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4-04-27 16:23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如果利用纯口服药物治疗,则药效较慢,特别是婴幼儿存在喂药困难,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选择静脉给药,疗效迅速,效果显著。故使我儿科门诊输液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151月至201512月,我科日门诊输液量均在100例次以上,且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占80%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输液患儿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对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输液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 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儿科输液室病人密度大,特别在输液高峰时,患儿多,护士少,出现忙乱现象,患儿同名同姓或者名字音同字不同较多,由于环境嘈杂,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1]。加上家长此时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孩子身上,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造成相互交叉错用药物。接药、配药输液为同一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核对药物剂量,造成剂量增大数倍。

 

  1.2 医生护士药学知识缺乏

 

  药物剂量与患儿的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由于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有不同的商品名[2],医生对新药的规格、小儿每公斤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过小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护士工作与药物密不可分,护士的知识、技术水平会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

 

  1.3 护士巡视不及时

 

  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准确的表达。护士巡回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

 

  10月至3岁的患儿对注射的心理反应强,自我约束力差。患儿常常会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引起局部药液外渗。本组有有4例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护士发现使穿刺部位肿胀已较明显,立即更换穿刺部位,用50%的硫酸镁持续湿敷24h,未发生局部组织损伤。

 

  1.4 沟通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

 

  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噪。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1.5 穿刺过程中忽略了病情观察

 

  小儿头皮静脉细,穿刺难度大。特别对1岁以内的婴儿,护士为了力求一针见血,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穿刺过程中,而忽略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在耳后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呕吐、屏气引起面色、口唇发绀3例。

 

  1.6 不重视健康教育

 

  13岁幼儿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便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到户外走动或逗留。药物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降低;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且患者家属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更换补液,造成患儿出现不适症状。

 

  2.应对措施

 

  2.1 优化输液流程,实施全程护理,正确执行医嘱。

 

  我科将输液流程分为5个环节,即:接单核对、摆药、加药、输液、巡视观察。做到环环有人负责,核对贯穿全过程。接单核对治疗单上患儿姓名、药名,药房所发药品及药量是否正确,严格把关,控制和纠正不合格治疗单和药房发错药品,收费错误等,并对家属作出相应的解释。加药时,再次核对治疗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输液前,再次核对治疗单,采用反问制度,然后让患者确认,防止护士先称呼姓名时家属的错误应答。这样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没有因姓名相同或音同字不同造成错用药物。

 

  2.2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2.1 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新药的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儿科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及急救处理。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药物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制定相关的流程等。

 

  2.2.2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水平:对于1岁内且病情较重的患儿最好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穿刺,此处静脉易于固定,便于家长看护,更重要的是护士静脉穿刺时有利于观察患儿病情。一旦发生呕吐或屏气发绀,可及时处理。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静脉,穿刺此处不仅易造成药液渗漏,而且穿刺时不利于病情观察[3]

 

  2.3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般每1530min巡视一次,密切观察补液局部有无肿胀、渗漏等,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主动询问患儿有无不适感。使用特殊药物(如氨茶碱、kcl、钙剂、甘露醇等)在输液卡上用醒目的字号笔标识(滴数、快或慢),并增加巡回次数。此外,对于3岁以内哭闹不安的患儿要特别引起重视,需排除因静脉刺激、药物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所致不适。

 

  2.4 提高护士职业素养,树立以人为本,加强沟通技巧。

 

  儿科护士应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爱护及尊重患儿,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尽可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率。若一次穿刺失败坦诚面对,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为患儿及家长着想,理解家长的心情,及时给予患儿和家属安抚,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2.5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宣教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输液前告知家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强调擅自调节滴速所造成的危害。输液后应将患儿抱在注射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头部或穿刺部位;将健康宣教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滚动播出,可穿插动画片或儿歌,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3.结果

 

  我科针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了有效的对策,防患于未然,使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无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发生。

 

  作者:徐燕 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611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