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作为中国非常特殊的一种传统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古代空间观及其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空间”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辞海》解释“空间”是“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①对任何一个具体物体而言,它的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左右和前后的相对方位,这些都是物质运动的空间特征。
一、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古代中国人在与自然世界朝夕相处中,空间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的阶段:第一阶段,空间观念是方位。据考古学家胡厚宣等人的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四方风名”的记载,这说明在当时就已有四方观念;第二阶段即空间是地理与天文之和,这种观念起源于古代思想中的“阴阳五行”说。“阴阳”有被用来指代山丘的北面和南面两个方位的说法。而“五行”方位则来自于殷商人的空间观念,“阴阳”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示地理和方位,其中还包括了天象和天文知识。当古人把“天地四方”纳入观察视野时,中国古代的六方立体时空观念形成,而“阴阳”观念更是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东汉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阴阳”观念与由阴阳而衍变出来“形势”观念影响了整个古代书法的用笔、点画、结体、墨色与章法;第三阶段,空间即方位与时间之和,时间与空间交融。中国古人从“宇宙”一词中已表现出时空交融的空间观。《释文》引《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这种时空交融的空间观是在经过春夏秋冬四季流转与农业生产相配合产生的。古人对时间意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节奏性,有一种循环往复的观念。耕种与收获依赖四时节气,这样就形成了以时间为主的时空观念。如孟子所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五行”与“四时”的搭配建立了一个时空相融、以时间统领空间的空间意识。
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的空间观在道家思想中也有体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即宇宙本初就是一元混沌之气,化为阴阳二气,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两气相感而生万物,空间是由虚实相融的“气”的生命之气构成的。从这种阴阳交替变换使整个天地空间在“有无”、“阴阳”的互为体用的辩证关系中生生不息地运转着,是充满了生生之“气”和节奏的一种生命空间观。此外,道家的空间观中往往用无形的“道”来阐释空间概念,以无形喻示有形,是在无形中感知空间的有形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只是目的,“无”才是根本,必须突破有限的空间传递无限的意蕴。
道家的这种空间观影响了中国艺术注重在空间的表现中传递时间的变迁,在有限的空间中传递无限的时间节奏。南朝梁武帝在《草书状》中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即是一种描述书写时的时间节奏。时间与空间交融体现在书法的点画线条在空间中的变化使观者在知觉中唤起的对时间的感受,是一种心理时间。
在佛教的空间观念中,推崇“圆”、“以圆为美”,认为心物圆融一体的“大圆境”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主张自我生命与宇宙生命为统一,在“道由心悟”中求得自我佛性與宇宙法性的圆融。“译佛典者亦定‘圆通’、‘圆觉’之名,圆之时义大矣哉。推之谈艺正字同符。”②在佛教绘画、造像的造型中也体现出以“圆”为审美倾向的。佛经中的“芥子纳须弥”即是在微小的空间中营造自足圆满的生命世界,每一个局部都可成为完整的构成,而又与其他局部相生相成构成另一个圆满。
二、书法中的空间
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是一种虚幻空间,是艺术家从自然空间中得到的逻辑经验的体现。在生活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自身生存处境和空间感知的理性思考,在对自然世界的感受、经验、认识中产生空间经验的概括,并依照审美理想创造着艺术空间。古代书论中也提出书法的形态源自于自然,在描述中多以自然之物喻之,点画横竖都在自然空间中有可象者。东汉蔡邕《九势》提出“夫书肇乎自然”,另其《书论》中也提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皆有可象者”。东晋卫铄《笔阵图》中喻为“一如千里阵云”“丶如高峰坠石””“丿陆断犀象”“丨万岁枯藤”,以阵云、高峰、坠石等比拟等等。这种以自然之物来拟喻更是验证了古代人常常从自然空间中总结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
这种艺术空间的关系也表现在整体章法中,点画、字的结构、行列间空白的布置关系。在书法作品中,每个汉字内部中形成的每一个单元空间形式都蕴含着某种张力,这属于书法空间构成中的第一种空间;第二种空间是线条与空白切割而形成的三维空间;而第三种空间是书法空间中存在着的一种时间和空间共生的四维空间。“空间”与“时间”是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书法作品中线条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毛笔在书写时对笔的复杂运动而带来时间与空间的互为依存的关系。这种特征使书法创作诸环节如运笔、情感都在线条的运动中有迹可循。书法作品的空间是基于点画、字结构、布白等组合起来成的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之上的。
作者:钟沐薇
第2篇: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在“三文”基础上
孔见,祖籍江苏扬州,生于北京。1969年入伍,历任侦察大队长、师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战役战术研究部军队指挥研究室主任,师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少将。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六届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教师书画院名誉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书协名誉主席。主要著作:《中国书法艺术通论》《毛泽东兵法十三篇》《各国国防概观》《现代军事训练评估》《孔见书法集》《八桂流韵——孔见咏广西诗书集》等。
书法艺术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且不能够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书法艺术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依附在“三文”上面,所以有人说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佩饰。
“三文”之一是文字,也就是汉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几千年各民族竞争与融合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国家管理工具的文字,也同样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演化的过程。许多民族开始有本民族的文字,但在与汉族融合之后,经过比较,放弃了自己的文字,选择使用汉字。就是汉字本身,也有一个字体形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从商代甲骨文到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都使用自己的字体,虽说大同小异,但也五花八门,有近百种字体之多。多种字体肯定不便于交流使用,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书同文”,强行推出李斯“小篆”。从秦到今,篆、隶、草、行、楷,今天的五种书法艺术认可的字体,也还是有许多艺术表现的伸展空间,王羲之《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写法无一雷同。直至今天,我们还要搞汉字简化改革,然而对于简化字书法界不充许使用,那么现代学生学习书法就要学习繁体字,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老师也很难解释其中的原委。当今书法艺术展,许多人写错别字,还有人在行楷、行草的选搭上有欠缺,这都会作为硬伤而被逐步淘汰。可见,文字于书法艺术是个前提,学习书法首先要驾驭汉字。
“三文”之二是文学,也就是书法艺术作品书写内容的文学水平。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它之所以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时代文学的蓬勃发展。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艺术的书写必然需要艺术的内容,并不是任何一段文字都可以用来作为书法艺术的内容。今天许多人常常为不知临场写什么内容而无从下笔,自叹江郎才尽,文弱于书。
“三文”之三是文人。书法是文人的游戏,文人的佩饰。我们老说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这是今天的怪現像,古代的书法名人必为文人。在科举考试中中第出仕的文官武将,十年寒窗苦练楷书,书美文方能鱼跃龙门。与社会中的一般秀才相比,他们的书法文字自然水涨船高,状元三甲更会一字千金。如若在文学上有更深的造诣,成为唐宋八大家或李白、杜甫似的文豪诗圣,更会千金难求一字,成为传世之宝、国之瑰宝。其中的奥妙在于书还是在于人,无须争辩则自明。
上述“三文”之论,对于今天的书坛和书法艺术,我想仍然有着惯性规律。
作者:孔见
友情链接: 百度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