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国大陆新闻学研宄生教育回顾与问题思考
近年来关于新闻教育的研宄比较多,其中涉及新闻本科教育的论文占多数,新闻学研宄生教育的论文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梳理我国大陆新闻学研宄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下存在的问题予以思考。本文回顾了中国大陆新闻学研宄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新闻学研宄生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我国大陆新闻学研宄生教育回顾
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早期萌芽〔1918?1977我国大陆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宄会的成立。1918年至建国前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产生和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内没有培养过正规的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新闻学研宄生。国内有几位新闻学硕士均为国外培养。①根据已有研宄,这一时期是我国新闻学研宄生教育的萌芽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重要史实中:一是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中央研宄院,内设九个研宄室(包括中国新闻研宄室〉,曾设特别研宄员、研宄员、研宄生。延安中央研宄院新闻研宄室的研宄生隐隐勾勒出了中国新闻学研宄生的雏形;二是1943年10月,中美合办的重庆新闻学院招收过以本科为起点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培养,不授学位。这种招生和学习状况,类似于研宄生班的水平。②我国有计划地招收和培养研宄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1953年11月27日,高教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宄生暂行办法(草案〉》,我国研宄生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但是在1949年至1960年的十多年间,新闻学科始终没有招收过研宄生。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到1959年年底止,我国共有六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系,即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杭州大学新闻系、江西大学新闻系、南京大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在校生约1700人。
1、博士点、硕士点增加1999年至今是新闻教育高速发
展的十年,从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的发展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全国共开办过59个新闻教育机构,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不超过400人,30年间累计培养出的毕业生还不到3000人。(郑宏,2006〉1996年,全国设有新闻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共55所,专业点88个,在校生9000人。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448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737个,在校生超过10万人。(赵玉明、庞亮,2008〉十年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和学生数量扩大了10倍左右。
与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急剧扩张相对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研宄生教育的快速发展。2005年10月国务院举办的第十次博士点评审中,新闻传播学科新增8个二级博士点和2个一级博士点,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建设的重大突破。新增的新闻学博士点是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增的传播学博士点是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大学。同时,有六家院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并且这六家单位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再加上中国社科院新闻研宄所有一个新闻学二级博士点,至此,国内共有15家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至2006年12月,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④在这些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中,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师范、财经、外语、体育、政法类院校,还有一些理工、农业大学。涵盖的地理范围,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只有宁夏、青海和西藏三个省份没有新闻学硕士授予权的单位,可见分布较泛。
2、研究生人数增多随着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增加,研宄生的数量随之增多。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2008年研宄生招生人数达1346人,是1998年的18倍,其中新闻传播学类研宄生的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11倍多。(庞亮、赵玉明,2008〉
3、 专业结构进一步细化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新闻传播学类研宄生专业点增多、专业结构进一步细化。除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外,国务院学位办从2000年起又先后批准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高校可自主设立若干二级学科专业点,截至2004年,已有4所高校陆续设置学科专业点累计达24个。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1998年仅有1个硕士点,2004年增加到8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2007年增加到14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庞亮、赵玉明,2008〉
4、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丁0,国际交流
与合作加快,新闻教育的国际化也在逐步发展。一是国内一些高校为拓展学术研宄视野,面向学科研宄前沿,邀请国外、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访、开设短期培训、任课,担任客座教授、兼职导师,直接、有力地促进了研宄生教育。如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都有境外知名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二是与境外一些新闻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教学和研宄交流合作项目,选派优秀研宄生去国外大学从事学术交流、攻读学位,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宄生。
二新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议
1、 硕士研究生分流为专业型和研究型为明晰新闻学研宄生培养目标,对新闻学硕士研宄生的培养实行分流:专业硕士和研宄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的经验可供借鉴,传播学硕士分为两种:传播学哲学硕士以培养传媒研宄人才为目标,课程重点为深入研宄传播理论,掌握传媒方法;传播学社会科学硕士以培养传媒实务人才为目标,课程重点为掌握传媒管理方法,深入分析当代传播论题。(俞旭等,1998〉再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其硕士学制为1年,该学院副院长〇狀以人^1611教授说:我们不想招收学习新闻理论的学生,也不教新闻理论。这个学院是为那些希望成为职业记者的学生设立的。”蔡雯、周欣枫,2005心这也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宄生教育的特色。我国新闻学研宄生教育可以通过分类,明晰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实务型和研宄型人才。
2、 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有学者提出新闻教育服务的对象应为整体社会,并不局限于新闻传播行业,因此,新闻教育应从教育的整体方面去设计课程和评估教学。@在新闻学研宄生教育阶段,通过增加研宄性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增加研宄生的知识积累,培养研宄生的批判能力。
建议培养新闻学博士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联合体”的方式。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项目采用了一种“联合体”式的培养模式,该项目是由新闻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和文理研宄院四个学院一起开设博士项目的课程,但博士生的录取和学籍管理由新闻学院来负责。博士生的核心课程包括新闻学院主持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媒社会影响的高级课程,商学院主持的商业经济学、信息、传播和媒体管理课程,文理研宄院主持的政治学、大众媒体描述的美国和全球政治,工程学院主持的电子工程、传播学中的电信和技术系统等。每个学生要修完其中五门核心课程外加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其他选修课程。(蔡雯、周欣枫,2005份
3、 对新闻学研究生的实习、实践作出硬性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对新闻学专业型硕士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对研宄型硕士生则要求低一些。强调新闻学博士的实务技能也不是过分的事情,笔者所就读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要求和鼓励研宄生(包括硕士研宄生和博士研宄生)做学位论文做实证研宄,获取第一手的经验材料。新闻学的博士生培养也可以有所借鉴,鼓励新闻学博士生从事新闻实贱,要求有一定的新闻实践的学时和学分,学位论文也可以深入业界开展实证研宄。
