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的和解放后治黄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宏伟规划。规划中提出的治黄原则是:“从高原到山沟,从支流到干流,节节蓄水,分段拦泥,尽一切可能把河水用在工业、农业和运输业上,把黄土和雨水留在农田上。”规划中还提出了三项主要措施:第一是在上中游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第二是在下游整治河道;第三是在干支流上兴修水库。这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治理黄河的新的里程稗将要从根本上改变黄河和黄河两岸的面貌,这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和两个自治区,长达4845公里的我国第二条大河,将要结束数千年为害于民的历史,而造福人类。
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时间还不到五年,黄河两岸勇敢勤劳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征服黄河的英勇斗争,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规划正在一天天地成为现实。黄河面貌正在迅速的改变。黄河为害的日子将要过去,为人民造福的日子已经开始了。
黄河为何灾害多?
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的发源地和文化的摇篮,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全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据一九五四年统计,黄河流域共有耕地面积六亿五千六百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百分之四十。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1.7%,各种杂粮占37一63%,棉花占57%,烟叶占67%。黄河流域的地下资源有煤、石油、铁、铜、铝和其他大量矿藏。黄河的水力尤其宝贵,它可以用来发电、灌溉和航运,仅从青海贵德以下的水力就可以发电2300万瓦。这些都是发展工农业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旧中国的黄河却成了一条害河,经常决口泛滥,几千年来不知吞没了多少生命和财产。
夏季暴雨是黄河多灾的一个原因。黄河流域雨量本来不多,只有长江流域雨量的三分之一。但是,黄河流域的雨量多半集中在夏季的七、八两月,而且多是暴雨,在这个期间,有时一个地方一个月甚至可以下七、八百公厘;有的地方一天可以下一百五十公厘。因而造成洪水暴涨,泛滥成灾。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黄河含泥沙太多,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黄河的含沙量在世界各国的河流中占第一位。每公方水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在埃及尼罗河是一公斤,苏联阿姆河是四公斤,美国科罗拉多河是十公斤,我国的第一条大河长江是一点五公斤以下,而黄河在河南陕县却达到三十四公斤。根据四十年来水文泥沙测验的结果,通过三门峡输往下游和海口的泥沙,多年来每年平均为十四亿吨,也就是说年年有十四亿吨泥沙输往下游,体积约九亿二千万公方;如果用这些泥沙堆成高宽各一公尺的土坝,足够绕地球赤道二十三周。黄河的支流像无定河、洛河、泾河、渭河,大洪水期间含沙量多得更为惊人,有时占百分之四、五十,真是水一半泥一半,汉代张戎“有水一石,其泥六斗”的说法,是完全可以相信的。这样多的泥沙进到下游比较平缓的河道和海口,就发生大量的淤积,河道年年抬高,据测验河南和山东艾山以上宽广的河道里,每年平均淤高一至四寸,黄河于是成了地上的悬河,在洪水时期,仅靠两岸大堤约束着凶猛的激流,因此黄河就容易决口泛滥甚至造成大改道的严重灾害。
大搞水土保持,根治黄河水害
黄河为什么会夹带这样本量的泥沙?主要由于黄河中游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包括甘肃、陕西、山西等省)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陕西绥德水土保持实验站的观测,绥德林家降雨十五分钟,雨量十六公厘,在观测区内平均冲刷土壤二·六公厘;同县万马沟降雨六分钟,雨量十六公厘,在观测区内平均冲刷土壤三·八公厘。在黄河中游土壤流失严重地区,每平方公厘每年约损失土壤一万吨。地面每年平均约降低一公
分。在整个黄河中游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约被冲刷三千七百吨,比全世界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被冲刷的平均数量一百三十四吨大二十六倍。因此,这个黄土高原地区,大都是光山秃岭,每遇暴雨,即形成山洪,把黄土高原冲刷成千沟万壑,大量黄土流入河道,为害下游,同时也造成山区土地肥力大减,耕地缩小,四料(燃料、肥料、饲料、饮料)俱缺,农作物产量低,人民生活不容易迅速改善。所以,我们除了在黄河干支流上兴修大批的水库、水电站,综合利用黄河以外,还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在中游黄土高原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进行巨大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实现坡地梯田化,沟堑川台化,荒山荒坡绿化,耕地水利化。一方面大大增加黄土高原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另一方面拦截泥沙,使之不进入或少进入大的河道和水库,以保证水库合理的、长期的运用。
经过几年的辛勤奋战,截至今年九月底,水土保持已经完成了初步治理的面积十七万平方公里。凡是水土保持做得好的地区,蓄水拦泥和农林牧业都收到显著的效果。在水土流失区坡耕地的产量,已经由过去亩产三、五十斤提高到一百多斤,坝地则增产更多,绥德辛店沟的坝地粮食就达到亩产千斤。山西省石楼县1958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580斤,甘肃省天水专区武山县的邓家堡村的变化就更为突出。这个村是黄河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最早的典范,那里过去农田变道路,道路变沟壑,人小沟浅,人老沟深。农业生产逐年下降,农民生活极为贫困。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的努力,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翻转高山成梯田,踏平沟堑变果园,要使荒坡长绿树,命令土地赶江南”的豪迈口号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治山治水运动,现在基本上实现了青山绿水梯田化的理想,征服了自然灾害,达到了“水不出田,泥不出沟”的要求,停止了向河流大量翰送泥沙的现象在农业增产方面也是扶摇直上,由1949年平均亩产70斤粮食的水平,提高到1958年的207斤,增加了两倍,今年又在去年大丰收的基础上提高到亩产230斤,历史上的缺粮村变成了余粮社,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类似邓家堡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个别的了。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变了山区的贫瘠面貌,增加了农林牧业的生产;同时起了拦截泥沙进入河道的作用,使黄河的含沙量逐渐减少,据1958年的测验,泥沙含量最多的无定河,已经比过去减少了泥沙25‰。只要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作者:王化云,本文来自《人民黄河》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