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国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中存在问题研究
环境管理对于我国很多工业的生产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利用来说,环境污染是困扰相关企业以及工厂的重要问题,在对其环境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放射性矿物质的特性进行管理。这就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放射性矿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能够使得我国重要的核燃料资源得到更加有利的保护,并且对于治理放射性矿物质带来的污染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伴生放射性矿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伴生放射性矿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其中的放射性核素、企业“三废”排放情况及开发利用地区环境的C辐射水平。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伴生矿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大多由这几种污染因素引发。据调查,我国部分地区的稀土伴生矿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总浓度范围达2817~67000Bq/kg,而石煤伴生矿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达到了1278Bq/kg。这种高浓度的核素是造成辐射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很多省市伴生矿开发利用企业每年产生的放射性含量小于2×104Bq/kg的固体废物较少,而放射性含量大于2×104Bq/kg的固体废物较多,废水放射性排放量为5.5×1011Bq/kg,废气中放射性排放量为1.9×1011Bq/kg,固体废物中放射性含量为1.8×1013Bq/kg。这都使得环境问题加剧。很多省市的环境空气C辐射剂量率平均值都比全国原野天然C辐射剂量率平均值72.8nGy/h高3~15倍,导致伴生矿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周围地区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我国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中的问题
2.1环境管理的相关法规不明确
在與环境污染有关的生产活动上,我国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虽然我国环保局颁布了对放射性矿环境管理的方法以及相关条例,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管理过程中,这些条例并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只对放射性场所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储存作了简单的规定,而没有明确提出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的相关法律条例。
2.2国际上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进展慢
目前,不同国家针对伴生放射性矿环境制定的政策以及法律框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伴生放射性矿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程度基本都相同,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的代价相对较大。如果不针对其组织中的辐射环境问题来说,各国的处理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整体上来说还是大同小异的。很多国家在处理辐射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到位,不能提出有效的策略全面解决这项问题,导致环境管理难以取得一定的进展,也就使得我国伴生放射性矿环境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2.3伴生矿废渣管理不完善
在利用伴生放射性矿时,必须要符合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严禁使用。当出现大量建筑性废渣时,应该将其进行建坝储存或者送到核工业部门中的尾坝进行储存(出自《放射环境管理办法》)。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相关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处理,特别是对一些比活度较大的废渣进行存放时,没有将其进行建坝储存,导致辐射环境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给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4伴生矿开发利用对公众造成辐射影响
放射性物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伴生放射性矿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使得矿物质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以及扩散影响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上升,从而增加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的照射剂量,影响了公众的身体健康。伴生放射性矿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的增加,会使得公众的身体以及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对伴生放射性矿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将其对公众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
3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3.1完善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一直是各省辐射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减少伴生矿造成的辐射环境污染,就需要从根本上完善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放射环境管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明确“伴生矿”的定义上。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伴生矿的开发利用和处置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整体保护上,完善相关的环境管理法规,使得相关企业有可以依据的范本,进而减少伴生放射性矿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3.2加快国际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进展
我国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与国际管理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显然很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环境管理问题,要加强我国的环境管理,就需要加快国际管理进展。这样才能为我辰虑,对伴生放射性矿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限值,从而加快国际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进展,进而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4结束语
伴生放射性矿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污染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降低。鉴于此,国家需要完善相关的环境管理条例,并且降低放射性矿物质的浓度,以此为环境管理提供基础,在保证公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为我国矿物质的开采提供依据。
作者:时良辰等
