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人的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发展
比之于过去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着特征是:“以人为本”当头,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部分。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这一点对深化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至为重要。
一、“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我们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我们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明确地说: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曾一度被分割开来,将之视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才能实现的“理想”,在一些人心目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过是“天上的北斗星”——可“望”而不可“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旗帜鲜明地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
******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讲的一段话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旧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虽然由于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的一些失误,或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一时偏差,或由于改革进程中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或由于党内至今存在的部分****分子的恣意妄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过不同程度甚至是严重的损害,但是,从毛泽东倡导“为人民谋幸福”,到邓小平筹谋“先富”带“后富”,再到******提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始终没有变。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理念在社会主义执政党根本宗旨上的体现,那么,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将这一理念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高扬“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宣言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自苏联东欧解体以来,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挑战,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谷。只有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起来。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广泛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变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变困境为发展,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才能顺利完成体制攻坚任务,保证改革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最终成功。
第四,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490美元,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均收入在突破1000美元之后和达到3000美元之前,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考验。举措得当,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避免出现坏的结果,争取实现好的结果。
毋庸讳言,“以人为本”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封建思想和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宗教世界观中提出的人本主义哲学口号,但科学发展观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使它同唯物史观根本精神相吻合,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本要求相一致。借用“旧”概念旧形式,表达新内容“新”思想,这完全符合科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也是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使用的概念,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在对这些概念和范畴进行科学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更何况,我国经历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观念和思想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意义不可低估。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并非指以(抽象的)“人”为客观世界的“本体”,而是指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还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勾连于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协调发展”当中,并以此为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战略构想和措施,进一步将“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行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
二、“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生活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体现为个人的“需要”和“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这种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具体化为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生活的缺失或匮乏,都会把人的需要和能力限制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使人的现实存在处于一种“扁平”状态,甚至沦为“单向度的人”或“异化的人”,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在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人的各种需要和各方面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离开人的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具空壳,一句空话,一个漂亮的口号。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借助于这些极富情趣的社会生活或人类活动形式,象征性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情状,并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称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发展”的思想,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社会生活层面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着力推进和具体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精神。“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为,经济是基础,是其他一切自由和发展的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基本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水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GDP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就是指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等各项社会工作和各种社会生活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这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的“发展空间”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达致的层界的重要尺度,人的多方面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充分发展就体现为对这种“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的实际拥有和支配。因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增加自由时间”也就是“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10]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11]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各项社会文化事业,是人的真正自由的活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例如发展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2]在社会的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会获得一种深厚而持久的源泉和动力。因为,“个人才能的发展”也就是“一种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3]
第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马克思说:“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也就是“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4]这就是说,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还说:“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资本家“窃取了工人为社会创造的自由时间”也就是“窃取了文明”。[15]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器物与技术、制度与规范、观念与精神等形式,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体现出来。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内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物质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高度富强、民主、和谐和文明的社会,就是全面小康的社会,就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构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6]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7]人的联系和关系是唯物史观对社会生活、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更深一层次的透视。离开人的联系和关系,就无法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无法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人是由其所处其中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本身发生了变化。“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9]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只有在高度和谐与发展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培养和造就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或者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并呈现为多种形式的存在,概括地讲,主要有两个最基本的层面和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两种社会关系以往的发展情况看,其总的特点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20]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克服两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彼此之间同样狭隘的“相互决定”的状况。
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的思想,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社会关系层面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着力推进和具体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精神。“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21]
第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表面上看,“城乡”和“区域”是一种“地域性”概念,其实,它们归根到底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前者是“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东部人”、“中部人”与“西部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农民”与“市民”,“东部人”、“中部人”与“西部人”发展的不平衡。能否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因为,中西部的发展滞后,东部的发展也不会持久,何况为了东部的发展,中西部在人才和资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景观。同样,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城市的繁荣和市民的富裕也不会持久,何况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有农民的富裕才有中国的富裕,有农村的发展才有中国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桎梏。“桎梏”就意味着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发展对另一部分人发展的“限制”和“制约”,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只有实现“农民”与“市民”,“东部人”、“中部人”与“西部人”的协调发展,才能克服这种“狭隘性”,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就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在社会关系之外,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22]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3]
在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的层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地在广处得到拓展在深处得到掘进,同时,必须保持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使各种自然条件和环境真正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不是异化为最终毁灭社会和埋葬人类的天然“武器”和“坟墓”。马克思早就指出:就物质生产而言,“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4]“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之处于“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之下,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头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另一头则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环境的急剧恶化,这种状况反映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克服人与自然关系的“狭隘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这是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关系层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层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区别于其他发展理论的宏大气魄和宽广眼界。
马克思说:“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5]人的“地域性”存在或“地域性的个人”是人不发展不自由的表现,超越地域限制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6]要使每个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绝不能只顾国内的发展而忽视了与世界的广泛交往,绝不能因为完成国内各项改革任务而再一次关起门来,重新走上闭关锁国的老路,也是一条“死路”;相反地,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去,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在“技术”和“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推动了全球化,完成了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7]但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它创造的世界历史充满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极度不平等,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28]这些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反映。这种狭隘的国家和民族关系,只会引起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无尽的争夺、摩擦、仇视、冲突和战争,而绝不会实现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29]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触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以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注释:
[1][18][20][25][26][27][28][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4,243,1,85,86,56,82,89,89,276,
276,87.
[12]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83,557.
[21][23]******.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532.
[10][1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6):225、225、139.
[11][24]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29、928-929.
[14][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392、220.
[16]******.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22.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