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的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我国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但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的而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同时也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决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最终也会对我国新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的实现带来影响。
1.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缺乏人才
在市场经济基础下,林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森林防火取得重要成绩,进一步开创了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学科领域中,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现在因为一些传统原因和遗留问题,以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的林业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林业领域中,缺乏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很大创新,培养模式不够先进,人们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以至于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出现了很多问题。
1.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論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对策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学科建设工作,这门学科应该需要一个偏重点。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体系,把重点解决林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的主要任务,大力的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使用,从而促进新时期下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2.1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2加强科学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填平补齐和拾遗补缺,而是以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3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方面,应该加强和农业经济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以便能够寻求科研合作的机会。在国际方面,应该和国外同领域的人开展学术研究,以便能够引进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让林业学科有更为健全的组织保障,那么就应该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创新对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科稳定、健康、高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应该建设高素质学术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选择、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作者:郭胜达等
第2篇:分析经济管理学的科学发展现状与规划
前言
伴随经济管理系的发展,我们在见证成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流中,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切已有的成绩都只能说明过去。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因此,未来,既充满着希冀,又充满着挑战。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继往开来,稳步发展,开拓创新,再铸辉煌。
一、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经济管理系现有经济学和会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分属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大学科。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办这两个学科的比比皆是。要在众多的学校和学科中脱颖而出,需要自我定位准确,选好目标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特色。应用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的理论、运行规律与管理的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大学本科人才紧缺的局面。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就会影响学院声誉,堵塞自己的发展道路。
贸易经济和市场营销方向侧重于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贸易规则和惯例,并且能够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技术经济是以技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为基本对象,将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新学科。当今世界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而对融技术和经济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技术经济方向侧重于经济与技术的结合,要加强学生的工科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对项目进行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提出决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学科。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体制、运行机制、运行规律、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了重要作用。选择产业经济学作为主攻方向,还有利于经济学专业的深化和拓展。
经济管理是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落脚点。经济管理涵盖广泛,既有经济分析与预测、社会经济调查、经济规划,又有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际业务操作,需要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选择经济管理作为主攻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扬长避短的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能够使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专业办出特色,锻炼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梯队,同时为专业的进一步拓宽,培育硕士点准备条件。会计学专业学科比较单一,定位简单,立足于培养“双师型”人才和中英文记账的“多面手”会计人才,并主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师资,建立起学术梯队,争创硕士点方面下工夫。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从经济管理系的起点状况和目前的师资队伍结构及水平着眼,本科教育定位于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大类学科。按照国家教育部现行专业目录,经济学科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学学科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我院经济管理系是在贸易经济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拓展是水到渠成的事。经济管理系现有会计学专业,向财务管理专业拓展也具备了一定条件。经济管理系目前还办有市场营销专科专业,且积累了4年的专科专业的办学条件,申办本科专业的条件业已成熟。具备了以上办学条件,向工商管理方向拓展也是有条件的。经过几年的运作,经济管理系已经拓宽了本科专业发展的空间。根据上述条件,我们初步设想,经济管理系未来十年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路为:稳步发展,控制规模,质量先行,兼顾效益。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各院校的努力取得巨大的成绩;包括指导委员会和各院校的工程管理教育者均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与社会需求,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国外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毕业生去企业需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工程管理教育方法的改革重点是增加学生对工程技术活动中所面临的实际管理问题的感性认识,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增加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均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对工程建设的实践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对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空对空的现象,结果是学习了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但不知何时可以用得上以及如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理想的办法是参与一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探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和评价有关各方在工程建设中所面临问题的良好机会。