第2篇:关于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依赖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壤是人们必要的资源,但是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时会污染土壤,土壤一旦污染很难进行恢复,这样会让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现在出现的土壤污染有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各种其他因素导致的污染问题。我国现在的土壤问题主要集中在了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重工业污染,所以进行相应的土壤防治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很多都是依靠工业进行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土壤污染,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重金属的污染,而且重金属的污染存在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潜在时间较长的现象,而且重金属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溶解性和迁移活性,加之重金属的活性不同,所以毒性也更不相同,这些都影响了它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重金属的危害会影响植物的根和叶的发育,更为严重的会破坏人体的神经系统。所以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数据显示,现在由于重金属污染受损失的土地面积已经占了总污水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这些重金属污染会直接导致粮食的减产还有很多其他的問题。现在的重金属污染已经不是分地区的出现,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1.2土壤有机污染
土壤有机污染是由有机物引起的土壤污染,土壤中的主要有机物有农药还有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石油、甲烷等,其中农药是最主要的有机污染物。农药的使用也是在近几年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产生的结果,农药的使用在现在的生产中已经非常常见。虽然不同地方可能使用的农药种类不同,但是最终产生的影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会产生土壤有机污染的危害。
在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很多建筑材料也对导致土壤的有机污染,这些污染还有很高的致癌物,这些都会导致土壤有机污染。
1.3土壤的放射性污染
由于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较为充足的发展,所以很多放射物最后都没有较好的处理就进入了土壤中,这部分放射物会直接危害到人体,还可能会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直接到达到人体内,这样就会导致土壤的放射性污染。
2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环境治理制度
2.1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律
我国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制订了很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对于水污染防治和其他一些较为普遍的污染,国家都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宣传工作也相当到位,但是土壤污染的宣传工作并不到位,这样会导致很多民众不了解土壤污染的严重性,而且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环境污染,所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加强土壤的污染防治立法工作,是贯彻落实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明确提出要治理污染问题,研究制定了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土壤污染防止立法中,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具体行动,也是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的根本保障。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有效遏制土壤污染加重趋势的重要因素。很多工作只是单纯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无法遏制土壤问题,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通过立法来防治土壤问题。由于土壤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必须要重视关于土壤问题的治理,但是由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所以污染排放一直居高不下,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处理关于土壤方面的问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明确并且落实各方责任的客观要求,解决土壤问题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需要各层次的人员共同参与。所以需要通过立法来落实各级政府对于本辖区的防治工作。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提高公众土壤环境保护意识的现实需要。由于现在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所以人们很少想到对于土壤污染进行保护,这个现象就是因为现在这方面的立法较少,人们的潜意识中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人们无法系统的了解关于土壤问题的规定。所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2.2完善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现在的土壤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多是以政府为主导,缺少各种相关机构的帮助,所以监督体系一直没有较为充足的发展。
我国关于土壤污染问题的监督涉及到了很多部门,只有这些部门之间相关联系,互相监督才能对于监督起到一定的水平,现在的问题就是因为部门之间较多而产生很多问题之间的相互推诿。
我国在进行土壤问题的监督时候要明确那个部门作为监督主体,其他部门辅助该部门进行相关问题的监督,在进行权力分配的时候要注意权力的合理分配,对于监督土壤污染部门有有相应的实权,对于一些其他部门可以分配监督权和监测权。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之间的权力来确保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在进行监督的时候相关部门要考虑到对于科研方面的监督,对于一些有良好前景的部门要进行鼓励和财政支持,帮助科研队伍研究出既有效又廉价的技术,普遍的运用到对于土壤问题的治理中。国家还可以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培养出一批有能力和经验,能为土壤污染的治理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
在今后还应该增加对于有关的科研和治理的投入,做到以点带面,同时还应该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快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3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制度
现在的土壤治理很少有公众的参与,这样对于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阻力,所以在进行是需要公众参与到立法中来帮助政府建立较为合理的法律法规,在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治理时也应该确保公众的参与度。
相关部门可以对于土壤监测进行信息公开,能够将土壤治理的工作进程让公众看到,信息公开的越合理,公众参与度就会越高。对于公众的意见,相关部门还应该进行积极的听证制度,对于和民众关系较为密切的方面都应该有听证会,这样就能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还能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在防治里进行体现,确保防治关系到人民的切实利益。
2.4强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
我国现在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可能会存在很多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样会导致最终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需要强化环境质量的评价。
对于土壤问题的考核应该有较为综合的方案,因为我国国土众多,土壤的类型分布也特别分散,所以对于土壤质量的评价也应该分别对待,对于不同的土壤问题有不同的考核方案,土壤环境评价制度要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较为综合的评价,来完善土壤环境评价制度。由于土壤的监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问题,所以需要长期的监控。
我国相关部门在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考核建设,对于考核内容要根据区域进行考核,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根据区域内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还需要对于土壤环境治理较好的地区进行一定的鼓励政策,在考核中重视相关的情况。
我国现在的土壤环境防治问题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总体的防治工作开展的较为顺利,在防治体系中,相关部门一定要确保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关地区的土壤防治问题,通过监督管理体系对于土壤防治进行监督,来督促相关问题的进行,还需要通过公众来确保防治工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终对于土壤污染监测的考核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些制度体系来完善防治管理制度。
