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经济学是其中一个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分支。尽管如此,劳动经济学仍然是当前经济研究领域中非常活跃的一门学科。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为了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劳动的经济过程。劳动经济学研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现象的分析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劳动经济学简介
劳动经济学是指:发现和研究劳动关系,以及揭示劳动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劳动经济学起源到至今,已经形成了很多学派,例如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等等,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一个主要分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学探讨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就业、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管理体制等等,所涉及的内容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有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经济学起步比较晚,研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劳动经济学仍旧无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的经济理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充分意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因此,不断对劳动经济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没有劳动的经济活力,也就没有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机。可见,劳动经济问题,劳动关系的处理,涉及到人们的一生,影响着劳动者的现在与将来的活动。这就在客观上,使人们渐渐地、然而又是极深刻地发现,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大半取决于它在处理劳动力及其劳动关系时取得成功的程度,并愈加感觉到对于社会劳动关系的建立、发展,社会劳功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劳功者收入分配,劳动经济环境、条件等一些重大劳动经济问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改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活仗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劝,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類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有一个合理组织劳动者的劳功,通过劳功,生产出产品或是提供劳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在客观上,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国家都要履行其经济职能,通过制订相应的经济、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分配社会劳功。比如建立什么样的劳功关系,让劳劝者以怎样的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功过程及其劳功协作如何组织与分工,实行何种劳功报酬分配原则,制定怎样的制度、规则、纪律来处理相应经济关系等。这一切工作都是首先通过制定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策表现出来。而这些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则主要是来自于劳动经济研究的成果,来自于劳功经济理论科学原理。社会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尤其是关于劳动力、劳功组织方面的经济、社会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劳功者的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其发挥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生产劳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高低。所以,在理论上,不仅经济学家们称劳动经济学是极有价值的、实证性的政策科学,在实践上,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历来十分重视劳功力问题、并把它作为制订和完善各种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劳动问题和劳动经济研究,劳动问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常明显。不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无论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完善,还是我国当前具体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逐步推进,劳动问题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届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报告等文献中,以及我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的讲话里,都不止一次地对解决劳动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了突出强调。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为劳动经济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一些重大的难度较高的劳动经济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所以说,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基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劳动进行产品的生产或者劳务的供给,从而实现了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广泛需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任何一种社会发展状态下,国家都应当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或者社会规范对社会劳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分配。例如,在劳动者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设计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对劳动行为进行规范,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劳动报酬的分配,不同公众之间应当如何开展合作等等,上述这些行为的规范都离不开国家所制定的劳动经济政策。国家进行上述政策的制定时,就需要依照一定的劳动经济理论,而其理论来源则主要是劳动经济学的科学原理以及研究成果。通过人类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所执行的劳动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探索创新性,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三)劳动经济学为劳动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劳动关系,可以说劳动经济问题几乎贯穿于人们的整个生命,对于劳动者的现在以及未来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劳动者在日常劳动经济过程中就会逐渐发现:一个国家能否推动自身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劳动管理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协调程度。要想实现社会劳动关系的良好发展,不断优化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科学解决劳动经济纠纷等问题,首先应当具备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体系,而劳动经济学正是这一科学体系的充分体现,为劳动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劳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也发挥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经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国家,称之为“劳动共和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并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重要突破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劳动经济学的深人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且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研究劳动经济现象,解决劳动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势。我们正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劳动经济科学的积极研究与探索,才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五)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问题和劳动经济研究,劳动问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断增长。无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完善,黨和国家的高层领导的讲话中,都不止一次地强调解决劳动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运行机侧的确立,为劳动经济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一些重大的难度较高的劳动经济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但是,也应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及其困难仍是繁多复杂的。如由于劳动力数量多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矛盾,造成的持续的劳动就业压力问题,由于人口多,实行“低工资、多就业”,造成的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慢,造成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保险福利难以明显改善的问题等。劳动经济问题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对这些问题要从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立场出发,充分利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优势与社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劳功问题的实际,积极地、逐步地加以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功经济科学,就成为非常迫切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应在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指引下,正确认识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经济理论体系,促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誉铭
