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尤其是经久不衰、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它涵盖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门学科。不少影片由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而来,这些电影在选材立意、情节线索、叙事技巧、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
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比较重,很多学生抱怨周末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写作业而已”。在思考如何布置周末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和教研组内的几位电影爱好者进行了“电影鉴赏”语文拓展课的教学。
一、周五拓展课:以电影知识的讲解奠定鉴赏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搞清电影与小说的区别,笔者先布置七年级学生阅读《动物农场》,阅读完之后,再利用周五的拓展课来观看电影《动物农场》,并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录,寻找电影和小说对表现人物和表达主题所采用手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细节描摹是两者的共通点,但是手法的呈现方式不同:一个通过特写镜头、画面和背景音乐展现;一个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现)。有了阅读的基础,在学生观看电影时,笔者有意识地在情节的高潮处暂停。如当播放到老少校演讲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画面把其神态动作描写出来,然后翻开原作进行对比,找出自己与原作的差距。又如在播放到尖嗓煽动大家反抗雪球时,笔者提供三种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并探讨原因,以让学生明白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再通过反复推敲琢磨,了解文字和电影间的联系。通过这堂课的探究,学生基本明白了电影该如何看,明白了镜头、音乐对表现主题的关键作用。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了解电影的手法,笔者在第二堂拓展课上推荐了微电影《黑洞》《下一层》给学生看,让他们明白如何来看懂微电影所表达的主题。15~20分钟的影片,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了“象征”手法对主题的作用。同时,笔者继续让学生关注背景音乐,探讨背景音乐对紧张、舒缓气氛的烘托作用。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探究“典型人物的塑造除关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外还需关注服饰、配饰等物件”。
第三堂课,笔者先播放微电影《百花深处》《过山车》,让学生体味人物的表现所隐含的深层寓意。接着播放《地球的那一端》《鸟鸟鸟》,并要求学生关注通过动作来展现心理的表现手法。
通过三次集中讲解,学生了解了电影的一些基本知识。接下来的拓展课,笔者选择《神奇飞书》《彼得与狼》《父亲》等微电影,让学生自由探索,多角度地进行解读,以达到思维的深入。在学生观看电影前,笔者布置任务:分小组从特写镜头的选人、背景音乐的陪衬、画面色彩的选择、动作心理的联合等角度作观看记录,同时探讨电影的主题。
二、周末作业:围绕经典电影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
为了调剂学生的生活,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设置的周末作业就是观看電影,具体做法是:每周由备课组下载好电影,发到班级QQ群,同时布置两三个简单的思考题(只布置两三个简单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观看),要求学生选择一到两个完成(书面形式),并在周一进行探讨。看电影对学生来说是放松,而思考题的设置又让他们在放松的同时能提升思维能力。几周下来,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为了能在周一的课堂上尽量展现自己,都会在看电影的时候结合之前学到的方法做笔记,而且记得特别详尽。
笔者推荐学生在周末观看的电影如下:
鉴于《动物农场》反映的是苏联的历史,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推荐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电影《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思考题的设置,一是围绕“特写镜头的意图和人性的优劣”来设置,如探讨康宁格少校抽烟这个特写镜头的意图,政委丹尼洛夫与敌军康宁格少校人性的对比,等等。二是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如结合瓦西里的表现来探讨“何为英雄”。三是引导学生写人物评析,如写敌对双方的人身上的特质。
推荐的第二部电影是美国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也是有关二战的,放在《兵临城下》之后观看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次围绕关键词来确定思考题:探讨电影中的“温暖”“宣传”“友谊”;探讨“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
同时,笔者还试着出一些小论文题,如结合三部电影,试着探讨“宣传”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老上校的宣传,尖嗓的宣传,歌曲《英格兰的牲畜》的宣传,《兵临城下》中政委的宣传,“七戒”的宣传,小不点所创的《拿破仑同志》的宣传,等等。这一系列提示,可以让学生明白宣传的手段以及达成的效果,为小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思考题还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严谨度,如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让学生思考:请你想象一下,小男孩在“纳粹”的教育与洗礼后,才认识那个犹太小男孩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思考题,关注的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要综观全局才能解决。
思考题是学生深入观影的抓手,要想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鉴赏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至关重要。
三、“群影鉴赏”课:以“同主题”“同国家”电影的对比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电影鉴赏能力之后,笔者借鉴“群文阅读”的概念,开设了“群影鉴赏”课,即用一堂课对三部电影进行探究。
如就《动物农场》《兵临城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三部电影,引导学生围绕“贯穿三部影片的线索各是什么”“三部影片中都有‘古堡’,这个设计有什么意图”“美与丑在三部电影中的体现”展开探究。
又如以“爱”为主题,选择美国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国电影《钢的琴》和法国电影《美女和野兽》,引导学生对比人物选择的差异、塑造人物手段的异同、细节刻画和场面描摹的侧重等。
再如印度电影的对比。印度电影往往选用一个小的切口来体现一个温暖的主题。《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面对所谓的“差生”;《三傻大闹宝莱坞》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绽放自己”的主题。《为爱灭亡》《萨拉提的颜色》等电影也是如此。就这些电影,笔者让学生分析主演阿米尔·汗在不同电影中的不同表现,进而延伸到对印度电影特色的探讨。
(责任编辑:方龙云)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7年5期
作者:李少妮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