作者:马丽琼
第3篇:对新形势下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工作的分析
1缺乏全面信息造成统一监管难题
在我国多项法律法规中,《环保法》规定了全国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主体,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在实际执行中,统一监督管理的落实一直很難。以环评监管工作为例,全国每年仅建设项目环评就有30万~40万个,其中,地市审批的项目占90%,省级以上审批的项目占10%。为便于统一监管,及时准确掌握全国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十分重要,但目前审批信息的获取方式却并不利于实现统一监管。
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目前获得省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环境统计。但由于环境统计工作频率低、周期长,因此涉及环评管理的统计数据仅能从宏观上反映全国建设项目的数量、项目投资、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分区域建设等情况,而建设项目涉及的规划环评信息、建设项目前期建设情况、同一地区多个关联建设项目情况、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建设项目拟建设周期等都不在统计之列。同时,由于缺少施工期监理信息及建设项目试运行信息,导致建设项目信息和验收项目信息关联性差。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省级和市级环境监管工作中。
同时,统计上报方式也解决不了困扰环境监管的“未批先建”行为。因为统计数据只包括合法项目,违法项目直到产生一定后果或被举报后,其违法行为才会被发现、处理。另外,无论是哪一级审批的项目,最终都会落到一个具体属地,并由属地环境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但日常监管信息却很少能及时反馈到上级审批部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审批工作。
再从横向看,影响环境质量的直接因素就是污染源,但当前针对污染源的各级监管环节存在信息脱节问题,只了解本级或本环节管理的情况,不知道上下级、其他环节监管情况,监管工作被牢牢锁定在局部。在重重信息壁垒下,监管信息支离破碎,统一监管也成了一道无法完成的难题。
在环境监管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环保“三同时”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一些不当的经济开发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一些地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擅自变更、未验先投、久试不验等环境违法行为突出,严重损害了环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2监管信息获取困难的重要原因
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不顺是造成监管效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环境监管一直面临着“垂直”双重领导,“水平”多头管理,“前后”衔接困难的问题。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环境保护部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财权、事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核心业务监管数据也自然呈“层级化”。
在实际操作层面,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部分部门管理职能重叠,对同一监管对象的信息难免互相矛盾。即使在同一层级,监管各环节也常常“分工明确,协作不足”,整个监管信息呈近“虚线”式的“连接”。
在技术层面,监管信息在各层级间的传递方向主要是由下到上。采集数据、上报数据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模式。监管信息从上到下传递很少,同一层级之间的横向传递(例如不同省份之间的信息传递)几乎没有。由于存在逐级上报、汇总,信息采集时间长,信息量也逐级衰减。各级监管信息标准化不足,导致信息传递时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行业分类代码不统一,造成分行业统计分析困难。此外,由于横向信息不流通,各级审批的建设项目难免重复,无法从源头遏制产能过剩现象。当某一项目进行环评时,由于很难了解到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在同一区域审批的其他项目的建设情况,特别是已经审批但未完成建设的项目信息,必然造成环境预测累积影响考虑不足,为未来环境质量改善埋下隐患。
3大数据环境监管的思路
环境监管过程是监管信息“获取—分析—决策—行动—反馈”的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的获取是否及时、分析是否得当、利用是否有效,决定着环境监管工作的成败。
从统计分析角度来看,统计是对多个指标数据的处理、加工、分析过程。现行环境监管注重的信息主要还是结构化信息,一般是表格化利用方式,数据的维度通常不会很多,传递的信息也很有限,决策参考价值相对不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蕴含着丰富潜在信息的海量数据大量涌现,利用海量数据交换、整合、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将成为未来环境监管的主流模式。正如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所述,“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另外,互联网的应用也正在从深化民生服务到面向市政管理的应用发展,并将开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3.1具体构想
实行大数据环境监管,需要解决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等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统一监管的目标。关于大数据环境监管的具体构想如下:首先,实施环保大数据战略,制定环保大数据系统规划,建设环保数据服务、共享、技术和管理体系,夯实环境监管智能化大数据的基础;
其次,建设“云监管”平台,对来自部门、企业与社会的更为分散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源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以大数据快速洞察问题和快速采取行动为抓手,改变传统环境监管模式;
最后,利用3S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大数据空间化、可视化、关联化,对违法行为快速甄别、精确打击。
3.2监管流程
大数据决策和传统决策方式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在于大数据决策在传统的目标驱动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驱动决策,形成双向决策创新能力。传统方式需要靠人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而在大数据情形下,人们可以依靠证据,而不是直觉。因此,大数据具有创新管理的潜力。许多应用案例表明,数据驱动的决策往往是更好的决策。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监管决策流程如图1所示。
3.3监管平台
大数据环境监管的核心是构建和应用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该平台将具备质量校核、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公众查询四大基本功能,业务化运行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任意调取全国审批的项目环评报告书进行技术校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审批行为;
二是可对全国审批、验收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有关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统计,为管理人员提供全国项目审批、验收数量、区域分布、排放情况和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信息;
三是可对进入红线的项目和对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布局、运行的项目进行实时预警;
四是可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环评管理信息和公众参与互动平台。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在环境环保工作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的。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其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子军