第2篇:劳动经济学理论发展及中国化实践的研究
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对劳动经济学及劳动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劳动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着力解决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旨在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经济学理论发展及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扩展生存空间提供智力支持。合理规划设计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济高效稳定运行。
一、劳动经济学简介
劳动经济学是指:发现和研究劳动关系,以及揭示劳动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劳动经济学起源到至今,已经形成了很多学派,例如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等等,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一个主要分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学探讨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就业、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管理体制等等,所涉及的内容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有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经济学起步比较晚,研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劳动经济学仍旧无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的经济理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充分意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因此,不断对劳动经济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劳动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1927年开始,我国劳动经济学的传播和研究。1929年陈达在其所著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中,论述了中国劳工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等问题。1931年朱通九出版了《劳动经济》一书,定义其“是研究劳动者经济行为的科学”。全书系统介绍了劳动运动、最低工资法、工会与劳工组织、失业、工资原理等当时国际比较先进的劳动经济学理念,对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相继出版,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由此也拉开了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的序幕。以陈达、朱通九等为代表的学者,尝试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中国社会的劳工问题,推动了劳动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实践。虽然这些学者主要是以制度分析为主研究劳工社会问题,与主流劳动经济学有一定距离,但还是奠定了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劳动经济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受到重视。学者们开始采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围绕劳动制度、人口、按劳分配等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过程中,劳动经济学发挥了积极地指导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主要应用于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领域。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经济学为指导,要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制度腐朽和灭亡的必然性;有计划的社会劳动组织和企业劳动管理,是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分配理论要遵循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产品分配学说原理,符合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利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历史和经验分析方法,推崇逻辑推理和概念演绎,极少有实证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我国的劳动经济学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理论色彩非常浓厚,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化封闭和背离了国际主流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三、劳动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计划经济理论思维影响的挑战。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劳动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基本理论主要来源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主要任务是为了论证社会主义劳动政策、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的合理性,为发展计划经济、构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在计划经济或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不承认劳动力具有商品性质属性;在国家用工主体下,劳动者无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也没有选择、转换岗位的自由。在分配上,大锅饭、平均主义式的“按劳分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以人力资本为特征的要素资源分配,始终还没转化成政策实践。这些对计划经济有指导作用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仍然影响和左右人们的思维,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政策制定始终有计划经济理论思维的影子。
(二)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挑战。中国劳动经济学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从计划经济劳动问题逻辑阐释模式转向现代劳动力市场经济分析模式,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说,这是符合学科创建普遍规律的。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形成的条件首先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和专业地分析、解决发展环境中的劳动问题;其次是有丰富的经济、社会学等理论支撑基础和一批理论创新的成果。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必须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社会劳动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虽然从西方引进来的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为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及其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操作工具和研究手段等,都是过去较少或根本就没有使用过的。但走过了这个阶段,有中国化称谓的劳动经济学,不应该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后面或影子下,甘当“无名英雄”或为当政者的诠释工具。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蓬勃发展,劳动经济学除紧密联系劳动力市场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外,更需要确立学科体系的战略思维,提出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方案。理论先行,才能超前干预,才能出现中国劳动经济学理论繁荣的局面。
(三)理论基础薄弱的挑战。我国具有现代分析意义的劳动经济学学科建设,源自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经济分析思想和理论著作的引入,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在中国,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实践,作为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和结果的劳动经济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解构,直接导致了我国与计划经济时期相适应的劳动经济理论陈旧,“企业劳动管理、劳动生产率”等劳动经济学理论逐渐让位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流动、就业与失业”理论。这也是我国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对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劳动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容易受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等相关制度变迁的影响。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尚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在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劳动经济学学科体系,自然存在研究范围狭窄、内容不规范、过份追逐热点、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等先天不足的薄弱问题。
