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的选择
相对于党报而言,都市报在读者定位、报道内容、新闻文风等方面与之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对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的选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将对这种“特殊的要求”加以分析,尝试寻找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选择的一般规律。
一我们的报纸在为谁服务
这是我们在谈稿件选择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都市报是市民生活报。那么它的读者是所有的市民吗?不是!因为市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面有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有识不了几个字的文盲。的确,传播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受众群,但最大化不是全部。目前在目标读者群问题上,某些都市报类媒体走入了求全误区:既想抓住高端读者,又不愿放弃低层对象,结果把报纸弄成了“四不像”,两头抓不住。所以,我们不主张都市报的读者定位实现“全覆盖”,这不仅不可能,也不现实。我们办报的目的是什么?除了搞好宣传,弘扬主旋律外,就是要为报社创造广阔的广告空间,增强发展和生存的能力。而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报纸有一个什么样的受众群。如果我们报纸的受众群定位不明确,不是广告商所需要的,那么他会投广告吗?当然不会!
如果给都市报的读者进行定位,那就是生活、工作在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或区域组合城市的所有市民。而这样的一群人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处于社会中等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能够决定家庭的消费决策,文化层次中下,但属人群最多的那部分市民。
只有受众定位准了,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盲目选稿。
二读者需要什么
一句话,都市报刊登的新闻应该是都市市民关注的新近发生的事。市民看报有一种“趋利”心理,这张报纸对我有没有用?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是让我了解了相关信息,还是让我得到了娱乐,或者是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所以说新闻稿件里有没有百姓关心的信息十分重要。
都市报的影响力不能仅靠纯粹的“信息超市”,还得靠市民的爱读、必读、信赖、美誉、公信力和忠诚度,靠市民在报业市场的比较中,感觉到它是一张“有用”“有趣”的报纸。
要做到“有用”和“有趣”,就必须扩大“有效信息”的含量,特别是那些关乎市民切身利益的新闻信息,一定要做到及时、准确,使都市报切实成为市民生活的向导、行为的参谋,从而成为市民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必需品”。
在“有趣”方面。目前市场上有些都市报对娱乐性还没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加以审视,依然采取“老一套”做法:仅仅是登一些“轶闻趣事”,或者是凶杀、暴力之类的“犯罪”新闻来打发受众的娱乐要求。这只是简单地迎合读者的趣味,我们要做的是提升读者的趣味。
那么,都市报如何才能让受众得到真正的娱乐?可以从文字和图片两方面着手。从文字方面来讲,就是要求稿件内容能激发读者的某种情感体验,以达到愉悦身心之效。在图片方面,就是要求报纸多刊登一些优美、精彩的照片,给受众以视觉上的“愉悦”。
三我们青睐什么样的稿件
1.具有市民性的稿件
鲜明的市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内容上考虑了市民的需要,主要围绕市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生活展开。
人们读报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获取信息,要从新闻里或是资讯里获取信息,而传播信息正是报纸的主要功能。不论是中国的、外国的,还是全国的、地方的,不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不论是娱乐的,还是服务的,只要是和老百姓贴近的信息,都是要传播的内容。
其在新闻实践中常常会聚焦都市人关注的视点,抓住市民常年关心的主题,如就业、医疗、交通、物价、菜篮子等等。这些内容几乎每天都有。
二是在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市民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
比如报道要求实实在在、不讲大话空话,会议报道是最容易出现大话空话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为此,都市报一般不刊登会议报道,就算对一些重大会议,也应跳出会议写会议,拎出会议中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把有价值的信息干货奉献给读者。比如报道某工作会议,按照党报的报道模式,一定是某月某日在某地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由谁主持,谁谁谁要求,谁谁谁强调,谁谁谁参加会议。这种报道样式,在都市报上应该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记者在写这篇报道时,应突出新闻点,把会议中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拎出来,跳出会议写会议。
