的来源进行选材,创设环境。(2)从幼儿的视角,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目前幼儿环境的创设大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或花很多时间将活动室布置得富有艺术性,却将成人的意念带进了幼儿世界,因缺少儿童的参与,很难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我们应从幼儿实际出发,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幼儿只有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能充满自信地参与活动,积极愉快地介入活动中。(3)创设动态的环境。环境的创设信息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课程内容、节日及主题活动的发展变化,不断提供适宜的材料,让环境随时得到补充和调整,使环境永远对儿童保持新鲜感,58保持极大的吸引力,使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互动,经常能从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发展。(4)户内户外环境的创设。户外游戏环境在考虑一定安全性的基础上创设更丰富的游戏资源,首先引进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器械,其次场地的设置最好大而且丰富,再次周边最好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最后采取相关措施将周边的不良因素降到最少,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户内游戏环境色彩要鲜艳、明快,但不宜过于杂乱,同时注意游戏环境的变化性、生活性、丰富性。区域活动游戏环境的设置应注重幼儿的想法与感受,这会让幼儿更有游戏的兴趣,并能将游戏活动中所习得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加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关能力。对特殊儿童的考虑。成人有责任确保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到玩具、操作材料和参与活动。在幼儿园游戏中重组环境让坐在轮椅中的小孩自由移动,对于不能行走的孩子来说,另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把玩具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或者把儿童放在适当的位置,让他觉得可以足够安全地去使用他的手和手臂来探索和操作,这样就为残疾儿童能更充分地体验环境创造了条件。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玩具进行改装,使得这些玩具更易于使用。例如,教师把压舌板粘在纸板书的页码上,这样,患脑瘫的孩子翻起页码来就会少些困难。
(四)游戏环境创设中教师的角色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对幼儿教育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要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建立师生之间合乎于需要的、最富有成效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必须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发展,认清自己在幼儿发展中担任的角色。教师应把幼儿作为具有独特的潜力和需要的人,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去,从而把握他们的特点,察觉他们身上正在不断发生的变化,及时地对他们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应答,并给与帮助、指导和鼓励。特别是在引导幼儿与环境的交往中,教师应当与幼儿共同在创设环境、与环境的交互中,体验操作快乐以及合作欣喜的过程。教师始终是提供环境、指出方向、关键时给予引导的“导师”。幼儿园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和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环境创设中,要处理好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创设怎样的环境;我怎样创设环境。而且,教师的角色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时变化。
四、对幼儿园游戏环境的评价
科学地对幼儿园游戏环境进行评价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游戏环境评价,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游戏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这些信息有助于调整和改进课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教育更有效地为每一个儿童发展服务。
在游戏环境评价中,最重要的是看儿童的游戏权是否得到保证。《儿童权利公约》中将游戏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足见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游戏权是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教师是否给儿童提供了游戏机会,包括游戏的时间和空间等。游戏有多种类型,儿童有权玩各种类型的游戏。评价幼儿园的游戏,应该注意收集幼儿园开展了哪些类型的游戏方面的信息,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时间和场地是否都能得到保证。比如有的老师怕制作道具、舞台布置的麻烦,较少给儿童创造玩表演游戏的机会,甚至将表演游戏异化为“时装表演”。
游戏环境设置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类型与数量适宜。还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相符。游戏区域类型单一,数量不足、过多或不符合幼儿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各游戏活动区域位置适当。区域之间的直接关系协调,如关系不当,就会相互干扰。如榆林市一幼儿园在走廊的入口处设置一图书角,书架的色彩造型很吸引人眼球,还有很多有趣的图书。
但由于是在走廊入口且旁边是室内活动区,嘈杂的环境氛围影响图书角的小读者,使其不能安心读书。
各游戏区提供的游戏材料、玩具种类和数量适当,以免提供材料不足或过多,未体现出游戏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意义。而且能依计划投放和更改材料,变换玩法,激发儿童发展的新需要。而现实中往往存在游戏材料投放一次性,游戏环境无变换的问题。
幼儿要有机会参与环境创设,从而表达他们的话语权,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教学中有些老师怕麻烦,为了省时间环境创设都是老师包办,幼儿无机会参与。
游戏环境要与集体教学适当联系,相互配合促进。如教师在教室环境设计一个兽医办公室,目的是为了儿童对动物,特别是对家庭宠物进行课堂研究。在这个戏剧性的游戏区域中,配备有接待房间,包括椅子、桌子,桌子上摆有书籍以及照管宠物的小册子,还有一块带纸夹的笔记板,放着生病动物的表格和电话号码簿及地址。办公室还包括白色外套、口罩、手套、供儿童使用的玩具“医务工具箱”以及作为“病人”的小宠物等。老师在游戏期间,指导儿童在兽医办公室里使用各种材料,除了进行指导外,老师还要通过与儿童一起参加游戏活动来确定有关的知识,增进儿童对动物的了解。
作者:孙刚成,何晓溪(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第2篇: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幼儿园游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而言的。幼儿园教育有别于中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的权力,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更是幼儿园教育的特质,幼儿园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游戏教育、快乐教育。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找到出路。
一、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历史基础
