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虽然并不是欧洲的汽车工业大国,但是这个国度却分担了一部分欧洲汽车厂商的生产任务,四大汽车品牌——大众、福特、沃尔沃、欧宝的全年产量总和在100万辆以上,并且早在2006年就有数据显示,比利时的国民汽车产量为每100人生产10辆车,居全球第一。但比较遗憾的是,就这样一个汽车“产量大国”自己却并没有响当当的自主汽车品牌。
跟随东风雪铁龙B73(全新C4L)解密之旅的团队一路从法国巴黎坐着大巴到了比利时的首府布鲁塞尔,在这里我们去拜访了雪铁龙在当地最大的经销商。但这并不是我要叙述的重点,在布鲁塞尔停留的两天时间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AUTOWORLD汽车博物馆之行。
这家博物馆并不算大,但它却有足够大的魅力让人停下脚步,在精心布置的展场里看着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展车,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一样。AUTOWORLD内部的布局像是一个大厂房,很有LOFT建筑的味道。它有两层楼,第一层存放的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老车,而第二层则主要存放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老车,但每个楼层并不全是各个年代的车型,还有诸如法拉利、保时捷、凯迪拉克以及林肯这样著名的汽车品牌展示区域,整个展馆很紧凑,但却有十足的主题性。对于老车,我一向是非常喜爱,因为通过它们能补充许多以前没有接收到的信息。
在一层30年代区域,有一辆绿色的大尺寸豪华车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外观看与当时的劳斯莱斯十分相似,看着车头的“飞天女神”我真以为这是幻影,正当我要拍那个女神的时候我发现这竟是一个裸体女神,接着我定睛一看水箱格栅顶端的Logo,怎么是BR,不是RR。后来经过艰难的资料查询才有一点了解,这个德国的BELGA品牌与法国的Sizaire-Berwick(简称SB)品牌有一定关联,而它们都与英国劳斯莱斯存在技术上的联系。当我转到第二层80年代展区时,被一辆全新的蓝色丰田陆地巡洋舰60吸引住了,这是整个展馆里难得一见的日系车;另一辆则是本田S800,是一辆类似于Coupe的小车,它在60年代末期进入欧洲与菲亚特850Spider竞争。由于我的参观顺序与展区时间轴相反,因此展车在眼前就像时光倒转一般,90年代的雷诺AlpineA610、80年代的大众尚酷、70年代与玛莎拉蒂合作的雪铁龙SM、60年代的兰博基尼Espada,车型的线条感从平直柔顺到充满弯曲,反映出工业设计的转变以及造车理念的变化。
其实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比利时在100多年前是铁路大国,火车车厢的工艺技术很自然地就嫁接到了汽车上,在1914年比利时人造出了第一辆车,但20年后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比利时的汽车工业毁于一旦。出于好奇,在布鲁塞尔的第一晚我查了一下我们从法国乘坐过来的大巴,原来VanHool正是比利时的客车品牌,或许这也算是一个巧合吧。
吉斯小将(青岛):在我们这边景逸是比较常见的自主车型,但是这款车虽然在品质上做得还不错,起码在自主品牌中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但从这款车的设计来看其实山寨味还是很浓的。我觉得,自主品牌走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在推出新产品时一定要去找到某款车的影子,其实有时候原汁原味的设计风格更能体现自家的品牌基因,而且对于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来说,不见得非要像谁,才会掏腰包,有时候这种像谁,对于城市购买者来说反而是一种顾虑。
我不知道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究竟已经有哪些进步,但是从合资自主品牌的格局来看,那些车型更像是以前生产过的合资车型所做的减法,换个标志,降低品质,又拿出来卖,要说可真是一点诚意都没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事,比如宝骏630做得还不错吧,但是像东风日产的启辰,还有广汽本田的理念S1,真是有点惨不忍睹。另外,已经听说还有什么长安铃木、长安福特等等合资品牌要加入这个所谓的合资自主行列,我觉得这更像是对咱们消费市场的亵渎和对资源的浪费,然后那些外资方把外汇给赚走了。哎,消费者其实最可怜。
小蒙ZJG(张家港):合资自主,我的理解是采用合资品牌车型的成熟技术,从而可以减少成本,只是不知道厂家的质控标准会不会走样?希望不会。从营销战略上来说,合资自主品牌的车型就是依托合资品牌建立起的优势来进一步占有主要是国内需求较大的中低端市场,这在国内来讲也是很大的一块市场,但这样也有可能会和合资品牌的车型相互之间有冲突,就看厂家怎样来调整。
对于自主品牌,我感觉现在有些自主品牌厂家很浮躁,急于拿技术、仿制,不断开发新车型,甚至想问鼎高端车型。我不反对“拿来主义”,但“拿来”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而不是一味的仿制、“山寨”,同时若要想往长远了做,自主品牌也必须拥有自己的研发实力,要有好的品质,好的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如车子质量、销售、后期服务,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总之,自主品牌应该沉下来,先把基础的事情做好、做扎实,想想那些国际品牌的品牌价值也是日积月累而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圆桌讨论
本期话题:看过第13期的自主品牌与合资自主品牌对比吧?那咱们就事论事,让广大读者朋友也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对于合资自主,您是否看好?就目前自主品牌的不足之处,您又有什么建议?我们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作者:曾俊夫,本文来自《世界汽车》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