四、着力解决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现代西方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些国家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借鉴,有其现实的发展环境和实践的针对性。在中国,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都是在计划经济体系的苏联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任务联系得更加紧密和迫切,用世界的、发展的眼光吸收人类社会的劳动经济学成果,可以推进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理论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推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如果把中国的劳动经济学放到经济学的背景下去判断,它还仅仅处在起步或發轫阶段,在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体系中还没有完全获得像经济学那样不可或缺地位,新政逻辑阐释工具定位,仍然影响人们对劳动经济学独特功能和作用的正确认知。在劳动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如我国在市场化环境中最佳劳动政策及实践评估、农民工市民化现实路径及政策阻碍的文化因素分析、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契合度、应对新常态与新技术革命及互联网时代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影响、区域发展与分区推进中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等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有待劳动经济学深度研究与进一步突破。推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是获得更多创新成果和确立劳动经济学地位的关键,劳动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需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理论发展及中国化实践进程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次,我们应在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指引下,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合理的中国化实践进程规划,促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肖艳
第3篇:刍议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可以为企业扩展生存空间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合理规划设计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济高效稳定运行。
一、劳动经济学简介
劳动经济学是指:发现和研究劳动关系,以及揭示劳动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劳动经济学起源到至今,已经形成了很多学派,例如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等等,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一个主要分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学探讨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就业、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管理体制等等,所涉及的内容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有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但是,与西方發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经济学起步比较晚,研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劳动经济学仍旧无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的经济理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充分意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因此,不断对劳动经济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门学科,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起源到至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并且逐渐取代以往人事管理理念。现阶段,相关研究者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六个方面,人力资源的具体内容是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招聘、筛选、培训、薪资、福利等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实质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组织性和协调性的活动,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企业生产的预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达到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人力资源发展问题
劳动经济学将员工本身作为企业的资源进行研究,认为员工作为劳动力,其个体与企业的成本相关,具有产生收益的价值;并且认为企业对劳动力的投入和劳动力的产出收益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状况。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为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一条十分基本的、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即不断提高员工作为劳动力的产出,通过扩大劳动边际收益来奠定企业增加员工数量、扩大企业规模的基础。但是,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问题。很多企业倾向于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吸纳优质员工,通过优秀员工的入职为企业增加可变资本,通过利用员工的个人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却很少有企业能够切实地、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进行员工职业培训,因此导致劳动力产出收益不能持续提高,劳动边际收益也很难扩大。
(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在劳动经济学中,研究者们把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人所应获得的劳动工资称为劳动边际费用。在一定短期之内,企业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而投人的劳动力数量却是可变的,所以企业就会以减少劳动力的雇佣数量的方式,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很多企业在创立之初为了尽量减少成本投入,使效益扩大,不惜以一名员工从事多个职位来达到劳动力最大化应用,但是,由于员工的职业能力有限,往往会出现工作负荷过重导致的失误;还有些企业刚好相反,违背劳动经济学规律,大量招聘员工,在完成某一项经营活动之后再大量辞退,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是不科学的,劳动力冗余带来的员工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
(三)人力资源置换问题
企业的资本投人金额与劳动力的投人数量都是可以加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投人更多的资本购买机器、厂房等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者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进行工作、提高产品产量,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相互替代。假如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那么可以通过增加资本的投人来代替劳动力的投人;假如工人的工资下降,又可以通过雇佣更多的劳动者来生产更多的商品,这就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相互替代的过程。企业必须要学会对劳动力和资本进行科学地调整,以实现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本之间的置换。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和组织在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与企业资本之间的置换关系,或者对这种置换关系的认识不足,企业只会在发展遇到困难,必须应对企业资金运营风险时才考虑裁员等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只在企业急需人才时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这样的置换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资本的影响力减弱,不利于组织的整体发展。
四、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发展,生产条件也在不断完善,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基本理论,标志人力资源体系正式形成,并且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好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到了20世纪末期,以往人事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管理理念的模式、方法、内容,都逐渐倾向于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以传统人事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现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人”是企业运行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通过“人”企业为自身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充分利用“人”具有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例如,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体现,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收益。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管理水平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伴随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并且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摸索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其能够逐渐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等。然而,现阶段,部分企业尚未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因此,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导致了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益较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中,管理方式的不当主要体现在招聘与选拔人员方面,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收益,却不重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进而造成工作量与工作人员不一致,不利于企业的平稳运行。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边际费用是指:在投入劳动力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资,在一段时期内,企业投入的资本是不变的,然而,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企业会通过减少劳动力的方式,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上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种劳动经济学理论,并且在企业建立的初期,只是依据管理者自身的经验招聘和选拔员工,而这则使得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数量不能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而且,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仍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密切联系,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因次,我们应在劳动经济学的指引下,各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作者:王娟
