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教育活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课标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由此,思维教育,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其价值以及实施路径。
一、批判性思维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就是学生具有“质疑,探究,发现”的思维推导模式,学会独立思考。
21世纪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关键在创新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新思想、研发新成果、探究新领域,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国家而言,学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而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拔尖才能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中学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能对自己所接触的所有信息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动学生成长为一个有个性的、富有创造性的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拓展研究领域,推进创造性发展。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
1.学科素养要求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表述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对语文核心素养加以界定,从“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对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做出具体要求,其中“批判与发现”作为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具体内涵之一。简单来说,语文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维推导模式,由此提升与发展学生思维。
2.语文学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现今语文教学在极大的教学和升学压力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对学生学习语文缺少思辨性路径和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只是一味接受,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由此,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影响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问题。
一是学生难以与老师教学背后呈现的思维教育同步。比如,在小说阅读教学板块时,老师从人物、环境、情节、主旨四方面出发预设路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小说文体特征有所把握和解读,从思维训练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引导。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过于机械,忽视个体的思考;或不思考,一味被动地接受,使得背后的思维训练没有达到设计的效果,甚至成为约束学生思考的绊脚石。
二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意识不强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思维教育的了解程度,或者对其存在认知上的问题,老师并不太重视对学生展开刻意的思维训练。比如,语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非常明显,思维逻辑也很清晰,借由思维导图或者其它的一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建构起认识这一类文体的方式,同时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该文体有效展开思维训练的课堂少之又少,更不必说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发展。
三、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语文运用能力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还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思维能力,并且在实施思想感情教育时也关注学生思维意识形成,能有效地进行感知。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语文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针对高中阶段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意识。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以阅读教学训练思维,展开批判性阅读,理性质疑。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既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训练学生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亲自示范思辨性阅读路径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寻找契合文本的思维阅读训练。卫灿金在书中说过“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对于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可以从问题开始起步引导学生质疑。如进行必修教材《涉江采芙蓉》教学时,可设问:这首诗所记是“夫言”还是“妇言”?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如果是夫言,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点明对象为男子的理由,在古代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如果是妇言,其中“涉江采芙蓉”便能说明,在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过:采莲是江南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如果是两者结合,也可以由相关诗句说明。如此设问能有效地引入对这首诗情感的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多元思考,并从诗句本身找到质疑论证的理由。同时,由此教学还可以拓展到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精卫词》[2]:
精衛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品穿岂为空衔石。
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其问题是: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结合诗句阐明你的理由。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如果不同意这种解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在诗歌本身寻求相关信息力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在已有问题上,发出质疑,并寻求信息论证的批判性阅读过程。总之,阅读教学中可以择取阅读难点,优化学生主场的战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解决问题。
2.高中作文立意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引导
以作文教学提升思维能力,在批判中思考。学习课文,我们要学习作者怎样想和怎样写。有此基础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思维外化教学,即学习作文,我们就是要练习说话,练习思想,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为什么写,怎样写。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呢?无非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3]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作文练习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作文评讲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高中阶段,作文练习倾向于议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材料自选角度思考立意,其中思辨性是其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学中可以凭借作文练习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能对材料进行客观分析,即敢于大胆批判。如材料作文[4]: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②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念奴娇》)
③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領世界。
④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⑤“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⑥十九大报告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所选材料与“变”和“不变”相关,学生写作首先要弄清“变”与“不变”的含义和关系。就材料④而言,应从批判角度理解此“变”,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明确能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是什么,论述应如何展开。再者,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材料[5]: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此则材料要求的关键词搭配组合自由度很大,并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相反可鼓励学生创造性搭配组合,极大地发挥批判性思维。如由“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批判思考过度追求GDP的危害,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由“美丽乡村”思考留住乡愁的必要性,提出对建设“美丽乡村”的看法或建议。总之,作文教学应多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独立思考,提出新思考、新观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讲究科学的精神,有助于促进拔尖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正确全面地分析并思考问题,学有所得,同时成长为有个性、有思想、热爱科学的优秀人才。目前,新课标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思维教育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训练放在首位,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努力。
作者简介:蒲尚文,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教师。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