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5  

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党的十八大经济管理决策


一、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我国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稳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握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要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民生改善方面再上一个台阶。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经济工作,以稳健的步伐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


(一)继续增进经济宏观调控,确保结构稳步调整


目前,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改革方面,不调整收入分配,就稳不住需求;不改革资源价格,就不能满足民生贫富协调;不改革投资分布,就无法促进节能减排。从当前经济法制情况来看,一方面,税制要进行一些力度较大的改革,如促进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减轻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成本。努力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必须改革,应该从执法监管更多地向为企业服务转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来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立法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的不良行为。产业调控方面,当前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投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地区旅游产业。


科学地处理好发展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重点是解决社会上比较突出的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有效规避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挑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运动规律。继续发挥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方面关于政府财政支出、政府性税收、地方政府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货币政策轻微调整,再对多种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维护市场上货币供需平衡,保持货币利率稳定,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利用好市场规律以防止经济危机的产生。除了分别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外,还要统筹运用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使之形成交叉配合的效果,体现在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根据具体情况或帮助或扶持,加大社会基层投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技术或经济扶持,进一步增强“十二五”规划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科技创新,继续维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等。加强成本预算,严格监管和控制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二)继续坚持以“三农”为基础、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为重心的工作中心


进一步加大政府颁布的关于农村农民生活生产方面的政策力度,努力实现科技农业,改变农业增收而农民减收的现象。工作重心仍然是搞好粮食生产,有步骤、有计划地对粮食最低收购价进行提高,增加农民的农业补贴,努力改善主要生产粮食地区的经济补偿。搞好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安全运输、安全仓储,从而使流通秩序得到一定的规范,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水是生命之源,一切之本。因此,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加大政府对水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农业政策,努力实现科技和农业的结合,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从而实现富农、富国目标。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创造开发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充分发挥经济自主协调作用


1.扩大内需,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提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制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广大国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原本成金字塔型的结构收入转变为橄榄型;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使政府、科研、企业、居民消费都可以通过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得到资金,从而充分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努力增加农村的收入,充分发掘农村市场;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对商业欺诈行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拉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优化产业格局,发挥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作用。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技术水平,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重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协调均衡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府、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和做好关于节能减排相关制度的宣传,争取从根源上杜绝;加强和落实监管制度,在社会上形成严格的监管氛围,明确减排目标,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加大环境绿化和保护,重点保护与生活相关的资源,如水体、大气、农业方面的防治。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联系起来。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三次产业间的比例以及区域资源是否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等标准来衡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要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四)深化税制改革,促进居民消费需求


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来自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将下降8%;来自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将下降12.5%;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大大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这从税收方面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运行支出,间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运行成本。实施结构性减税,是稳中求进及防止物价上涨的有力手段,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税种进行税务水平削减的措施,这样可以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结构性的政策性减税措施加上退税、抵免等多种减轻税赋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欲望,真正做到以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五)优化社会管理,切实惠及民生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一直是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急需着力解决的大事。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支出,推进义务教育,做好优质教育,明确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普惠性、均衡性、公平性的基础教育,也努力让每个孩子进入人生竞争公平的同一起跑线。


要努力让政策起到最大化的作用,将政策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出来。应时刻关注经济发展的走势,能够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经济形势的消极影响削弱。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植创业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的创业影响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极大促进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除此之外,各大就业招聘网应积极改进,能够实时、有效地作出就业信息的更新,帮助求职者和企业能够及时联系起来,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保、加强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深化改革。医疗改革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医疗改革,尽管整个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在医疗体系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医院就医的人数远远多于普通区县医院,普通区县医院在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进一步提升医疗实力,帮助各个医院做出有效的就医分流。虽然人民政府不断在增加医保费用,但医保费用的流转仍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问题都要切实解决才能惠及民生。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将越发突显出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养老政策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用于养老的财政资金需要增加投入。三是养老的专业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四是“奢侈”养老的情况需要严加杜绝。五是为养老起辅助作用的志愿者服务需要完善加强。


总之,要统筹兼顾,保证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协调发展,确保工作要做到全面、有序、务实。政府投入要有正确的投向,要以民生为最终目标。经济增长要切实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趋势总体来讲主线运行的趋势还是处于低迷的状态。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这里存在很多不确定及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饱受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财政危机、新兴经济体自身的经济增速的减缓等影响,很多经济体系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国际经济的前进步伐稍显沉重,欧债危机持续,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何找到有效的补救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下一步走势。美国财政也正处在悬崖边缘,减税法案到期、债务上限触顶、财政开支削减,各种问题汇集到一起,若国会两党不能达成相关的协议,导致大规模财政紧缩,那么最后将逼迫美国经济跳下悬崖,税务加重、失业率走高、经济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的这样一种发展状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以及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都会受到牵连,中国经济需要在复杂局势中强调“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呈现一个倒S型的走势,但从宏观角度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仍然是处于高位,中国经济发展与欧洲国家、美国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欧美国家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而中国的发展是更倾向于担心经济发展会过热过快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良运行。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所保留的,重点是怎样合理运用和发挥这种经济发展的潜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投资和出口带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以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不够成熟,需求拉动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求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整。