第4篇:浅析劳动经济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
金融领域涉及许多经济学知识,消费金融发展是当今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其不仅与各个阶层的消费状况有关,同时它还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市场的供需关系影响着需求变动,同时也对市场中金融资金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内涵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从多个领域角度出发,找出适合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消费金融学的发展形态和策略,对于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有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金融发展概述
(一)劳动经济学内涵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舅发展规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不仅与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科学也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因此,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发展而言,劳动经济学能够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观点和尾度。当前,在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主要有劳动者工资报酬、消费能力,就业类型以及劳动效率的影响要素,劳动力结构以及人口基础等。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必要补充,二从一足程度上促进了旧的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范围比较厂,研究成果实用性比较强。同时岁动经济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和进步也带动了其刊类型学科的发展。总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我们不献止步于此,应该更加努力研究,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消费金融概述
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方式。在当今我国急需扩大内需的情况下,该种金融服务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效地发展和拓展我国的消费金融,能够推动我国的消费需求,实现我国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金融具体研究内容比较厂泛,包括居民的收入、消费以及投资等多个方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消费金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消费金融的深入研究必将对推动我国的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消费金融是为消费者个人提供金融业务服务的。其市场主体结构比较简单,即金融信贷机构和消费者个人两部分。这种新型的金融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首先,我国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比较少,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体系,服务水平比较低。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商业银行开办了住房贷款业务。消费金融的发展比较缓慢,业务种类单一。到21世纪初,才刚刚出现购车贷款、助学贷款等新的业务形式。然后,消费金融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为消费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人能否遵守信用的判断依据。近几年来,在上海等大城市已有相应的制度形成,但是发展还不够完善。另外,我国缺乏消费金融信貸担保制度。信贷担保是一种有效地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信贷机构的风险。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存在缺失。
二、劳动经济学与消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
劳动经济学在不同国家政体卜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而言,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劳动力的扩大生产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研究好劳动经济学对于我国规范市场关系,形成劳动力规范,充分实现劳动就业关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力、劳动关系、市场供需情况和劳动效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劳动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经济效益之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劳动经济学的学科领域覆盖面实现了充实和完善发展,因此以劳动经济学为基础进行经济学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的看待经济学问题,劳动经济学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充盈,所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将劳动经济学运用到金融体系发展中是非常必要的。
消费金融这个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卜为需要借贷的企业或个人提供贷款业务,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础上它更注重的是借贷同盈利一同发展,实现了方便快捷的投资和消费环境。如今的消费金融主要以债权和股权融资方式实现信贷业务的发展,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既实现信贷发展又完成赚钱的目的。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指导能够帮助消费金融与之融合,不断丰富信贷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起到平衡供需关系的作用,为更加了解消费者的生命周期和消费水平提供可对比参考的资源。
三、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一)市场提供者的数量和业务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提供者主要还是商业银行。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际上,我国消费信贷的真正发展开始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扩大内需,消费信贷作为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工具才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另外,我国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发展到住房、助学、汽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来看,发展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信贷产品的不够丰富,庞大的消费品信贷业务还没有开展。但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还仅仅处于发展初期。
(二)消费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仍需完善
首先,我国还未建立起全而个人信用制度约束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对个人的信用历史、信用现状和信用程度进行报告和确认的制度,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其次,我国还未建立严格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由于我国在消费信贷管理上法律缺失严重,使得恶意透支、信用卡滥发行为屡见不鲜。而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对消费信贷的授信和还款、消费信贷双方利益的保护以及个人破产、违约惩戒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和约束。因此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更好地约束相关利益者,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四、促進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推动消费金融市场供应主体多元化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上主体过分单一,消费信贷的供应方基本上为商业银行,而在这样的垄断经营模式下,必然导致竞争的缺乏,从而使得产品和服务均跟不上消费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
(二)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在现阶段,消费信贷产品主要还是依靠传统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来发展业务,贷款申办流程不但烦琐,而且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体制和过于集中的信贷政策监管方式,各银行的信贷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同质竞争。而在信用卡市场上,虽然发卡量在10年内快速增长,但是这也使得市场竞争模式极为单一,即努力扩大发卡量。而其他银行结算卡业务则发展迟缓,所以只有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转变经营模式,更有力地激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三)构建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生态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而入手:建立包括个人的身份证明和社会保险等方而内容的信息网络,制定信用征信标准;成立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资信调查咨询机构来负责收集、调查消费信贷申请人的收支、信用、人品等方而的信息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信调查结果。其次,需要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重点是信息体系的建立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如将个人的税收、社保和医疗以及车辆拥有情况汇集,这样才能消除消费金融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需要健全消费信贷法律体系来保护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总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金融的发展。从劳动经济学视角来看,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个人消费与个人收入之问存在的矛盾,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晓旭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