第4篇: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研究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好地保护环境,就必须要依賴于环境管理。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来获得一系列的环境数据,从而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所以,要想开展好环境管理工作,必须要对于环境监测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监测的作用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环境监测概述
1)环境监测的含义。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指通过对于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加以测定,然后对于环境质量以及其变化趋势加以确定。环境监测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环境监测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监测是管理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在对于环境进行有效监测的基础上,才能够针对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从而使得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
2)环境监测的意义。之所以要进行环境监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无论是在环境监测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开展环境监测的主要意义就在于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3)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任务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于环境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有效地对于环境质量的状况加以反映,以此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其次,有效地进行污染监督,污染监督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最后,为环境科研提供必要的数据。只有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完成好以上这几个任务,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2.当前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监测人员及监测设备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依赖于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员,但作者简介:罗艳,玉屏侗族自治县环境监测站。
杨克江,玉屏侗族自治县环境监测站。是,当前我国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往往限制着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许多环境监测人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所以就使得他们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对所有的环境污染因子进行监控。同时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较晚,所以相应的监测设备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监测设备不完善也是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应急监测机制不够完善。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而且往往其影响范围较广,同时破坏性也较大,但是当前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由于应急监测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在一些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监测和处理。而环境监测机构在应急监测设备方面往往较为缺乏,同时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所以就使得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出现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进而使得环境管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
3)监测能力存在问题。因缺乏先进的监测仪器及监测手段,导致环境监测技术落后,环境监测技术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尤其是应急监测设备的匮乏,对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环境监测还要有良好的实验环境,这样才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环境监测结果,但是当前许多地方在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设施设备的不完善以及实验室的缺乏等,因而导致了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
3.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策略
1)建立起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依赖于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所以要想使得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首先必须要建立起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因此必须要注重对于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使得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2)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在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应的环境监测主管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环境监测,就必须要进一步地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通过对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有效管理来确保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具体来说,就需要环境监测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监测管理及监督考核机制,监测机构按要求制定有效的保证措施并组织实施,确保监测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依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严禁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最大力度保证数据价值,只有真实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地依据,使得环境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
3)重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更好地保证,还必须要注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而要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健全。在进行环境监测质量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应该从现场采样、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于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规范和要求来开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对于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动态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从而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当前在许多的基层地区,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往往不是十分的完善,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没有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这对于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要想更好地使得环境管理工作得以开展,还必须要注重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只有有效地在基层建设期环境监测机构,才能够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完善的数据,同时也才能够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在对于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加以建设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只有建设起高素质的基层环境监测队伍,才能够使得环境管理工作有效地得以开展,进而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发展。