新闻报道不像公文、工作总结,公文、工作总结一样常要求全面,面面俱到,而这恰恰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写作要求只选一点,不及其余,重点突出,主题分明。一个重大会议,可能会有很多内容,但在报道时就不能全部报道,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拎出来就行,其余的可以舍弃。
关于平民化报道的形式,只要是老百姓接受方便,在思想上、情感上、心灵上能够达到于读者相通的目的,都可以使用。比如读者来信、读者反馈等等,直接把有用的信息罗列出来,这样更便于读者获取信息。
2.具有趣味性的稿件
除了获取信息,读者读报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消遣。所以新鲜、新奇的事物也应是都市报报道的对象。这主要体现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上,比如某报曾刊登过《有三个蛋黄的鸡蛋》《称排骨瞬间“狸猫换太子”肉贩“变魔术”堪比刘谦》的报道,这些报道趣味性都很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全民皆拍”栏目,旨在给摄友们提供一个消遣的园地。发现有趣的事,或者让你惊讶、感动、气愤的场景,你都可以拍下来。
3.具有实用性的稿件
与党报相比,都市报作为市民的“生活报”,更加注重实用性传播功能的发挥,因为实用,所以市民才需要。《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一再强调:“突出实用性,变以指导性为主为以实用性为主。市民的需要就是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我们讲求实,就是实际、实用、实惠、实在。”市民看报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取有用的信息,以便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娱乐提供决策参考。重视便民服务和分类信息,这是得人心的工程。
记者和通讯员应和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部门建立联系,请他们及时提供服务信息,比如停水、停电、就业、维权、就医、文艺演出、什么时候开始打疫苗、低保金什么时候申领等。新闻体裁以消息、图片为主,简洁明快,也可以打破消息的常规写法,直接告诉读者想知道的信息。
4.具有思想深度的稿件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文化的普及,受众整体文化素养日益提高,其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评判能力也不断增强。且已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者,对新闻事件表层信息的获知已不是其阅读新闻的唯一目的,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单一的、动态的新闻报道已不能充分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他们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发掘事物本质的深度报道。对较为年轻、思维十分活跃的都市报受众来说,这一需求尤为强烈。
5.具有故事性的稿件
人是一种喜欢听故事的动物。故事往往因其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吸引读者。所以要善于用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报道。比如,对于身边的好人好事,完全可以像讲故事一样把他们写下来。
笔者提醒大家,写故事一定要挖掘好故事中的细节。一个好的新闻主题,常常可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不一定面面俱到,有若干个闪光的细节足矣。
作者:冯冬梅等
第2篇:选择新闻稿件的一般原则
新闻信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因此,新闻信息必须绝对真实,而不能有半点虚假,真实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客观基础。真实的含义包括: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既要保证细节真实,又要整体真实;既要表象真实,又要本质真实;既要反映现实真实,又要符合历史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然也是选择新闻稿件的员基本的原则,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稿件所反映的客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选择新闻稿件必须以真实为其前提,任何违背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稿件都属于严禁之列。
在选择稿件的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真实为准则,尽可能把不真实反映客体的稿件排斥在可选的稿件之外。一般而言,不真实的稿件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虚构。所说的事情全无事实根据,全是无中生有,向壁虚造。
(2)添加。事实有一定根据,并非全部虚构,但其中某些情节和内容是“合理想象”主观添加上的。
(3)拼凑。把新闻写作混同于文艺创作,即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事写成一个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所做的事,事实是拼凑而成的。
(4)夸张。即夸大其词,把一分说成十分,把偶然的说成经常的,把个别的说成普通的,或者反过来。
(5)偏颇。即抹煞事物发展中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无视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片面地突出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
(6)孤证。即根据几个孤立的事例得出与全局不相符合的结论。
(7)回避。即对一些有关全局的重要情况故意避而不写,只强调某一方面。