3、举办讲座。邀请工程管理专业专家参与高年级学生的研讨会,使学生有机会分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全面培养工程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进程中,需要进行巨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建设,但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的管理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成本过高、质量得不到保证等;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基于国内各院校的调研,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的现状,探讨了工程管理学科特征,指出工程管理学科其学科定位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工程技术的管理规律,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集成,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
基于调研与分析结果,研究了我国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问题,指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提升工程管理教育: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准确合理定位,各自办出特色;调整与优化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办学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刘波
第3篇:对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分析研究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一样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
一、主体的基本倾向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不一样的派别,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内部不一样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和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与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与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与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那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和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与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假设,而经济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经济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经济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
当代经济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一样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第三,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了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与系统的方法、原理与定律;而社会人、管理人等假设内涵丰富、复杂,难以形成公理体系。经济管理学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形成了艺术性与技巧性很强的许多方法原理与定理。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区别是明显的。通俗地说,经济学中类似于“坏人假设”,经济管理学中类似于“好人假设”。
当代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都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但由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比较一致,因而经济学原理与实证分析领域的分歧并不是很大,分歧主要的在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与规范分析方面。例如,经济学在不一样时代都有比较权威的教科书,非权威的教科书也是大同小异。而当代经济管理学由于其人性假设分歧较大,导致了几乎没有经典或权威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更没有权威的通行的教科书。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讨论就会有三个经济学流派。借用这一思路能说,两个经济管理学家在一起讲座至少会有四个经济管理学流派。
二、主体的主体关系区别
第一,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分工和交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的途径。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能把行为主体的自利性动机转化为共利的结果。即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以经济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主要的体现为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的直接目的是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因而交易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经济学中的人不仅在人格上与地位是是平等的,而且经常学中也不大考虑粹分工、岗位职责与个人专长等方面差异必然造成的层资差序与隶属关系。这种关系能概括为行为主体的等同性。
上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那一本教科书中明确指出,但它隐含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因为经济人假设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经济人并不是关起门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换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倾向,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制就是别人同样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只许赚钱,不许你盈得,便不会出现经济学中需要和供给的均衡,也不会出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
第二,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从根本上说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当然经济管理学中的个体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经济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一样层级与不一样个体的职能。有的人分作为领导者,有的人分作为执行者,而且在不一样的场合下同一个人也要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一样个体。经济管理学中的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虽然不意味着高低贵贱的区别,但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区别、对组织贡献的区别。这种关系能概括为个体的差异性。
经济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其中,人既是管理主体的核心,也是管理额体的核心。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一样的场合可能担任不一样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行为具体的人担任什么角色是明确区别的。这意味着经济管理学中人与人的差序关系是不可回避的。
从上述分析能看出,尽管理经济管理学没有明确提出们的差序关系,但人们关系的差序性确实是经济管理学中隐含的前提。
