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结合部进城务工随迁少数民族子女学校教育管理初探
发布时间:2024-04-12 09:19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随迁子女人数日益增多,城郊结合部学校接收了大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如何办好适合这一群体的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一个家庭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几年,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率在不断递增,这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成了我校的主要生源。为了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努力将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在不断探索随迁少数民族子女教育管理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下教育管理的思路:


  一、德育工作為先,让德育这股清泉注入师生心田


  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他在十八大当中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个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该怎样立德呢?总书记讲过,“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办教育实实在在的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自然“德”放在教育的首位,学校教育应是“德育为先”,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的始终,从小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会他们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怎样把德育浸润于孩子的心灵,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挖掘德育教育的价值引领


  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挖掘爱国、民族团结、爱学习、爱劳动、爱环境、做合格公民等德育教育的元素,向着一个大方向开展德育教育,既与国家的价值观念保持统一,又找到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向,增强了学校在德育建设工作中的理论自信,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课堂,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不能是挂在嘴上的“空话”,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德育教育,如:通过每周晨会、重要节假日、中国传统节日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进行集体主义和公民素质教育;通过定期打扫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敬老活动进行“孝”道教育等等。


  (三)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推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精神文明,流传下来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培养具有“美言美行美德”的人,学校要从“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家思想进行美德教育,选取典型人物代表,把他们的美言、美行、美事进行宣讲,创造各种机会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祖国历史文明的同时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掘传统文化精髓,以文化教化育人


  一所以文化内涵来支撑管理的学校,其生命是长久的,其前途是光明的。我校虽名小麦厂小学,其实前身是“莲池小学”,它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为“莲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学校以“莲文化”为引领,推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莲”的精神品质,以莲的品质浸润师生心田,以莲的文化教化育人,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莲的品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把教师锻炼成清廉朴实、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人。


  (一)“莲”文化引领,练就“莲品”校长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见,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什么样的校长定会带出什么样的学校。“莲”之精神是清雅,在“莲文化”练就下的校长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清廉正直的道德情操,有仁爱情怀。


  (二)“莲”文化引领,建设“莲品”教师队伍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应立德修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之人,自然在道德方面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准则,明德、守德、修得,做到廉洁奉公、默默奉献、清新高雅。教师应以以“莲”之精神为榜样,将“莲”的精神浸润于心灵,做一个像莲一样高尚纯洁,像莲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莲”之谐音“廉”是教师队伍始终如一应该坚守的道德情操,意味教师应该不忘初心,清廉做事、清廉做人。


  (三)“莲”文化引领,培养“莲品”孩子


  莲,清雅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孩子们应该在“莲文化”的熏陶下绽放他们的光彩。学校大部分孩子与“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的父母来到当地打工,主要从事的是采摘莲藕的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来讲他们不知道“莲”的身上具有着崇高的品质,仅仅只是把莲藕的种植、采摘作为他们维持生活的一种工作。学校推行“莲文化”,主要是从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入手,让他们去感知莲藕,认识莲藕身上的品质——阳光、自信、谦虚、高雅,从而激发他们从小做一个具有“莲品质”的好孩子。


  三、抓常规管理,使孩子“三大习惯”得以养成


  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可见习惯的养成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我们现在的教育短板就是经常把“人”忘掉,只看到分数、看到技能,本末倒置,忽视了教育终结目的是人。


  从我校的现状分析:学校90%的学生属于进城务工随迁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他们分别是哈呢族、彝族、傣族、布依族,均来自文化知识落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小山村,由于家庭知识结构差,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们身上的民族习性比较严重,如:卫生习惯差、安全意识差、读书习惯差等,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难度,要把这些孩子教育得知书达理,是对学校严峻的考验,也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审视。因此,学校在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做了一些思考:


  (一)抓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各班对孩子家庭卫生、生活细节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家庭生活习惯情况,有争对性地提出学校的生活习惯要求,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讲解,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习惯要求并遵照执行,每周学校少队部对学生的卫生、生活细节进行检查,并作出量化考核,进行考核奖励。


  (二)抓细节,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安全终于泰山”,孩子的安全关乎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培养孩子的安全习惯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一块重要内容,学校根据现代教育学校安全教育的短板,分析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排查学校安全隐患,撰写学校安全教育读本,宣传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并通过细节管理“每天一小查,每周一大查,每月一彻查”班级教育与学校专题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监督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


  (三)抓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以后,作为学校教育管理不得不再次思考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寻找学习的乐趣、每天坚持学习、课上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坚持课外阅读等习惯,帮助孩子树立认真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尝试如下操作:


  1.一年级制定培养计划。


  孩子们刚刚步入小学,在幼小衔接上孩子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家长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一年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课前、上课过程、作业、课后复习等方面制定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短期计划,按计划、按步骤开展实施,不可在乱石子中找钻石——没有方向、目的。


  2.习惯训练应持之以恒。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心索,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就是要把行为重复的训练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易忘、不易坚持,如果不经常训练就容易回到起始阶段。


  综上所述,对于一所性质特殊的学校,探寻对这些文化底子差、家庭教育落后的随迁少数民族子女的教育方法,形成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管理有成效、有特色,可谓任重而道远,学校必须聚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向着目标努力,办一所“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具有文化内涵、具有管理特色的学校。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