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同于老牌高校体系健全,因此其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一、背景
(一)学校获批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19号)颁布,我校成为全国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际商务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为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9月我校顺利圆满完成了首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及入学工作。学校2020年又获得非全日制国际商务硕士的招生资格,并将于2020年9月迎来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此外,在2020年伊始,学校在新一轮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中又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将于2021年招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丰富了我校自主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生群体特征表现
(1)心智相对成熟,个人自我意识强。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研究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个人观点的表达及事情的处理方式上都已经显得考虑较为充分、认识相对成熟,且都已形成富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自我意识,自尊自强的表现也较突出。
(2)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在學期间,既要面对比本科更为深奥的课程学习,还有科研论文发表等要求,特别是现在各大高校严抓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论文的发表要求愈发的高。其次,研究生还要参与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课题,科研难度相当大。
(3)就业、婚恋、家庭等压力大。研究生的年龄普遍在22岁到30岁区间段内,有的研究生在学期间或为人父母。研究生在就业时受限于毕业高校平台不高或者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以及年轻本科生的就业冲击,研究生在毕业就业时压力不小。
(4)社会阅历少。大部分研究生直接从本科毕业后就入学,没有参加过工作,社会经验少,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不足,在社会群体中还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同样会受到社会不安因素的侵害。
文章通过对北部湾大学作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以期进一步完善办学层次提升后高校的安全体制机制,推动高校校园安全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安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安全问题始终是老生常谈,无论是本专科或是研究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既有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反复进行的麻木不仁,也有老师层面对于研究生安全教育的忽视,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安全教育也就不走心不入脑。
(二)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学校前身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难免照本宣科的将本科甚至于专科时期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研究生的管理上。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是高于本科层次的,一味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与人性化。此外,专业安全教育或者专职人员的缺失,也使得安全问题的出现存在一定的隐患。
(三)个别管理环节的缺失
由于导师科研项目组的原因,多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如我校的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船舶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就很有可能跨学院的与海运学院科研团队在一起),导致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研究生更多的是以导师科研团队、实验室为单位开展活动,因此就会导致个别安全管理环节不能宣贯到位的安全管理死角的出现。
三、做法与措施
(一)以安全教育为导向,建立健全校园总体安全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应参照借鉴区内外、办学方向及层次相似的高校在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经验。学校始终坚持制度先行,让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为此,学校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和上级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颁布施行了一系列构建研究生安全管理体系的规章制度文件。
(二)求新思变,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方式
(1)加强心理健康疏导与教育。构筑研究生考试复试即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入学马上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入学后如发现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第一时间采取干预引导的全流程化机制。为此,学校专门设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每个班级设立有“心理安全员”。
(2)强化实验室及联合培养基地安全教育。效仿行业企业“持证上岗”制度,在进入实验室或基地开展实验实践前必须通过相关的安全知识考试及安全操作技能测试,凡不通过者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基地。
(3)普及必要的安全演练。加强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等安全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基本个人自救知识;公共卫生事件,如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学初就组织返校上安全教育第一课,旨在希望同学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掌握个人防护措施。
作者简介:周纬远(1988-),男,汉族,广西北海人,硕士,讲师;吴泽鸿(1994-),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学士,研究实习员。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