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微观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化写作手法
发布时间:2024-04-15 09:47  

  【摘要】微观经济新闻报道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及其共同所在的市场所作的报道,其关注的是经济环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微观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化写作手法,阐述故事化写作在微观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报道中进行故事化写作等。


  【关键词】微观经济新闻;故事化;写作手法


  在《新编财政大辞典》中,微观经济是指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例如个别企业、个别家庭、个别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放在新闻报道中,微观经济报道就是指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报道,例如对个别企业、家庭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的报道。微观经济学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和收入分配。同样,微观经济报道也关注市场,关注市场背后的参与者:消费者与生产者。裴毅然将微观经济报道分为: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报道、企业生产和经济决策报道、市场竞争机制报道三类。由此可知,微观经济报道的报道主体是消费者、企业和市场,而这三个主体均是由“人”这个个体组成。


  一、从经济报道到经济故事


  “当UlrichKruthmeier饲养的上千头猪吃过晚饭后,他就爬进猪圈里和他的猪们待在一起。但明显的,这里的氛围并不友好。因为只要Kruthmeier的靴子挨到地面,他的猪们就会十分紧张地往后退却。当有几只猪靠近Kruthmei-er一点时,他关切般地摸了摸其中一只猪的嘴,但这只猪却本能地张嘴就咬上他的手,Kruth-meier痛得喊出声来。猪群又吓得急忙散开,他抱怨着说:‘只有对猪一点都不了解的人才会想出这么个馊主意。”’这是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报道《提高猪的生活质量》的导语部分。这篇报道讲述的是德国北莱因一威斯特伐利亚州的政府官员们要求该地区的猪农给猪买玩具、跟他们相处等,以提高猪的生活质量,让那些因为去年爆发的疯牛病和食品丑闻而不敢轻易购买肉类产品的消费者重拾购买信心。


  再对比另一家媒体报道的导语部分。“最近,德国农业部发布了一条新的指示,要求德国的猪农得给他们饲养的猪买玩具,以便增加猪的‘黄金时间’,提高它们的‘生活质量’。”


  美联社记者Brucedesilva说:“用讲故事的方法向人们传达信息能更好的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原因是這样的方式能够让人感到更加轻松、愉悦,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因为读者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对简单枯燥的事件的罗列。”不难看出,第一则报道的导语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写作,相比开门见山的陈述新闻事实更具有吸引力。早期,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倒金字塔结构为媒体人广泛使用,时至今日,以故事开头逐渐步入主题的华尔街日报体更受人青睐。放在经济新闻领域,华尔街日报体更实用,因为经济新闻多以繁杂难懂的专业名词和数据为主要内容,采用生动的故事化写作手法显得更为必要。


  二、故事化写作对微观经济报道形式的一种创新


  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经济新闻,是对经济新闻,尤其是与“人”结合最紧密的微观经济报道形式的一种创新。在我国,经济新闻起步时间较晚,因而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微观经济报道故事化写作发展前景


  1、传统经济报道形式遇冷


  传统经济报道的形式主要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特点,行文风格严肃呆板,所报道的消费者行为、企业运作和市场中的经济活动往往与政治相关联。善于站在宏观层面报道经济活动,但在如何帮助人们正确解读经济事件背后的深意,把握机会、增加收益等涉及个人福利的问题时就显得弱势,权威性强,但贴近性较弱,读者感觉离生活较远。目前这类型的报道内容不再受人乐见,影响力也在不断减弱。


  2、个人投资意愿加强


  个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中产阶级人士,其队伍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他们的个人投资意愿在不断的加强。他们渴望进行稳定的投资活动为个人增加收益,对如何正确进行投资或对某企业经济动向等信息便尤为关注,在有趣的报道中学习如何投资正是个人投资者所需要的,这为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读者群体,也对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报道应多层次、多角度地解释经济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市场变化,以达到帮助投资者正确有效地投资理财的目的。


  3、新锐媒体的诞生促发经济故事


  当下我国经济新闻领域中较为知名的报纸有《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等。《中国经营报》最擅长从微观的角度人手报道经济事件,以其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皆备的鲜明特色,很快拥有了一大批读者群。《21世纪经济报道》依托南方日报集团的品牌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打造了一个具有时代感和竞争力的品牌。《经济观察报》采用独具一格的橙色新闻纸印刷,致力于为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与前瞻的思想见识,深得学院派人士和党政机关人士喜爱。这些新锐媒体善于进行数据分析和行业预测,“注重新闻事实、事实发生背景与观点三个要素,注重以市场做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新闻事件进行独家报道解读与深入分析。”


  (二)微观经济报道故事化写作优势分析


  1、可读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新闻报道存在的价值很大部分是来源于受众的需求,丧失受众群,报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众自我意识增强,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因而对报道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经济新闻报道更强调报道的专业性,要求记者“不说外行话”,能够透过经济现象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帮助受众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行为。


  这势必与报道的可读性要求相矛盾,而经济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手法恰好是让可读性与专业性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贯通的要素。将晦涩难懂的数据、常带有专业名词的经济新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出来,例如美联社的一篇消息:“里根总统昨天向国会提出的预算被媒体称为美国的第一个万亿预算。……他在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发表的演讲中表示,1万亿美元等于用一千美元面值的钞票砌109公里。1万亿美元足以使全世界的每个人分到250美元。”再例如众所周知的一句香飘飘奶茶广告语:一年卖出7亿多杯,加起来可绕地球3圈,都是可读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的例证。