正是由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员工要有敬业精神。由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体验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也很重视从心理上与感觉上给员工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以裣员工因地位与角色差序导致物不平等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学和经济学目标分析
管理学以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管理学和经济学他们的学术分工不一样。经济学的目标是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整个人类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实现目标有的手段。象微观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都是以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在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而象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则是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改进。而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出现,则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延伸和改进,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经济现象,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在斯密的理念中,通过社会分工,通过交换,通过市场竞争,就能依靠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在经济学的世界里,行为主体之间是自由的、平等的。社会中的人是分层次的,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则是平等的。当然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更多的是进行局部的改进,有些是涉及到根源问题,有些是对原来的理论作局部的完善。
作者:张喜明
第4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认识企业管理者诚信
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者的诚信日益为全社会所关注。管理行为的示范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影响,迫切要求管理者必须依诚信操守来行使管理职权。有效的激励维系着管理者诚信,完善的制度设计与诚信行为的内化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诚信促使管理者规范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的示范性又有助构建于社会公信力。这种正反馈作用的现实意义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近代西方社会普遍把诚信关系视为人类社会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因素。洛克、霍布斯等人认为诚实信用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是民主的前提。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则相信,信任是社会组织的粘和剂,是社会和组织凝聚力的基础。考虑到任何单一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时都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成本的约束。因此客观上全社会需要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诚信作为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在诚信的社会环境中,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将极大降低,秩序、公平、民主的形成完善有了保障。
然而诚信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范畴而存在,诚信的背后应该有一系列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撑。这就是以产权为核心,以激励及必要的约束机制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诚信总是与一定的制度设计相适应的诚信,抛弃诚信的产权制度基础无异于缘木求鱼。弱化了激励行为、失去了诚信操守的管理者,在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运用其职权的方向必然会发生改变,而激励机制必然“异化”制度设计的最初价值去向。管理者的诚信是管理职权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
一、管理者诚信的非品质解释
诚实信用,当我们远离道德范畴来关注它时,就会发现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人品性问题。诚信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内在化的社会规范,首先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仓凛实而知礼仪”,礼仪、规范乃至于信仰都是一定社会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接受者,其诚信资质并非与生俱来。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诚信”,必然带有其环境和时代的烙印。在极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管理者的“非诚信”行为后果如果是一个“帕雷托最优”则仍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诚信并非管理者的天然秉赋,更不能作为一种管理实践的内生变量而存在。不能苛求管理者天生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质,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选择诚信的管理者,激励诚信的管理者,淘汰非诚信的管理者。“信”与“非信”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便是我们制度设计和选择时所应考虑的出发点和遵循的准则。
二、管理者诚信的效用函数
管理者无论来自社会生活的何种利益集团,作为特定利益的接受者总是存在自身的效用函数。管理者的效用函数一方面受管理职权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其自身偏好的左右。在约束与偏好的双重作用下,管理者在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同时一定会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现实表明,由道德塑造出来的诚信行为其统一性和连贯性是没有客观保障的,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总会被打破。因此,管理者诚信行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还需要在获得客观保障的条件下才不至于流空,也就是讲,基于个人美德和道德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诚信关系仅仅存在于个人与其关联的对象之间,他不能把别人对他的信任转赠给另一个人,他可以说服他的关联对象信任另一个人,这种情况往往是以他的担保为前提的。基于管理者经济理性的假设和自身效用函数的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首先,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者并非总是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一方面是管理者没有能力确定何为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同时,管理者不是信息的完全拥有者,管理实践活动随着繁多的管理决策变量发生变化,而管理者本人不能及时获得所有信息,或不能对复杂信息做出及时处理。管理者更有可能的是考虑在制度框架内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管理决策行为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局部的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次优解。这样做很可能以少数人的利益侵犯多数人的权利,侵犯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等管理者诚信资质的假定更有待商讨。而此时“寻租动机”将成为更加有效的激励因素。最后在“寻租”行为过程中,管制行为膨胀必然异化制度设计初衷。管制行为在“寻租动机”的激励下会迅速膨胀,管制越多,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管理者凭借手中的职权肆意管制,这种不断膨胀的管制行为造成的后果是破坏了原本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了全社会的诚信基础和社会风气。