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修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出发,探索环境科学专业环境修复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课堂教学科学设计、工程实践多元化、课程考核、教学质量的改进等方面,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持续改进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b)-0119-02
环境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后者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并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环境质量恶化,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例如工业三废排放引起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正常的发展和演化以及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例如砍伐森林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一些动植物物种灭绝等。将环境修复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持续改进,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Yxoqk3UgQ+ItusxwWGMjnw==1环境修复原理课程大纲修订
环境修复原理是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中规定开设的一门关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工程规划能力和提升动手能力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环境问题、环境修复;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三大类;环境修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污染大气的环境修复、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等几个主要的大类[1-3]。通过该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环境修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原理;同时让学生掌握环境修复原理的主要内容与技术难点;使学生具有实际环境修复工程设计和规划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从而达到从事环境工程规划、修复及长期维护的水平。
依据笔者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环境修复原理课程后应具备如下能力:(1)获得和应用环境修复技术的能力。(2)实际环境修复的设计与规划能力。(3)分析、解决环境修复难题的能力。(4)具有自觉学习的能力。据此,笔者认真进行了该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2环境修复原理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与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环境修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该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点目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和分工性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大纲按“应用型”和“创新型”进行构建,以适应华南地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据此,我們将环境修复原理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其重点和难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进行教学。因此,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社会服务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避免与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有关内容重复,删除了教材中的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第八章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第九章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及第十章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见表1)。
3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改进与实践
(1)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学生解决实际环境修复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当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4]。
(2)拓展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科培养的各环节中,工科学校具有环境学科优势,而佛山企业具有产业技术优势,双方结合,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联合多团队,运用技术的研发与实践的人才培养平台[5]。
(3)开展全方位、多元化课程考核,实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教学过程的考核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课堂笔记等)、专题讨论(如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PPT制作、讲述、团队合作情况等)、课程作业情况、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活动、实际修复现场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自主学习等,并将平时成绩(即教学过程的考核成绩)由30%提升至40%。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