  2、通俗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通俗的意思是浅显易懂,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于对受众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因此经济报道中需要用精确的数据作为分析材料,这不可避免地使得经济报道带有抽象性。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经济新闻,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既可保持报道的实用性,也可让报道更加生动可读。


  《21世纪经济报道》便是主张“在报道内容上侧重于经济新闻的故事化和深度分析”。例如,“新浪乐居”平台对经济适用房的抵押贷款问题,在《置业指南:经济适用房可以抵押贷款吗?》中给予了清晰而全面的释疑。文章抛出两个读者的主要困惑,即“经济适用房可以抵押贷款吗”和“经济适用房如何办理抵押贷款”,以列举的方式、言简意赅的表达、平铺直叙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经济适用房如何抵押贷款的问题。


  3、接近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认为新闻价值体现在五个方面: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重要性和接近眭。其中的接近性指的是报道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报道受众身边的事件,使其贴近受众生活。接近可指距离,包括物理距離和心理距离。往往周围的事物比遥远的事物对人的影响更大。深刻性是指新闻报道的观点深刻且富有洞察力,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层面,具有精辟的见解或内心具有很深的体会。”


  例如,《河北日报》的报道《我国第一个旅游公司!见证北戴河游客增长三千倍》,回顾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北戴河海滨旅游公司如何见证了北戴河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当年该公司政治处副主任赵敏的回忆,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北戴河旅游从国外游客为主到逐渐接待国内游客、再到如今每年接待900万人次的盛况。报道中,穿插着赵敏讲述的几个有趣的“旅游轶事”,反映了北戴河旅游的愈渐开放,以及当地人民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河北日报》的这篇报道不仅报道了北戴河旅游区取得的成就,还反映出背后深藏的中国经济发展为人民带来的安居乐业生活的事实,实现了报道接近性与表达层次深刻性的统一。


  三、如何讲好微观经济故事


  用故事化手法报道经济新闻,使得报道可读性与专业性、通俗性与实用性、接近}生与深刻性相统一,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那么,如何更好地讲好经济故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入采访,挖掘故事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十分的新闻,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由此可知,采访是新闻报道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记者应通过采访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深入采访在经济新闻领域更为重要。曾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RelmaMolin谈到他自己的采写经历时说道: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中去,让他们能够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例如《经济观察报》2018年12月21日的报道《西安楼市一房难求》,导语部分通过从2018年6月定居在西安的赵小艺(化名)不问断地看房,但历经半年时间仍无法买到房的故事开头,转而引出报道的重点:西安楼市一房难求。记者通过深入了解西安房价信息,发现“(西安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西安市房价也在不断上涨,……从2016年3月以来,西安市房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持续上涨”的问题。


  (二)以小见大,微观中见宏观


  除在采访中深入挖掘故事,微观经济报道也要有宏观意识,就是指“将微观经济报道放在全局统率的情景下去看,从经济全局性和社会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将报道的对象与广泛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系统中加以审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微观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意识,就是要有全局性、整体性和联系性的观念和观点。”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有些事件从局部看来可行,却不适用于全局。因此,记者必须从宏观着眼,审视微观事件。此外,有些报道主题站在宏观角度更具报道价值与意义。例如,《中国冶金报》发表的《238亿元并购海外数据中心资产,沙钢股份谋求股份升级》,围绕瞄准宏观经济形势新常态和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大背景,详细报道沙钢股份的转型升级之路对该企业的业务前景进行展望。再如,《农村金融时报》的《兴业银行银银合作为普惠金融铺路搭桥》,通过报道广西桂林一家普通村镇银行的科技化金融服务,引出兴业银行推出的“银银合作”服务品牌,认为此举是实践普惠金融的一条独特发展之路,有利于提升普惠金融的有效性。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增强服务性与可读性


  在经济新闻中讲故事应把“人”作为中心,在报道经济事件的同时,又写人的故事,使经济报道人物化、具体化。报道中多引用主角人物的直接引语,让人物自己讲述故事更具感染力。例如《南方周末》在2019年1月10日发表的报道《九个月亏损八亿,“烧”出来的瑞幸咖啡》中,多处引用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的原话,“我们今年又要开2500家(咖啡店)。”CMO杨飞的原话“而且我们团队改造传统行业的经验可以得到复制,先用补贴‘破坏’一个行业,再用互联网的手段去重造。”、“顾客看到的瑞幸APP、进入的每一个店面、喝到的每一杯咖啡,都是基于海量数据计算的结果呈现”等等,使报道主体与消费者个人生活联系紧密,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故事化写作手法报道经济新闻,可以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利于传播,故事化写作是对经济报道尤其是微观经济报道形式的一种创新。传统报道形式遇冷、以中产阶层人士为代表的消费者投资意愿的不断加强和新锐财经媒体的崛起都为经济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运用好故事化写作手法,可以将可读性与专业性、通俗性与实用性、接近性与深刻性统一起来,可通过深入采访挖掘故事、以小见大,微观中发现宏观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等三方面人手进行写作,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故事化而出现新闻事实失真、媚俗化、娱乐化等问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