1.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至20世纪中叶,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只将游戏运用于教学的一些方面,还没有系统化、体系化的游戏教育。我国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了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其实验基地针对幼儿园游戏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改革与课题研究,摸索总结出“幼儿学习游戏化”和“幼儿游戏课程化”的游戏教育模式,得到了我国幼教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与认同。与此相配套发行出版的幼儿园教材也得到了广泛的学习与参照。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师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方面的专业能力标准,凸显出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时代特征。
2.当前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整体状况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条件在稳步改善,但游戏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逐年增加,但受到学科教育的冲击仍然很大;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类型逐步丰富,但结构不尽合理;幼儿园教育、幼儿园课程能做到游戏化,而幼儿园游戏教育化还很欠缺;另外,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教育实践能力薄弱,远远达不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的要求。
(二)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实困境时至今日,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具体考察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实践现状时,仍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进一步切实推进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1.游戏价值的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一直把知识、技能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指向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受这种知识本位观念的长期影响,至今仍有很多幼儿园的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小学化”倾向。当前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呈现出重知识技能、轻快乐体验的状态,游戏被异化为各类知识教育的“包装”。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时,重视的是游戏的形式,而忽视了游戏蕴含的让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游戏活动目标的表述基本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线索,情感态度类目标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教师并不关心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有疑惑、是否进行合作,如何由对游戏没兴趣到兴致浓厚,如何从游戏中学习经验,等等。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快乐体验被漠视,各种情感态度的教育契机流失。
在实践中,仅仅把游戏作为操控幼儿注意力、规范教学秩序、扩大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的工具性手段,而丝毫不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徒有游戏之表而无游戏之实的现象,其实是游戏教育的狭隘化和形式化流弊的体现。
2.游戏精神的缺失具体的游戏活动和抽象的游戏精神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游戏,其中游戏精神应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它意味着自由、自主、体验和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游戏渗透或弥漫于儿童幼年生活的全过程。只要对幼儿的言行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其游戏精神无处不在。然而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和幼儿教师却普遍缺失这种游戏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社会角色的过分认同、教育目标的单一化、教育互动的表层化、对教育预设方案的固守等。缺乏游戏精神的教师异化为教育的理性工具,他们不能在教育教学中贯穿自由、自主的精神,不能理解儿童的游戏精神反而去压制。没有把教育当生活、当体验、当创造,也就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和快乐。[1]“要点燃别人,必须先点燃自己”。现实中很多幼儿老师之所以不能唤起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不能让幼儿在设计组织的游戏中体验快乐,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没有对游戏的热情和兴趣,没有游戏精神的投入。
3.游戏主体的错位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娱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对游戏的这些本质认识不清,认为幼儿的游戏都是大人“教”会的。所以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处于权威的“导演”地位,由教师来决定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材料的提供与使用、场地的布置、活动形式的选择与运用、活动的开始与进行时间的长短、活动结果的反馈与评价等。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处于被培养、被促进、被发展的被动地位,失去了主动性学习和发展的可能。
幼儿的游戏是不用教的,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园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和幼儿玩在一起,在互动和指导中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
4.游戏能力的落差游戏能力的落差表现在教师和幼儿两方面。
幼儿园教师游戏活动选材趣味性不强,游戏活动设计不能突出幼儿特点,游戏活动准备不够充分,游戏组织过程不够精细,游戏实践活动效果欠佳。
例如:幼儿教师活动组织过程中不管是从基本功傲态、语言的示范性),还是从教育机智(当计划与实施出现不一致时)来说都比较欠缺,造成幼儿“不想玩”、“不会玩”或者觉得“不好玩”。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幼儿教师的游戏水平和技能欠缺,平时积累的游戏素材少,不能与幼儿玩在一起,没有在幼儿游戏中学会认同、共享和回应。幼儿游戏能力的落差表现为游戏规则意识不强,导致不会玩、玩不好;游戏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依赖老师;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只会模仿不会变化。
二、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出路分析
基于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应该从改革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创新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给予幼儿园游戏教育以环境和制度的保障等方面着手,突破困境,找到出路。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理顺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关系的基础上,幼儿园应该参照已有的“幼儿学习游戏化”和“幼儿游戏课程化”的游戏教育模式,构建适合本园的以游戏为中心的园本课程。