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对管理者的假设,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大公无私、管理者拥有完全的信息、管理者言信而行果等,在管理者自身效用函数的“修正”下都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管理者通常都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管理者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效用函数,管理者通常依据自己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此类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性缺陷的环境下,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诸多“违规”行为就是以“内部人控制”、“大股东肆意侵犯小股东权益”、“关联交易与控制”等诸多方式实现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者诚信的产权基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权的混乱或对产权的保护不利,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激励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相伴而生的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明晰的产权界定是订立市场契约的前提,也是契约社会存在的基础。“无恒产者无信用”,在一个产权界定模糊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存在良好的秩序,尊重产权的界定,同样就是尊重产权所有者的地位,对其地位的肯定是产权人产生“合宜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此刻自发的激励产权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力正是全社会对产权的承认、尊重和肯定,产权人也能依据自身的经济理性和意志来签订契约,最大限度的诚信于其他契约人——社会、组织、员工。同时,整个社会还要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私有财产是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管理者拥有产权是管理者建立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对产权的关心与保护上,没有谁会比产权人更加尽心尽责。人是理性行为支配的对象,依据经济理性及单独的效用函数来预期或决定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管理者的“合宜”行为必然要求管理者对待其能够支配的资源应该等于或近似于对待自己的财产,这是诚信的制度设计内容之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组织的成长依然离不开“委托—代理”的延伸,而“却责”及“搭便车”等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或是依据较为严厉的监管机制的限制,或是依据市场力量的约束。但是这一问题中如果代理人或管理者能够获得相当的产权或与此相等价的经济激励,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行权,则这问题将会更容易解决。目前的“期权”制度就是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尽管“期权”制度本身还需要完善。
四、管理学对管理者诚信的解释
管理者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他们的执行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依赖于人的工作。从性质上来讲,计划职能属于决策性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指导与领导职能属于执行性职能,而控制职能则属于保证性职能。主管人员为了确保计划工作所确定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就要根据计划进行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工作。目标管理是进行计划,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决策是管理的基础,是计划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组织能否有效地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工作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即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并为人员配备作好准备。组织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包括,划分组织层次(管理层次),以解决组织的纵向领导隶属关系;划分部门,以解决组织的横向分工协作关系;划分职权,以解决职权的分配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前提是管理人员掌握足够的、全面的、真实的企业信息和人员信息,这也就意味这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人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以便管理者确定合适的人员工作于合适的位置并设计合适企业运作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的各项计划和安排能顺利进行。
人员配备工作,是为组织结构的职位配备合适的人员。现代管理中,人员配备不仅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它己成为各级主管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人员配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员的配备。主管人员的配备工作主要包括选人、评人和育人三个方面。其基础是诚信的沟通和客观公正的反映,才能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巨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等工作都做得很好,但也不能说就足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还需要指导与领导。指导与领导工作的任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沟通联络,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施加影响力,以统一全体意志,为各个职能的进行提供保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只有组织内成员的诚信沟通才能保证指导和领导的正确。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直至组织的每个成员。主管人员应能随时了解和保证其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离不开控制工作。为保证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最主要的是组织内部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坦诚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作出合适的决定和计划,并保证合适的人员配置于合适的岗位,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和真实、及时的反馈,最大限度的防范在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失,保证其方向的正确和及时的纠正,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给企业造成的经营失误。
【作者简介】陈效琰
第5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析
自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以来,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就与人类文明如影相随。
按照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一般来说,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等行为主体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聚集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现象引起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及地理学界的重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广泛存在的现象,成为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以往单纯市场或单纯企业的经济现象,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他们从不同的地方着手对产业务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外部性理论
最早对产业集群发生兴趣的是马歇尔,马歇尔强调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经济。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存在大量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交流,促进集群内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创新,直至整个弹性生产综合体创新与发展。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更大。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他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和原材料,这样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它产生了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第二是生产专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第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
