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发布时间:2024-04-04 18:53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众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当代的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与普遍。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倡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从众心理,坚决抑制消极的从众心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压力,调整改变自身判断、直觉、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体保持—致的—种心理倾向。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从众心理较为普遍,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带来挑战。分析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及影响因素,把握与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足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校园之中,心理相似,年龄相仿,在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上极易相互学习与模仿,进而产生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及消费从众等几个主要方面。


  1、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群体当中较为普遍常见的从众行为。大学生与同宿舍舍友、身边的同学朋友长期相处,他们之间会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从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身边的同学朋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时,大学生个体往往会积极效仿他们,例如当今大学生校园里经常出现的的“考研寝”、“考证寝”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尊崇“六十分万岁”,再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显现,这同样也会引起部分大学生的从众,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2、恋爱从众


  在大学生校园里,情侣们手挽着手漫步于美丽的校园里的风景并不鲜见,甚至部分大学生以为在大学阶段,不挂科、不谈恋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他们标榜在大学里不谈恋爱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由于大学生群居在大学校园里,他们的校园恋爱极具传染力与感染性,很容易出现跟风谈恋爱的现象。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婚恋观尚未成熟。同时,由于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以后,时间相对充裕,他们向往接触异性,渴望拥有爱情,易出现恋爱从众。


  3、就业从众


  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增多,致使他们的就业竞争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功利化倾向。他们在就业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铁饭碗”和“大城市”情节严重,就业时只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例如,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有很多就业岗位,但是有些大学生认为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他们宁愿挤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就业,这是大学生就业从众的体现。另外,部分大学生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盲目跟风考研究生、考公务员,随波逐流,没有理性地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失去了许多提升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4、消费从众


  消费从众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为普遍的从众行为。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消费从众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他们经常穿着款式、颜色相同的衣服,他们追求时尚,追求与众不同。大学生的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现象也逐渐凸显,部分大学生不能从自身的经济能力出发,盲目追求时髦,追赶潮流,这无疑会增加自己的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有些学生为了所谓的面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受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传统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1、自身因素


  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当今的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但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仍处于塑造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不高,自我评价能力较低,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具有不成熟性,在行为处事上具有冲动性。在面临问题时,一方面,他们极易表现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辩证;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也容易表现出不顾一切,易受他人左右,盲目跟风随大流,缺乏自己的主见,依赖思想严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首先,避免犯错与向往安全的心理会引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人人都有希望得到赞赏,避免遭受惩罚的心理。因为“法不责众”,从众往往意味着安全,众人参与会使责任分散,个体就较为容易地逃避责任,免受惩罚。其次,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也会导致他们的从众行为。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加之他们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极易为了缓解自身压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众,寻求某种归属感与安慰。


  2、家庭因素


  首先,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会教育孩子遇到事情、面临问题时不要先出头,导致孩子在发展自身个性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不足。尽管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90后”的大学生看似个性突出,有自己的想法,但在他们的心理上,依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也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要依赖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盲目跟风。其次,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社会的一些思想逐渐传入我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些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态度及方式上产生一些从众行为。一些家长很容易将自己的子女与周围的同事朋友的子女进行比较,将他人的子女作为参照,家长之间相互从众、攀比,这对子女会产生影响,引发子女的从众行为。再次,当今校园里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做惯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只要他们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就会尽力满足,这就使得他们在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时,缺乏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盲目追风。例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明星偶像,一味模仿明星的言谈举止,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群体对其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中不乏各种类型的群体,大学生个体身处其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对于其所处的群体都会产生归属感的需求,所以,为了被群体接纳,个体会在群体压力面前,顺应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意见,这就是从众。其次,伴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们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滋生,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诚信缺失、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加之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人际关系复杂,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影响。


  4、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家长都希冀子女能够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能够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但家长的这种希望里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动机就是希望子女光宗耀祖,能够扬眉吐气。受这种动机的驱使,家长会主观地、片面地对子女施加他们认为有用的思想与事物,而忽视了子女的实际条件及想法,使子女失去了很多广泛接触新事物、践行新想法的机会,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没有树立起独立于他人的思想与人格,缺乏独立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其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缺乏危机意识,进取精神薄弱,当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借鉴周围人的做法,而非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创新解决问题,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影响,又会带来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从众心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内化和外化并有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群体的影响及群体舆论的压力下,积极健康的思想易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会自觉地内化为自身行为处事的准则,进而外化为行为习惯。其次,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发扬与传播。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对他们而言,机遇与挑战同样存在。如果他们所在的群体有较强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引发群体成员积极地从众,增加个体对群体的认可与信任,在群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动群体目标更好地实现。大学生身边不乏正面典型的事例,通过从众心理引导他们对榜样的学习,有助于其良好生活作风的培养。再次,有助于防止和抑制大学生不良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发生。当大学生意识到其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者是行为方式在其所处的群体中得不到一定的认可、理解或者是肯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对这种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加以有意识地或者是无意识地克制。当不良的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产生时,如果无法得到群体的认可与肯定,就会很难流行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学生不良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发生,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会带来积极影响。


  2、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从众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在本质上是指个体在合理、科学、有效地掌握人生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理性认识,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理性解析,对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的理性维护。当大学生所处的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较高时,他们的从众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反之,当大学生所处的群体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较低时,他们的从众会产生消极的效果,这不利于他们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甚至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当中,也会做出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其次,从众心理会抑制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是一种被动适应社会的行为,这种心理与行为使大学生缺乏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对大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大学生的被动从众会诱发心理障碍。从众心理产生于群体压力之下,如果大学生一味盲目从众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使得从众者心理状况失衡,精神压力增大,导致自我心理的缺失及真实个性、性格的退化。


  四、利用从众心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者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从众心理,使其尽量地作用于正确的方向;同时要注意疏通引导,避免从众心理作用于错误的方向。


  1、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抗挫能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培养与增强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一些挫折情境,使经受过类似挫折情境的大学生达成共同的从众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演练中来。在情境中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力与认知力,提升心理素质,增强抗挫折能力。


  2、加强思想道德培养,培育责任品质


  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抓住大学生对中华美德、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情感认同,利用主流网站、经典事例、宣传片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正确的心理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意识,运用这种集体意识引导大学生理性从众。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利用从众心理意识,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责任品质,加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在遇到责任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3、重视群体教育导向,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群体教育必不可少。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育者要抓住大学生在群体教育中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从众心理,注重群体教育导向,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和谐的院风。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积极开拓创新的意识,使之理性从众,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超.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有效运用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


  [2]方鸿志,朱玲.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李建明,刘瑶.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曾新田.论从众心理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5]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6]宗华.利用从众心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7]李颖.从众心理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3).


  [8]刘凤华.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4(3).


  【作者简介】


  王伟欣(1990—),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