(8)幻影。事出似乎有因,细查却无实据,以幻影代替真实,比如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未经认真调查就信以为真,结果以讹传讹。
(9)假象。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现象来认识和判断事物,这些现象虽然是存在的,但并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其中有些甚至是假象,与本质相矛盾。比如,某个单位问题严重,但却以它的点滴成绩来作主要肯定,造成宏观失实,本质失真。
(10)导演。事情虽然确已发生过,但记者为了要写报道而将事件重新导演出来的,不是有了事实再作报道,而是为了报道去制造事实,与事物的基本情况不相符合。
稿件的不真实因素大致有以上十种,不过,一般稿件的不真实,属于完全虚假的虽然有,但并不很多,大多数表现为或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如“添加”、“拼凑”、“夸张”、“偏颇”),或形真而实假(如“孤证”、“回避”、“幻影”、“假象”、“导演”)。从危害性来看,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假新闻还要可怕,因为,“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它弄得读者“亦真亦幻难取舍”,对所有报道部不敢相信。甚至到了实践中,那“半真”的不能大行其道,而那“半假”的倒会谬种流传。因此,防止不真实的稿件过初选关,就需根据稿件本身提供的线索,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
判断稿件是否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内容上看是否有以下现象:
(1)自相矛盾,漏洞甚多。失实的稿件往往漏洞百出,编辑只要根据逻辑学原理,认真反复研究分析,总会发现其中一些破绽。最易露出马脚的是报道同一件事实,一篇道东,另一篇说西,同一篇稿件在叙述同一事实时前后不符,根据逻辑学的“矛盾律”,便可以判断其中一种说法必然有错,甚至两种都错。比如,一篇稿件前面说解放前,千里风沙、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正逐渐成为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基地。后面又说:解放前“每当风沙刮起,不知有多少庄稼被压埋”,后面的“庄稼按压埋”和前面的“寸草不生”是矛盾的,谁对谁错,需要核对。
(2)不合常理、常识。根据真实的稿件一般情况下都是合于常理和常识的规则,对于那些“新”闻,即报道内容是没有先例的事物或者事情;奇闻,即情节及事情本身不仅超出人们正常见识而且超出人的想象;“大”闻.即成果、规模大到闻所未闻,超过人们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构成事实的要素有悖于人们已知的常理、常识的稿件便要格外小心。编辑的着眼点是它们的异于常理常规之处,是用自己的经验及常识难以解释的部分。比如《仙城有了读报女》这样的新闻,如果编辑发稿之前从是否符合常理、常识的角度分析一下,是不可能为之放行的:目前有没有产生雇人读报这种消费需要的可能?进而联想一下,在一些个人生活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也没有读报女这个行当,即便是山城真的有了读报女,会不会是个别极端的例子?通过分析自然就会对该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3)笼统含混。有的稿件在某些情节内容和新闻要素方面写得笼统含混,其中有些是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有的是作者故意含糊其词,以掩人耳目。例如“有一天”、“大家认为”,这些其实是用模糊法来掩盖不真实,必须小心注意。
(4)文艺色彩浓厚,超越来访可能。有些稿件描述的情节借用了很多文学描写的手法,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看,由于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情节是不可能采访到的。
(5)反复出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新闻传媒上,曾出现内容类似的新闻,故对这类稿件也应慎重。
2、从作者的身份与稿件的内容来霍
如果报道所写内容与作者身份不相适应,对报道的真实性便值得怀疑,如有些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却写了一篇综合报道,介绍全局情况,编辑就该打上问号,看看面上情况和统计数字等,作者是怎么采集来的。如一项工作刚刚展开,来稿已经在全面介绍成绩和经验了,对于这种打“提前量”的“预制件”,编辑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有些稿件,非常精彩,又颇多巧合,但又天衣无继,根据稿件难以断定其真伪,这时就该通过调查来判断稿件中事实的真实程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编辑应尽快打电话给作者或其单位,详细询问稿件的采写情况,不妨宜牢地提出自己的疑点,请求作者解释稿中何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巧合情节,直到取得满意的回答。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编辑可以发出信函,向作者或其工作单位调查。用这种方式调查,编辑应把疑点一一罗列,要求作者证实稿件的真实性。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编辑可以根据稿件提供的情况作出判断,不过如时间允许,一定要多做调查,做到口勤、手勤、脚勤,既不让不真实的稿件蒙混过关,也不让稍加核实和查对就可达到真实的稿件被轻意淘汰掉。