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想使得环境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得以开展,就必须要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加以进一步完善,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成效。
作者:罗艳
第5篇: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
农村有多种生活垃圾废弃物,主要有旧衣服、剩余厨房垃圾、废旧塑料等。目前农村的废弃物都是随意丢弃的,没有专门投放废弃物的地点,没有集中处理废弃物,造成废弃物随意丢弃,这与长时间以来农村的环保意识不强是分不开的。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长此以往会造成垃圾发臭、发酵、腐烂,对周边居民产生不良的影响。废弃物还会产生渗滤液,渗透到地下含水层中被人饮用,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1.2農村生活污水乱排污染
由于农村人口不集中,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慢,造成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没有城市完善,没有统一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农民的饮用水没有经过净化直接引用,受到污染的水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生活中使用的洗衣粉内含有大量的磷,直接排入水内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家禽和居民的粪便没有经过处理会渗透到地下含水层中,粪便内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等致病细菌,居民饮用就会患有疾病。
1.3畜禽业发展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城市对家禽、蛋类、肉类的需求急剧增加,农村养殖场在全国农村地区遍地开花。农村的养殖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没有形成规模,因此粪便的排放量相对少,加之监管部门对农村养殖场粪便排放的监管不力,造成养殖场粪便随意排放,而且养殖场每天对水的需求量也很大,对周边的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农村洁净的水越来越少,环境恶化不容忽视。
1.4农村超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严重
中国是农业的生产大国,农业化肥的用量很高,但是化肥的利用率却很低,多余的化肥残渣就会随着降水进入土壤内部,进而进入地下水循环系统,不仅会使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的水质,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这一现象国家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很多农药对人体也有剧毒,大量使用农药生产的农作物,人食用后毒素会在人体内储存,长此以往就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加大农药剂量,虽然能杀死害虫,但也会增加害虫的抗药性。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远远高于世界的其他地区,而农药的利用率低于25%,剩余的农药都残留在水、空气、土壤中,对人体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1.5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每年春季在农村地区会出现秸秆焚烧的情况,焚烧秸秆不仅会造成农村大气的严重污染,还会造成火灾现象的发生。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CO、CO2、NOX、SO2和粉尘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加重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另外,焚烧秸秆会引起火灾,造成大量树木被烧毁。
2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问题
2.1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基层环保部门的公职人员仍然缺乏责任心,没有定期对所管辖区域的农村环境进行调研,对于农民棘手的环境诉求没有及时汇报给上级领导部门,严重降低了环境监管的效力。
2.2缺乏农村环境监管法律法规
现在城市环境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农村的情况与城市不完全相同,不能照本宣科。需要重新制定适用于农村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虽然国家的一些法规明确规定了对农药化肥使用过量要采取措施,只有定性描述,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这对基层环保公职人员监管具体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无法可依。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对环境污染人或企业的处罚力度过轻,即使触犯法律交点罚款即可的思想盛行,而不是从思想上保护环境,这种想法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应积极制定农村环境监管法律法规。
2.3资金不足
实施农村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虽然当前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是需要改善的地方非常多,以至于投入的资金根本满足不了计划的农村环境治理结果。农村的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在农村该项资金投入仍较缺乏。
3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对策
3.1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和监测系统
农村由于人口不集中,监管的环境问题非常多,因此农村环境监管和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环境管理的专业性非常强,需要专业的环保相关专业的人员长期监管和改善监测区的农村环境问题。每个农村的监测问题不尽相同,需要监察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采取专业监管和村委会主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1]。政府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群众积极参与保护环境,从不同角度促进农村环境管理和监测系统的完善。
3.2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进国外成功的农村环境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不妨碍农村正常生活的条件下,健全部分农村环境监管的相关法规。在制定土壤环境监管的相关法规时,需要具体分析土壤污染的各种原因,以及修复土壤盐碱化、修复土壤污染的具体有效措施,对于破坏土壤的具体行为要量化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对保护农村环境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3整合资源,实现环境管理和监测的城乡一体化
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随机性、分散性、难监测。一定要找到适宜农村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在农村实施集中垃圾堆放点,统一时间进行清理;城市环保部门可以就近帮扶农村的环境管理;从城市引进先进的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仪器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3.4增加农村环境管理的资金投入
由于历史问题,农村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国家必须加大农村环境管理和监管的资金投入,建立统一的给水和排水管道,特殊区域的废弃物重点处理,鼓励实行甲烷器落到每个乡村。农民生活饮用水要经过初步处理,排水系统的污水要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2]。
4结语
农村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其环境管理和监管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介绍了农村环境污染来源、环境监管出现的问题和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农村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作者:孙燕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