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可以形成共同的购买原材料市场,设定共同销售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到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除了直接的实物生产过程的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的所有其他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有可能取代市场。当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时,企业便会取代市场。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集群内企业之间往往采取垂直分离或水平一体化联系方式,彼此之间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合作。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了信任,经营者之间也建立了稳固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
威廉姆森从交易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机会主义的出现以及资产的专用性角度出发指出,当交易一方的资产专用性较高,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大,交易次数频繁时,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市场交易费用也较高。
杨小凯将劳动分工和交易效率结合在一起指出:“市场上自利行为交互作用形成最重要的两难冲突是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分工越发达,则交易成本越高。”
因为位置较近,增加了供需双方的了解。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集群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环境中,区内成员经过长期的交往与交易积累起较高的社会资本存量,为各经济主体间的市场信息搜索与交流和契约的达成与履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个企业的失信与违约成本相当高。失约意味着面对集群全体企业的惩罚。另外,有限区域范围内聚集了足够数量的同类企业,使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在当地获得替代的、同质的交易合作伙伴,形成多个代理人竞争的网络结构,增强谈判力量,从而减少和克服因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信息经济学中不完全信息的部分解决
信息经济学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其中阿克洛夫的关于“柠檬市场”的论文提出了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的出现。
当产品的卖方市场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就有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对于同一产业中的众多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对它们生产的商品加以限制的话,那么如此多的参差不齐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品质肯定会是千差万别的。虽然本行业内的人能够很好地区分这些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一旦同时涌入市场,那么买方几乎就不可能有效地对这些看似相同,实际上有着本质区别的商品加以区分。这样就会发生低质量产品对高质量产品的驱逐。不仅导致某一产业某类产品的衰落,而有可能危及整个产业集群的声誉,导致整个产业集群的衰败。
产业集群地域空间的集中性使得市场对企业集群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地域性认识。如果某个企业利用本地区的名义采取了以次充好的市场欺诈行为,那么,由于其损害的是整个地方特定产业集群的利益,任何集群内的相关行为主体都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规范措施。具体来说,由于这种欺诈行为损害的是本产品或服务特定的地域品牌,所以,不但损害了当地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的市场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利益,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会主动干预这种市场欺诈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特定的地域产业品牌是一强有力的利益纽带,它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市场欺诈行为,只要损害的是这根利益的纽带,就必然会损害这根纽带所连接的所有行为主体的一致反击。正是这种产业集群内对集群利益的自发性的保护机制,以致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集群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中介组织,来对产业集群内部做出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用来处理来自本集群外部的损害本产业集群利益的市场欺诈行为。由于对抗这种市场欺诈行为的不是集群中各个独立的企业,而是代表整个集群利益的中介组织,就保证了集群不但有能力处理这种欺诈行为,而且能够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威慑性。
(四)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分析和竞合理论
产业经济学强调产品链,认为产业集群使产业价值链充分细分,集群内每一个企业只能从事产业价值链中非常细小的环节,分工协作程度很高,造成产业价值链的充分细分,形成价值链“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这样使“价值链”每一个环节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产品价格优势。
竞争与合作是集群内企业获得长期竞争的优势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摒弃了单纯的竞争或单纯的垄断或合谋。它是一种竞合,把竞争和合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充分地吸收了竞争的合作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一方面,企业由于从事同一产品,且地理空间上接近,竞争压力增加,集群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动机,以期望在竞争中获益。这种激烈的竞争动机,以期望在竞争中获益,这种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把竞争从单个行为主体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集群内行为主体的内部竞争在更大的竞争之中,所以集群内企业对竞争的需求可以减弱内部摩擦,加强合作的倾向,双方可以一致对外。产业集群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人员招聘和培养、市场机会的发现等方面具有良好条件,这些也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一方面,具有相同业务的企业彼此竞争,提高企业间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彼此之间又进行合作,促进技术的转移,新业务的形成和公共设施的共享。在动态的竞争与合作博弈中,集群内企业在竞争中获利的同时,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得到加强。
二、管理学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解
(一)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以三种主要形式影响竞争:首先,它增加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其次,它增加创新的能力,并因此导致生产力的提升;再次,它刺激新企业的成型,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产业集群。
1990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改善和提高这四个因素的条件和素质,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改善产业集群所需生产要素的供应条件,降低企业搜索和获取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其次,产业的空间聚集,会吸引大量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进驻。上下游企业的进驻为企业的及时生产或定制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企业节约采购和销售成本;同时,大量辅助产业或机构的存在,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迅速传播,加快企业学习和创新进程,刺激满足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及时需要,降低企业生产或运输成本。再次,产业聚集能够促进本地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研制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后,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之间结成严密的分工与协作网络,实施组织创新;同时,产业集群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二)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对竞争优势的理解
