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发布时间:2024-04-23 09:47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供应缺口以及通信行业人才结构调整。但与产业快速增长相适应的通信人才储备却明显不足,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通信行业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急需解决问题。而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建立一个系统的、结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毕业生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通信技术技术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我院的通信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在学院和我系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设计,对专业技能的培养的教学力度大,关键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工作的能力)的培养还有差距。

  2、人才需求调研不够全面,课程体系对岗位职业能力定位不够准确。

  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能充分发掘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特点,能力需求,尤其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应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的眼光分析专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3、教学内容与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脱节。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战略规划,4G、5G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存在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课程相似度较高,体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特色不多。

  4.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教师不足,近年来补充的新一批教学力量,还较为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无论是教改还是科研的成果都较少。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立足职业教育,搭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通信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通信行业访谈,校外实训基地走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解决通信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教学内容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等相关问题


  2、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开展通信類人才需求调研,走访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调研通信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积极完成就业订单培养。


  2)满足通信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①以通信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开设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通过就业分析将就业方向模块化:通信工程监理模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模块、光网络通信模块、移动互联网技术模块。

  ③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整合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综合布线”,整合课程“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优化”,整合课程“通信工程实务”、“通信工程概预算”,整合“光纤通信技术”、“光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

  ④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目标,将“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引入微课教学,便于学生反复学习,促进学习效果。

  ⑤组织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完成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以通信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践课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部分课程以及实习实训到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烽火3G软件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去完成,进行课程置换,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⑦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促使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


  三、结束语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并结合社会需求,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时代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树平.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李鑫.高职类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化变革.科技信息,2010(20).

  [3]耿晶晶.3G移动通信技术与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2010(15).


  备注

  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1508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春义,男,辽宁省东港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

  来源:魅力中国 2016年46期

  作者:孙春义 肖景阳 于瑾佳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