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应试教育的关系,学校与家长比较看重学生的升学率,而教师对于升学率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必需加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摒弃传统的教育方法,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从而拓展学生语文思维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培养;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能够从所学知识中提取更深刻的信息并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解析,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思维的培养在高中语文知识学科中是非常的一项,思维主要从听、说、写三个方面来提升。例如一个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的不够好,那么在听说写三个方面的学习就比会比较困难。所以学校应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并理解其内涵。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性
语文思维是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得到的信息,综合自己的见解,得出创新的结果,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分组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解答。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可以体现出思维能力,可能有些学生在想法意见不同,但是通过交流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调整,最后得出适当的结果。基于这种思维的交流方法,能够挖掘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而得到独特的见解。
(二)认知能力的挖掘
语文知识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比如:政治、理想、学校、经济等。因为教育形式不同,所以学生思维反馈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介绍内容的中心思想,针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思维,要给出合理的评价与认可。
(三)创新能力的开阔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知识时,都投入热烈的情感,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教学状态,我国的语文教材编排大多采用优美的诗词语句,给人们一种语言美与意境美的感觉。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首先,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必须对学生负责,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带动学生发掘自身的语文思维。其次,学生要有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要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正确的开导,鼓励学生多多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增加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深度。
三、培养语文思维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高中课程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各科的学习压力,包括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施实起来可能有一些困难,首先教师必需具备积性的态度,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维培养的重要。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第二册第六单元《师说》一课讲解时,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带有影响力,因为《师说》中体现了很多通假字与不常见的词语,教师要通过普通的阅读方法,带入美的语感,能够使自己的思维全心身的投入到课本中,以此来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语文思维的拓展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的方式进行拓展,语文思维一定要多读多看,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才能更好的锻炼语文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教材,避免学生思考局限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一课讲解时,教师可能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比如让学生查阅作者苏轼的简介内容,并阅读一些与苏轼相关的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这种形式有利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还能够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培养语文思维的深度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要从整篇课本或中心思想某一角度进入深入思考。语文思维的深刻培养,学生思考点与思考力的坚持是培养语文思维的要点。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思维,首先要培养深刻的思维,杜绝学生只分析事件的表面。引导学生追求事物的根源,挖掘事物的本质现象。例如在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道士塔》一文讲解时,在讲解前教师可以播放《大敦煌》以及《守护敦煌》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比较,深入了解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环境的恶化只是表面原因”等强求论。通过网络教学方法得到有利的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因此,这个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开拓语文思维能力,是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责任。教师也要不断的去探索、研究,创新出适合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语文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