在第一个传播过程中,编辑处在社会选择、接受的最前列,他不仅是作为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读者的代表,最先选择并接受新闻原始文稿,编辑的功能并非传播信息,而是作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代表社会、代表广大读者对新闻信息进行检测、筛选、校正,进而接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编辑一方面作为一个特定的受传者个人,拥有自己的人格信仰、社会观念、知识结构、兴趣好恶,他是作为一个有个性的特定的“个人”,带着固有的经验,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来接受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要求,他必须充当一个社会化了的角色,即必须代表社会某个读者群,社会某个方面的需要,去选锑和审定被传播的新闻作品。对于前者,应该尽量弱化它的存在性,对于后考则应该尽量强化它的责任。
作者:张峤洞
第3篇:《体坛周报》稿件选择注重新闻体裁的平衡
一、简析新闻稿件中的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体裁形式,它是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因而新闻体裁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它也是新闻内容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报纸新闻按照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和其它边缘体裁。
新闻不仅要符合报纸的特点,而且要注意报道的平衡,这是评价新闻是否符合报纸需求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一家报纸在日常的报道中不可能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报道体裁,一般都混合采用多种类型的新闻体裁,当然每一家报纸新闻报道体裁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南方周末》就是以评论和特写为主要体裁,通过深度的报道来吸引读者,英国的《太阳报》则是以消息和通讯为主要体裁,因明星花边新闻和八卦新闻而闻名于世。
二、体坛周报新闻稿件的体裁类型呈多样化形态
《体坛周报’南非世界杯日报》特别注重新闻体裁的平衡,据笔者统计,体坛周报采用的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现场)手记、(名人)访问记、资料和谈话记录等等。各种不同类别的新闻体裁能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有些读者可能只需了解比赛的一些基本信息,那么他只需挑选《体坛周报》上那些简短的世界杯消息即可;有些读者可能不满足于只观看世界杯的电视实况转播,那么他就可以挑选报上的评论报道和特写等相对深度的新闻报道;还有些读者可能只喜欢人物专访那么他可以在“对话”那个版面寻找到自己的乐趣。总之,《体坛周报》像一个高级的自助餐厅一样,总有一款新闻体裁是适合读者的。
三、新闻稿选择注重新闻体裁的平衡
我们通过对《体坛周报·世界杯日报》各类新闻题材所占比例的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体坛周报》对南非世界杯展开报道中,编辑们选择稿件体裁时候以新闻通讯为主打内容,以大量的专栏作家评论为主要特色,以海量的世界杯短消息来满足各种不同读者的信息需求,以记者的现场手记、名人访问记、谈话记录和资料为辅。
体坛周报以通讯为主要报道体裁,这是因为大多数读者通过各种渠道已经获知比赛的结果等基本信息,他们最想要了解的是更详细更生动的报道内容,比如:事情的来龙去脉、具体的情节、细节和现场的气氛等等,因此通讯类的新闻体裁占全部稿件的36.50%之多。
体坛周报不但自身拥有马德兴和颜强等著名评论员,而且还时不时邀请央视足球评论员和外国著名的专家和评论员对比赛做评述,这都是其他报纸很难获得的资源,因此稿件的评论体裁占到总数的21.63%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据统计,《体坛周报》在对南非世界杯报道前后一共采用了220篇特约评论员的稿件,平均每一期报纸都有6到7篇特约评论员文章。这些特约评论员包括有:阿森纳主教练温格、布莱克本主教练阿勒代斯、前巴西和皇家马德里主帅卢森博格、法国传奇巨星齐达内、葡萄牙传奇巨星菲戈、前德国巨星马特乌斯、1982年意大利夺冠功臣保罗’罗西、韩国名教头李章洙和车范根、日本前主教练济科等等体坛巨星,另有刘建宏、张卫平、贺炜、张斌和白岩松等央视名嘴。
此外,关于新闻特写这类的体裁也占据了6.16%,总报道量达到133篇,平均每一期日报都有4篇球员的特写或者比赛的特写。新闻特写时新闻体裁当中很具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它主要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法,用文字的描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转瞬即逝的形象化报道。新闻特写它能抓住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一些重要的场景、场面或者一两个具有别具一格的特殊意义,描写的手法可以将新闻人物和事件在真实的形态下以“情景再现”和“放大”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印象深刻,犹如身临新闻现场。这是一种对某个人物或者某将事情做出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读者可以从报纸上读懂生动活泼而且鲜活的人或事。在本研究中发现,《体坛周报’南非世界杯日报》上面刊登的特写那些处于显要位置,而且基本上都是来自本报的特派记者。在每一篇报道标题的开头部分,都会率先标明本稿件的来源,选自本报记者的稿件都会标上“本报记者×××、记者×××、或者特派记者×××”。在中国,一家体育类报纸媒体能够派出规模如此庞大的记者队伍恐怕也只有《体坛周报》这一家,这就直接反应出该报作为国内专业性体育报纸的强大实力。
西方国家的报纸对新闻报道的平衡非常重视,那种始终抱着畸重畸轻的态度进行稿件选择是不可能全面地反映赛事的完整面目,也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体坛周报》在新闻体裁的选择上就做得很好,各种类型的新闻体裁都在报纸上有所体现,并且在新闻体裁比例分配恰当,值得同类型报纸借鉴。
作者:钟瑾帅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