1.让游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幼儿园课程设置要保证游戏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在学年、学期、每月、每周、每天的计划中都要有专门的各类游戏的安排,并且做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让游戏在一日、一周、一个学期、三学年中不断持续发挥“玩中学”的双赢效果,使幼儿既学得有兴趣,又玩得有意义。这样的孩子聪明健康,在以后的小学学习中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家长也能真正感受到游戏的魅力。
幼儿园须提供时间、空间与机会,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权利,鼓励与支持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让自由游戏和活动室自选游戏成为在园幼儿的基本活动内容和成长体验。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规划与组织中,需为幼儿在活动单元或环节的转换中留有足可缓冲的时空间隙,以保证幼儿有自发游戏活动发生的可能。特别是要有对幼儿自由活动的专门安排,这是幼儿游戏权利得以实现和自发游戏活动得以开展的制度性保障。但是这种自由或自选游戏并非是超越于教育影响之外完全的和原初的自发状态的游戏。适时适度的外部教育影响和来自于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保证游戏真正充分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有效经验的获得,也正是游戏被赋予教育因素而纳入幼儿园教学体系的标识。
2.让游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游戏中的言语表达、动作呈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以及直观的背景创设、玩具材料的使用等等,使游戏活动自然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累积经验、掌握某种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学习方式。这种在正规集体教学活动中被借用的游戏活动,在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往往被称之为教学游戏,也可称为手段性游戏,其实质就是以游戏的活动形式来组织程序化的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或手段,游戏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诸多方面。从宏观而言,它将凸显出幼儿园教育教学在形式上的特色及其独特规律。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等学前课程实施的原则性要求都可在游戏活动的教育形式中得以体现。在实践中,寓教育于游戏的活动形式无疑是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和成人化的有效策略。而且,当游戏成为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载体,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便获得和谐化和整合性实施的可能途径。从微观而言,34采用游戏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既有助于构建一种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也有助于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让游戏精神贯穿于一日活动中让游戏精神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灵魂,最直接的操作方法就是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其所有环节中的融汇与发挥。正是因为游戏精神成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主线,成为融汇于全部教育活动及其所有过程的灵魂,幼儿园的教育才为儿童提供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幼儿园课程的整个体系也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善待成长的文化载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满足幼儿表达与释放情绪情感的欲望与冲动,给予幼儿以自由幻想与创造的足够空间,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感知方式和行为逻辑,是保证儿童在幼儿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释放情绪和拥有游戏精神之体验的前提和基础。失去这种前提和基础,便意味着对于儿童游戏精神的压抑。
二幼儿园环境和制度的保障
1.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包括幼儿园资源与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的整合。意大利瑞吉欧的学前教育之所以被全世界学习和认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善于整合各种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支持。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环境的相互作用,把游戏环境的布置与创设这些工作更多地留给幼儿,以保障幼儿游戏的深度和广度。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游戏教育资源,如桥梁、广场、公园是儿童结构游戏时的好题材,医院、超市、菜场、餐馆、服装店、美发馆等成为孩子观察模拟角色的好去处,消防队、博物馆、展览中心是孩子们丰富知识的好教材。家长对幼儿游戏态度的认同是幼儿园游戏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家长参与游戏主题的拓展,收集制作游戏材料,扮演游戏角色,承担游戏的部分指导任务,记录幼儿游戏中言行并进行发展分析、协助进行外围的准备工作等,能为游戏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师资培养和培训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不管职前还是在职,都应该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在游戏教育实践能力方面加大力度。职前培养中,幼师院校要系统的给予幼师生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学习,既有先进理念的熏陶,更有实习实践的训练。在观念上、能力上能够适应将来幼儿园游戏教育的要求。在职培训中,要营造一种研究型教学的氛围,让教师们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交流各自教育中的经验和教训、问题和发现。如果教师缺乏游戏教育的精神和游戏教学的方法,要提供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游戏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制度保障游戏教育的落实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幼儿园管理者应给予各方面的制度保障。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转变角色为服务者,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并保证教师有自主实践和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时刻处于被监督之中,时刻被繁琐的事务所束缚,就会使得工作疲于应付和流于形式,不可能会认真思考游戏教育的相关问题。
例如:“我的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怎么改进”,等等。另外,要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经费、条件等保障,在理念上、模式上、质量评价上进行规范,保证游戏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徐丽玲(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系,湖南长沙410100)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