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地图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美国学者Tolman.E.C提出,但当时人们对脑中地图的关注较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对脑中地图的研究逐步加深。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开始注重地理教学中脑中地图的培养,把通过手绘简图测量出的脑中地图作为评价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工具的之一。
“脑中地图”有多种叫法,如“心理地图”、“心智地图”、“概念地图”等,它们的基本涵义一致。脑中地图(MentalMap)是指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与联系,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地C:存和记忆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脑中地图具有概括性和不完整性、逼真性和变形性、差异性和鉴别性、可表现性和可塑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脑中地图的培养有如下意义:
第一,脑中地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过程等,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
第二,脑中地图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比较分析地理现象。脑中地图越完善,地理思维越活跃,综合分析能力也越强。
第三,脑中地图有助于实现地理学习迁移,已习得的地理知识对后续的学习有影响,后来学习的地理知识对加深先前的学习的理解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脑中地图有助于学生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这些都是形成空间观点的重要因素。
2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脑中地图现状分析
初等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丰富的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目前,我校有初中起点五年制初等教育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初等教育(科学双语)两个专业,鉴于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校始终把培养知识丰富、技能全面的毕业生放在首位,在该专业开设地理课程,前者课程名称为《地理》,在第五、六学期开设,后者课程名称为《地球科学导论》,在第五学期开设。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教授这两门课程,并坚持将地图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达到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脑中地图的教学目标。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初等教育专业2006级-2011级学生和初等教育(科学双语)专业2007-2012级学生,共计931人,其中男生183人,城市生源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6.6%,其他学生均来自农村或县镇。
(二)研究内容
围绕脑中地图培养的教学目标,每年地理课程开始时,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地图测验,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校园平面图、铁岭市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考察学生脑中地图的水平。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地图测验结果的研究表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地图内容的掌握比较简略,脑中地图的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①学生能够较完整地画出校园平面图,但比例关系和相对位置不准确;②学生能够画出铁岭市的7个县区,但位置不准确、地区形状走形;③学生能画出中国地图的轮廓,但仅能标出北京、上海和东北三省的位置;④学生基本无法画出世界七大洲的相对位置,但有的学生尝试标记中国、美国、朝鲜、伊拉克等新闻热点地区。
2.1性别差异
测验结果表明,男生画出的地图精度要高于女生,其中男生对各大洲的定位较女生更详细、准确。
2.2年龄差异测验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科学双语)专业学生画出的地图精度要髙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前者年龄段处于21——22岁之间,后者年龄段处于17——18岁之间。
2.3邻近性差异
测验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这四幅图的描绘由好到差依次为校园平面图、铁岭市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说明学生对接触较多、较为熟悉的区域掌握情况更好。
2.4地理教育水平差异
测验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科学双语)专业学生的脑中地图水平要高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城市生源的学生要高于县镇或农村生源的学生。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知识较为全面,城市学生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因此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较好。
(四)原因分析
4.1原有知识量较少
学生对一些地名和地理事物不熟悉,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地理位置。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积累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常识性的地理知识关注较少。学生头脑中若有简单的脑中地图,就会很容易辨别出那些常见的区域,也能简要地分析和评价该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
4.2学习迁移水平不强
学生无法有效地将头脑中原有的相关信息迁移到面临的问题上来。迁移使得地理知识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断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的本质联系,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4.3空间觉察能力较差
学生无法快速、准确地觉察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和空间排列方式等。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学生头脑中没有可调用的“地图”,无法判断各个区域的空间关系及成因,不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
4.4对地图不熟悉
初中、高中的教学资源有限,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接触地图的机会较少,对地理的认识较为模糊。若能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研究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趋势,使学生不断熟悉地图,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迅速地在头脑中形成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
4.5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地图训练直接影响学生头脑中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在运用各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准确的地图,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生会逐渐将地理知识附着到地图上,头脑中就会形成地理框架。
3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脑中地图的培养策略
地图是表达地理空间现象的一种主要的图形形式,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纸”地图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对于脑中地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图教学是脑中地图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地图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由读图想象地理空间格局,根据文字描述画出简单的分布略图,从地图中找规律下结论。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让学生在运用地图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丰富的脑中地图。
3.1利用先进的地图教学手段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除了利用传统的地理挂图或板图等教具之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前后联系。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使教学内容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脑中地图的形成。
3.2呈现多种类型的地图
教师要将地图运用到整个地理教学中,频繁呈现地图来讲解释地理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呈现的地图应是各式各样的,如不同区域范围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国家地图等)、不同专题的地图(有自然地图、人口图等)和不同投影方式的地图(有墨卡托投影地图、高斯-克吕格投影地图等),指导学生进行辨别和区分,学生通过反复读图、用图,丰富头脑中的地图框架。
3.3加大地图分析力度
地图的空间性突出,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等特点。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中隐含的信息,但是教学中使用的地图一般不宜太复杂,应简单明了,如果增加读图难度,就会降低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不利于地图教学的开展和脑中地图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一图多思、多图叠加的方法教会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后再逐次叠加综合分析,也可以针对一幅地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4加强绘图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注重地图训练,包括识记地图、仿绘地图、分析地图等。通过多次勾绘地图,学生对区域的轮靡、位置关系就有了深刻记忆。笔者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设计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学生对地理方位有了准确的认识,能够对主要区域进行空间定位,脑中地图的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丰富地理知识,再将知识落到地图上。如在观看新闻时,对听到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比较陌生时,利用自己的脑中地图找到此事件发生的地理方位。通过多次使用地图加深印象,学生的脑中地图会更加完整充实。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地理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脑中地图。
第一,注重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会学生能运用地图上的经纬度、经纬线范围或区域轮廓来确定地理位置,能运用地图上的信息分析区位条件优劣。教师要训练学生通过读图、绘图等方式反复对区域经纬度位置进行强化,建立世界和区域地理整体或局部网格,强化学生空间概念,当面对某一区域时,头脑中会呈现出一幅与该区域相关的“地图”,迅速对该区域进行定位。
第二,注重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空间格局的觉察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整体到部分、
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观察、辨识、评价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和空间排列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的地图、文字表述进行加工和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地理空间分布格局。
第三,注重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巩固旧知识。学生在新情境中提取、分析有效信息,与旧知识比较,发现知识的关联性,实现知识迁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四,注重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地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脑中地图去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利用各类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图象、事例、图片等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知识,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和脑中地图,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脑中地图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学生长期积累地理信息,丰富知识框架。地图训练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脑中地图的形成,教师还可以加强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脑中地图的培养策略。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