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使用好多媒体。很多化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完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教学形式,虽然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会出现很多的教学问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能够充分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相统一,使学生的学习密度或者是学习内容过于繁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活力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类似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学会灵活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化学内容参与和设立一定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化学技能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化学能力培养
虽然说,现在的实践教学设备都十分完备,但是由于课堂形式的局限,很多时候教师很难去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视野,导致学生一直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深入的化学探究学习。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教学后,学生对于这种模拟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形式十分感兴趣,伴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心设计,学生了解化学相关实验事物的解读和方面也更加全方位。但是,针对化学教材中抽象的化学内容,学生还是不能够完整的掌握,那么如何显著挖掘这种高感染力下的课堂教学优势就成为了众多教师主要关怀的教学课题内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其实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就体现在对于一个新鲜事物的探求欲望,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学习问题更加全面,可以吸引一定的学习关注,不论是从一些文字图像还是视频资源中,都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说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由于学生对于相关课时内容的了解不是十分清晰,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基本的介绍视频,然后让学生在相关纪录片的解说下明白主要的金属元素,然后教师再利用一定的实验操作步骤去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理解,以此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热情。为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除了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明确一些具体的化学实验内容,比如说由于实验室的器材有限,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化学实验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采用替换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比如说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由于实验器材的有限,学生是否可以想出其他的替换方案。比如说,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如何利用家里用的醋和盐来替换实验过程中需要的酸碱呢?在这种学生化学发散学习思维的诱导下,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就会得到一定的历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规范
其实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是十分严谨并且需要学生去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的。很多时候,学生由于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其他的学习因素,会忽略对相关化学实验药品的防备,以此酿成大祸。因此,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灌输一定的安全使用规范内容,比如说强调学生一定的演示内容,分析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事项。如果实在担心有些学生还是无法掌握的话,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小测验的检查方法去审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当然,教师还要扩展主要的化学课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视野不单单局限在教材准备的单元知识内容中,还可以利用学生对于实验规范的了解去深入挖掘一定的化学思想。比如说在学习“最轻的气体”课时内容时,很多学生只是过于关注该化学概念的主要定义和含义,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主要注意事项。如果在进行实验之前,没有对氢气有一个验纯的过程,那么实验就会变得十分威严,因此,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教学中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规范性和安全性科学性三个保障体系中可以更加完整进行课堂相关化学内容的展示,以此推动学生对于化学课时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化学相关单元章节内容的学习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归纳,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化学内容时,没有做好一个归纳工作,这样导致的主要学习问题就是学生在进行自主操作时没有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导致出现了很多的学习困惑,教师为了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动态分析水平,可以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之前利用学生的有效求知能力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指导。比如说让学生在观看完一定的氧气收集实验后,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讨论更加科学合理的收集方法,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以此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加强学习记忆,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歸纳水平。
化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灵活的学科教学体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师时一定不要拘泥于固有的课堂缺陷,只要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题化学学习能力,都是可以在课堂形式中进行呈现的。多媒体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只是需要教师为其巩固更加长足的发展,以此来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J].自然科学教育,2004(05)
[2]李虹;多媒体教学在现阶段的化学教育工程中所发挥的实际效用[N].湖南日报(汉),2000
作者:郑明顺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