从经济发展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以及影响供需的因素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从需求结构分析,投资需求出现从高位回落的现象。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其次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最慢的是第三产业;按照不同的地域划分,西部投资增速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最慢;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从消费结构分析,从2010年开始消费出现平稳下降的趋势,从影响因素上来看有两点:一是房地产行业的商品房消费,商品房面积和销售额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在大城市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家居用品及家电等与房地产消费直接相关的消费行业也出现明显的回落;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影响,汽车行业的消费也处于一种近似零增长的状态。从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分析,出口目前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较大,总体经济的外贸顺差也在明显缩小。


三、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


(一)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当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经济学意义来讲,就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开始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这也取决于欧债危机能否顺利渡过难关。如果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那么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免受牵连,这也不可避免地致使货币政策进行宽松政策的调整。但是,如果没有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那么货币政策仍然是在稳健的环境下继续运行,不会发生向宽松政策的转型,对部分小型企业、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上的刚性需求可能会走向宽松。


从财政政策来讲,积极地财政扩张政策仍然是主要趋势,财政赤字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在赤字、国债和公债这个层面之下,财政支出要重点突出优化结构,在有效供给的事项上重点把握,如水利、保障房、教育、医改、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水利方面,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明确今后会有4万亿元的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并且,在农村发展的“三农”主题之下的建设方面,水利也是其中支持的重点;教育投资方面,政府也承诺在财力投入支持教育的这个部分份额将达到GDP的4%c;保障性住房方面,中央三令五申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后几年的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这种支出在今后几年中也将会有一种财政的延续性,财政的资金支持应有效拉动着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以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融入其中。在财政收入方面,经过多年的财政方面的改革,财政资金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改革前半段开始的政府财力的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资金三块划分,演变到规则上的只有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划分,到现在的在整个财政运行系统里面的只有财政预算一项内容,构成了政府资金运作的一个完整清晰的全覆盖模式,这样一种管理上的完整性和资金运作透明度的提高,是政府工作提高绩效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充分发挥货币组合的优势


如何防范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突发风险,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更多的“两难”选择问题。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实现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货币政策组8合,是解决“两难”问题的有效措施。


我国的金融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外需可能进一步减弱,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也可能放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保持必要的货币支出力度,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对目前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另外,在保持财政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支出的力度和重点应作适当调整,有利于我们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稳定市场金融需求。为了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保持适度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由于经济增长会有所减缓、结构性减税力度继续加大等原因,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而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出还需要继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需要通过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加以解决。实施积极货币政策,需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持重点,财政力量要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支持重点民生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有保有压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在财政收入方面应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积极财政政策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加注重结构性减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资本流动性不断扩张,同时国内货币存量仍然较大。为防止刚刚略有回落的物价涨幅再次反弹,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宜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多在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作用下,我国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归常态,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同时造成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宏观调控不宜再紧。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兼顾控制通货膨胀、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三重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应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确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社会融资、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货币政策虽方向不变,但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建项目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三)积极谋求经济科学发展的途径


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又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发展因素,需要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把握好方向和力度,具体运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的首要前提,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本身也是一种增长。把握住这样的大前提,一方面要把握好当前受影响较小的经济发展动力,使其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要针对受影响比较大的经济体系,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从政策环境、自身问题整体把握,使其能从低迷的状态中复苏,防止过快回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当前经济目标任务可以看出,整个经济工作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对于整个经济的平稳回调的态势能够接受,未来的政策重点是稳定增长,取代盲目的只看增长速度。无论预调微调,都是在原有的政策取向中的修正。


2.有效控制物价上涨是保障。当前经济处于下行趋势,但是物价水平却没有因为经济形势的低落而下降,反而因为需求的增加而有一种价格上涨的趋势。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物价的反弹,是保障居民消费的重要前提。物价是关系到民生的关键性的话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民生问题得到优化和改善,人们生活的更加稳定和谐。当前,应该从多个角度维持物价的稳定,包括提高生产与供给水平、完善税制改革,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等。


除稳增长外,控物价、促和谐等目标任务也透露出“稳”的信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当前主要是要稳住物价,控制货币量突然过速增加。同时,要密切注视国际价格的因素,如油价、粮价等,防止输入性的物价压力。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主要依靠出口、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也是不能长久的。内部需求才是发挥大国优势的着眼点,现在国外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给中国发展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也正说明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扩大内需也是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劲动力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有着足够的经济能量来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渡过危机,目前要做的是如何将这种巨大的经济能量引发出来,这是一项巨大的金融工程。


4.改善民生问题是根本。扩大内需重要洛脚点就是要改善民生。虽然现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能改变,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不顾民生问题的存在,包括一直存在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医疗保险、住房保障、教育等等问题,经济的发展或好转一定要以民生问题的改善为前提,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是未来经济工作的方向。内部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更多立足国内需求。而拉动内需的重点,更多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当前出口格局较弱,投资需要培养新的增长点,消费对GDP贡献的占比逐年会有明显提升。财政扶植的投资需更多围绕民生,以此带动消费需求。当前财政支出的更多比例要调整到民生方面。农村养老体系、城市居民养老体系要逐步完善。同时,完善医疗制度改革,减少百姓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


四、总结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经济增长比较低,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很快结束,也没有很快的反弹,特别是比较强劲的反弹。现在的中国经济缺乏新的动力,原有的低成本驱动力量在减弱,现在更需要一种来自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一体的创新驱动力来促使中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的阶段三大动力还会持续。结构性改进、体制性改进以及民众的创业、就业所带来的增长动力给中国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带来经济增长的三股力量,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党的十八大将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新的能量和动力。


作者:陈业华(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河北秦皇岛 066004)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