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31 16:45  
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吴楚燕
摘 要: 青年观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理论武器。 本文深入研究了青年观的生成逻辑、 思想内涵、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融入高校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期为新时期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关键词: 青年观; 高校思政教育;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引言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 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其重要性。 总书记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研究, 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其思想内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和使命, 提出青年要立志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二是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三是坚持问
题导向, 紧紧围绕青年的思想动态、 成长需求进行教育。 青年观, 指引着高校坚定不移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时, 强调与时俱进,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紧贴青年的成长和思想动态。 本文结合青年观,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 稳
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青年观的生成逻辑
  (一) 现实逻辑: 党的育人使命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
  青年观首先是基于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 总书记明确提出, 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新时代接班人, 强调教育与人才、 民族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1]。 其
次, 面对全球化、 信息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快速传播,如何培养能够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 时代新人”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 最后,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青年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青年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 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与中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青年观的理论逻辑首先源于马克思、 恩格斯对青年的关注,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青年是最有革命激情的社会群体,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并肯定了学习和教育对于青年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历代党的领导人, 如毛泽东、 邓小平等, 都有关于青年的重要思想论述, 为青年观提供了理论发展的基
础。 同时, 总书记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在青年教育中, 应该传承并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为青年的个体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使之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 实践逻辑: 从个人经历看党的育人实践
  总书记的个人成长经历为其青年观注入了丰富的实践内涵。 作为革命家庭的后代, 总书记从小就受到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员的熏陶, 接触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仰, 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奠定基础。 而在其知青生涯中, 总书记亲身体验到了青年的思想活跃、 勇于探索的特点, 但同时也深知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认为面对挑战, 青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此外, 在长期的地方工作实践中, 总书记不断深入基层, 接触各种各样的青年, 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 生活需求, 使其明确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要与青年的实际需求和
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 青年观的思想内涵
  青年观, 作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纲领, 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具有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 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价值导向
  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能够持续进行的重要动力源泉, 也是青年成长进步的精神支柱。 青年观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价值导向, 认为理想信念不仅是指导行动的思想基石, 更是青年面对时代变革、 社会挑战时, 坚守原则、 坚定前行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当青年坚定信仰、 坚守初心时, 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
  (二) 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抓手
  青年观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将其视为构建现代青年思想的关键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纽带, 是青年成长的道德坐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种文化和价值观交织碰撞, 总书记强调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 确保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仅是对青年进行思想引导, 更是在其心中培植一种精神的 “定盘星”, 使其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 能够坚守初心、不改本色[3]。
  (三) 以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为引领
  青年观将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置于核心位置, 视其为新时代青年成长、 发展的重要引领。“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设想, 不仅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也是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总书记明确指出,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 “四个自信”,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积极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而努力。 简而言之, 青年观中的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为引领, 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高远的志向, 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三、 青年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青年观的核心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为青年树立清晰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相吻合, 即通过系统性、 针对性的教育, 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之付诸实践。
  一方面, 总书记强调的 “立德树人” 原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 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 还要融入日常生活中, 与学生形成共同的思考和实践。 这一观点在青年观中被进一步加强, 明确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应该接受系统的、 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与高校的教育任务高度契合[4]。 另一方面, 青年观中对“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强调,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教育目标。 要求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强调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大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使其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宏大的历史视野与高校教育的开放、 前瞻性相结合,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青年观的精髓, 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 青年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密围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懈努力。
  四、 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 总书记站在 “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高度, 对青年的培养形成深入的洞察和前瞻性的规划, 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 一方面, 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确保其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 现实与理想的关系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保证思政教育实效。 另一方面, 高校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 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者、 建设者的重任, 教育者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关于青年教育的系列讲话, 明确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 确保教育实践与青年观高度一致,确保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5]。
  (二) 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是青年观在高校教育中得以落地生根的关键一环, 完善课程体系不仅是对青年观的学术回应, 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 总书记指出, 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脉搏, 贴近青年的实际, 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 首先, 为了反映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特点, 高校应当系统地整合当前的课程资源, 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纵深融入, 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确保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其次, 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 课程体系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系列与青年观紧密相关的专题, 如 “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青年成长” 等, 使学生能够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有深入的理解和真切的体验。 最后, 除了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同样不可或缺。 总书记强调, 青年学生应该走出课堂,深入实际, 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体悟是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因此, 高校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 还应将青年观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如社会服务、 志愿活动、 实践探索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内涵。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青年观在高校得以深入推广和落地的基石。 教师是引导青年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于传递青年观的理念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构建一支熟悉、 理解并能够准确传递青年观的高校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要求高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确保教育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准确、 系统地传授青年观,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首先, 高校应当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深入理解青年观的内涵和要义。 不仅要求教师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 还应鼓励教师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探索青年观的精髓。 其次,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也不可忽视。 青年观强调与时俱进,与青年的成长实际相结合,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 还需要具备与青年交流互动的技巧和方法。 因此, 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青年观与青年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最后, 高校还应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注重从学术研究、 实践经验等多方面选拔和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 使之成为青年观在高校中的坚定传播者和实践者。
  (四) 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设置与完善, 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 也是对教学方法、 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反馈与调整的重要依据, 不仅是青年观在高校实践的关键环节,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优化、 与时俱进的保证。 只有构建一个科学、 全面、 动态的评价体系, 才能确保青年观在高校中的深入推广与持续发展。 首先, 青年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因此, 评价体系首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型考察转变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价值观、 世界观的综合评价。 需要教育主体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评价指标, 如学生的思想活跃度、 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对国家大事的认知与判断力等。 其次,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应结合现代教育测评技术,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 还可以考虑加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项目研究、 教育实践活动的自我反思等形式, 更真实、 全面的展现学生在青年观框架下的实际成果。 最后, 评价体系应具备动态性, 能够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高校应建立一个与青年观相匹配的动态反馈机制, 实时收集学生、 教师、 社会各界等的意见与建议, 使评价体系始终保持前沿性和针对性。
  结语
  青观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不仅反映了同志对党的育人使命的深刻认识, 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 青年观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 高校应深入学习和实践青年观, 努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志伟, 陈佳艺. 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 (20): 82-83.
[2] 丁维.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J]. 时代报告, 2022 (11): 131-133.
[3] 魏妍妍. 青年观视域下增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 43 (12): 91-93.
[4] 李雪莲, 眭国荣.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研究 [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 (06): 25-28.
[5] 魏学庆. 青年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综合改革的三大阈值创新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 (07): 105-106.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