4、适当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对新闻学硕士分类后,专业型硕士招生可以多一些,研宄型硕士招生则少一些。硕士研宄生的学制可考虑缩短,国外的硕士研宄生学制比较短,为1至2年;国内硕士研宄生一般是2至3年。新闻学博士
生延续精英教育模式,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国内博士研宄生的基本学制是3至4年,可考虑适当延长。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每年从100多名申请人中挑选出4到5名,他们要在校学习5到6年。
第2篇: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也应注重实践性教学
本文从分析新闻学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为切入点,提出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缺乏的原因,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高校改变教学思路、加强新闻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自2002年以来急剧扩大,新闻院系开始大量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①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媒体不招新闻专业学生”,我们发现,曾几何时,媒介从业人员中的精英人物不再由具有新闻传播学知识背景的人”一统江湖”。
一、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与业界需求无法对接
随着新闻类型的细分,报道领域渐趋专业化,媒体常常青睐既熟悉报道领域又精通新闻业务的人才,但在这类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宁可要熟悉报道领域知识的人才,而我国新闻教育由来已久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传媒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一家新闻单位,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硕士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一位传播学的教授认为该评价“有道理,但不全面”,“要论对传播学理论的熟悉以及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科生肯定是不如研究生的,研究生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能力不强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教学和研究人员,可现在大部分硕士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新闻实务工作。”②这其实是培养目标的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于硕士学位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要求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学家、大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不仅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新闻传播学本身具有学科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学科。
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61年,当时复旦大学招收两名新闻学研究生,被视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978年,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发展,当时全国只有三所新闻院校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到1998年,国内共有新闻学专业博士点4个,硕士点25个。③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的诉求就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专业人才以己任.掌握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有比较宽阔的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和新闻专业的技术技能。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是各大新闻院校认可的新闻研究生培养目标.据统计,200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突破百万.随着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每年有数以百计的新闻学研究生投入就业洪流.他们中,有多少可以进入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理论研究?进入媒体从事新闻传播实务仍是多数人的就业途径。对于媒体而言,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是引进人才的基本标准。新闻专业研究生在学历,专业背景上与本科生及其它非新闻专业毕业生竞争,并无明显优势。笔者所在的班级,有近三分之一是非新闻专业本科生考入的。目前我国新闻院校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多为理论研究型课程,如,传播理论研究,中国新闻史专题研究,法制新闻专题研究┉,并不重视实践性课程,很多新闻院校的网站上根本找不到新闻实务这类实践课。这样一来,本科为非新闻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研究生基本没机会接触新闻业务实践,另一部分系统学习了7年新闻学专业知识的研究生也因为疏于新闻业务训练,难以受到业界青睐。其实,媒体十分需要具有多重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早在2002年,广东三大报业集团招聘采编人员时明确表示,优先录用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强的新闻研究生。通过对比,新闻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纵向竞争,和与其他非新闻专业研究生的横向竞争,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不同层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未真正区分,造成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走向上的基本一致;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相对落后,尚未与新闻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接,使得新闻学研究生相对其他专业研究生并无优势可言。④
二、高校加强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
对于自身的尴尬境遇,一些想在日后从事新闻业的学生,也在积极寻找课堂之外的实践机会。每逢寒暑假,报社、电视台就要接待大量的新闻学实习生。媒体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也是令新闻学研究生头疼的问题。目前,国内一些新闻院校已经借鉴国外新闻学教育理念对解决新闻研究生教育实践性差的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研究生教育上就强调实践性:学院在将大量媒介从业人员引入教学环节的同时,开设了一些项目训练课程和提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条件安排研究生进入国内外各主流媒体机构实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还设立了“杜孟奖学金”鼓励研究生优秀策划方案。⑤还有级具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大篷车”课堂,把课堂推向户外,锻炼学生在路上找故事、写故事的能力。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和学习新闻学核心原理,这种“走在路上”的新闻学教学理念,是“大篷车新闻学课堂”的精髓。
笔者认为,国内多数新闻院校在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是颇有成就的。笔者所在的新闻传播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大一假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开阔眼界,锻炼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二的暑期实习让学生在为期4周的实习中,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初步检验自己采、写、编、评、摄的业务能力。大三开展为期19周的专业实习,学生进入“媒体人”的角色,进行新闻实务训练。此外,还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采编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摄影大赛,主持人大赛,DV作品展播,院刊《心语》的采编,推广读书活动《小书楼》的汇编,都大大锻炼了新闻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但这些活动中却难觅研究生的身影。一方面,研究生埋头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身参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学院也应重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第二课堂”;与实习基地合作,为研究生在媒体实地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可组织研究生在本院新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可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写出6000字的深度报道或三十分钟的电视深度报道,并不要求必须发表或播出,导师评价合格即可。⑥如果能在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中推广这种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刺激有意投身新闻事业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也为新闻学专业培养复合型高学历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