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介绍了模拟教学法的构成,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和过程实施细则,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模拟教学”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模拟教学法;家用电器维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156-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转型,企业对用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多数用人企业更加欢迎适应周期短、专业技能强、知识更新快、富有创造性专业技能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这就给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原先是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演化而来的,但却又不简单地局限于工作任务,还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秩序、产品检验等环节,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基于工作岗位环境要求的学习活动。
(一)实施原则
模拟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科学的实施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坚持“四统一”原则,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认知与非认知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首先,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教学内容正确合理,与时俱进,有助于正确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在此基础上,施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起点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只有正确定位学生的“需要”才能获悉学生的“学习动机”,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内化”。最后,模拟教学也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并非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意愿这种自身主观能动性驱动的“潜在内需”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动机,形成学习行为。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均不可撼动。
(二)实践举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所在课题组制定了一套“模拟教学”计划,用生动、真实、饶有趣味的模拟教学取代了传统的专业实训,其包括五个模块,即:模拟“电子生产车间”设计与生产模块、模拟“家用电器维修实体店”实训模块、模拟“某品牌空调专营店故障检测与维修”实训模块、模拟“某品牌家电网络营销”实训模块、模拟“专业技能等级鉴定”模块。下面以模拟“家用电器维修实体店”实训模块为例,简述模拟教学的实施过程。
理论教学和单项维修技能训练结束后,学生已经对常用家用电器的原理和故障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缺乏综合分析和维修的能力,为此开展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高的后期家电产品综合实习大有必要。模拟“家用电器维修实体店”占地60m2,由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分割而成,共有四个区域,即小家电维修区、彩电维修区、计算机维修区和电机维修区,每个维修区各设有4个维修台,配以常用测量仪器和维修工具,各维修台面积不小于1m2,工作台面及地面铺均做绝缘处理。班级共分为18个小组,每组视维修工作量大小分配2~3人不等。实施过程中,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教师示范。教师就本次课提出实习任务,安排实训计划,实施学生分组,公布任务要求,并就本次任务中各式家电典型故障检修过程作详细检测和维修操作示范,以便学生模仿实施。本过程主要阐明故障分析的要领、操作注意点和安全操作事项等,教会学生从何处入手,如何判断使用什么工具和仪器、怎样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学生实操。这个阶段是学生将先前所学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占时较长。此阶段以维修小组为单位,根据实习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实验,使学生达到有初步认识到熟练掌握。本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万用表、兆欧表、钳形电流表等常用仪表,还要学会使用双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现代电子设备,综合应用直观检查法、电压法、电流法、干扰法等多种检测方法,逐步实现由单一电路到整机电路的分析判断和维修。
第三阶段:实战阶段。本阶段是对前期学习效果的阶段检测。教师设置故障,小组成员合作排除故障排除故障。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故障点的排查和修复。本环节中故障设置的数量一般以3~5个为宜,难度跨度要大,以中等难度为主。以大屏幕彩电为例,检修内容主要是选择市面上典型的综合故障。彩电不存台、屡烧行管、图像枕形失真、奇異行频叫声和遥控系统的故障等。
第四阶段:总结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前一阶段的实训进行总结讨论,针对不足,查漏补缺,借鉴有用经验对提高维修水平大有裨益。比如,彩电维修组通过对数码彩电与模拟彩电的检修后发现总线电压是问题的关键。
第五阶段:检查测试。通过一个完整环节的学习,学生都想牛刀小试。教师参照相应专业技能考评要求,分别以理论和实践考试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将成绩作为就业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模拟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的新鲜事物,虽然在本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仍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
作者:程慧娟
参考文献:
崔红珊.“模拟公司”与行为导向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5(5).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