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通过做实验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作者:陈拓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任务;结果;场所;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16―00119―01
一、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情上,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操作。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操作,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或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知道该怎么做,这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3.明确观察任务。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物质所呈现的形态、特征,以及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4.明确实验结果。从观察现象到分析比较以及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二、通过各种方法拓宽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场所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实验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并想想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是什么等。学生通过亲自选材、种植,并把植物每天的生长情况都记录下来,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还提高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就地选择实验材料。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以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如,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节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水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自己家里带。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其做实验。
2.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比一比谁最快能让小灯泡发光。这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本文来自《农村科学实验》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