产业集群类似于虚拟组织,它的构成和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随着集群外部环境变化而演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群其实是一种在地理位置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更高竞争力的经济组织。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及其资源整合能力。特定的资源禀赋和组织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
基于资源的观点强调组织竞争优势的建立根植于组织内部的资源以及资源的特性。资源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的元素,是组织成长与竞争优势的来源。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的前提:一是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组织因为拥有其他组织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二是这些资源在组织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进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观则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强调“组织内集体的学习”,特别是如何协调分散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或整合不同类型的技术。在短期内,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自现有产品的价格与性能特征;但从长期看,竞争力来自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速培植产品的能力,即核心能力。1997年提斯提出“动态能力”理论。“动态”指发展新能力的能力,进而达成组织与环境的一致性;“能力”指组织必经适应、整合及重新构建内外部的技术,资源和竞争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动态能力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同样存在内生因素的支持,并促进其演化与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只从事某一单一的业务,因而有助于企业增强自己业务的核心能力。同时企业集群作为一种虚拟组织,它避免了大企业的管理成本。企业集群内各企业通过紧密的合作,促进了整个集群企业能力的增长。
(三)企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解
产业集群是一种网络组织,它能适应当今柔性化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企业竞争的优势。
当今人们的需要正逐渐从大众化时代步入个性化时代。过去那种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供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供应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如何满足人们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成为很多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等级制大企业具有大批量、刚性生产的特点,适宜于满足人们大众化的基本需要。现在的市场却要求厂商优质、高速提供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必须具有柔性生产的特点。等级制大企业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市场机制也不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产业集群比市场更为稳固,又比企业的内部组织更为柔性,所以它是目前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通过分包与发包等方式,产业集群不仅能够高效满足市场多样化、小批量甚至定制化的需要,而且还能享受规模与范围经济的好处。
产业集群内部发达的网络关系,不但可以使这些新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部人员频繁的交流中迅速扩散到集群内的其它企业中,而且可以使这些新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部人员频繁的交流中迅速扩散到集群中所有相关行为主体中去。
产业集群内的各层技术管理人员不仅乐于接受正式的教育培训,并且非常热衷于通过各种协会组织或私人聚会开展非正式交流,互相传递信息或经验知识。
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氛围,竞争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组织创新,且企业的知识创新容易外溢到其他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产业集群内竞争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也使员工互相攀比,不断学习,从而导致企业不断地发展。
作者:胡荣昌
第6篇:Emerald经济管理学数据库及其特色服务
1Emerald及其特性Emerald于1967年由来自世界著名百强商学院之一的布拉德福商学院(BradfordUniversityManagementCenter)的学者们共同建立,是世界一流的管理学研究出版社,总部位于英国。从出版惟一一本期刊开始,到至今成为世界管理学期刊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40多年间(表1),Emerald一直致力于管理学、图书馆学、工程学专家评审期刊的出版,总共出版了700多种出版物,包括200多种期刊,300多种书,200多种系列丛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在线资源和服务。表1Emerald发展历程
年份重要事件1967布拉德福商学院的学者创立MCBUniversityPress1994实现期刊同步电子化2001.6商业署名由MCBUPLimited换成EmeraldGroupPublishingLimited续表1
年份重要事件2001上海交大和iGROUP合作在中国建立Emerald数据库镜像站2004推出EMX2009推出EMD
1.1国际性主编全球化,独立的主编模式即期刊主编一般为学术团体,以及内容国际化。所有期刊的主编、作者遍布世界各地,据最新统计有近30000名国际知名的编辑和作者组成的电子撰稿网络,同时全球前100家商学院中的98家在Emerald期刊上发表文章。并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代表处,使Emerald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出版机构之一。
1.2全球性据FinancialTimes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Emerald数据库是大多数商学院和国际企业的必备资源,全球7600多商学类院校中有近3000所,世界顶尖百强商学院中有98所,还包括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90多家,目前中国区的用户已超过100家。
1.3专业性到目前为止,Emerald出版的管理学专家评审期刊已经超过200种,占世界该类期刊总数的12%以上,使Emerald成为出版管理学期刊最多的单一出版机构。
1.4学术性Emerald出版物不仅注重理论研究,而且包含大量实践内容,有效搭起了学术研究领域和决策实践领域的桥梁,这一点由目前的用户群体和稿件来源可以得到印证。此外,根据ConsortiumofUniversityLibrariesofCatalonia(CBUC)的使用统计,80%的Emerald使用量来自高达47%的Emerald期刊品种,有别于通常的80%∶20%比例,这与Emerald自身统计相吻合的结果说明了Emerald出版物的高平均学术水准。
1.5权威性按Emerald数据库现有最新的218种全文期刊进行统计,发现被ISI收录的期刊有42种之多,被EI收录的期刊有15种,分别占19.26%和6.88%,这非常有力地说明了Emerald出版的期刊在管理学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权威。
2Emerald数据库资源Emerald数据库资源主要有Emerald管理学全文数据库(EMD)、Emerald工程学图书馆(EEL)、Emerald管理学评论库(EMR)、以及Emerald文摘库4大部分组成。另外,平台还包含预选文集、采访录、书评、专业的教学资源和作者及研究资源在内的许多管理学详尽内容及其他相关的资源服务项目(图1)。
图1Emerald平台构架
2.1Emerald管理学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学全文数据库包含200种以上该领域的学术期刊全文,涵盖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各个领域。全库近9万篇文章的全文内容并逐月递增,回溯年限为1994年,使用PDF格式及部分HTML格式。值得一提的是,Emerald出版的管理期刊并非狭义的管理学,而是一个广义的大管理类。除了狭义的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以外,它同样专研于经济、会计、金融、资产管理等广义的管理类,Emerald期刊大致分类如下:金融会计、经济管理、企业与革新、财产与不动产管理、战略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学习与发展、市场营销、营运与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研究、教育管理、行业与公共部门管理、组织研究、绩效管理与评估、健康护理管理、图书馆与信息研究、信息与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
2.2Emerald工程学图书馆(EEL)Emerald工程学图书馆是从原Emerald全文数据库分离出的工程学期刊库,包含16种工程学期刊和其他工程学非正式出版内容。Emerald工程学期刊涵盖了先进自动化、工程计算、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制造与封装等相关领域,所有期刊曾多年被ISI和EI索引。该库所有期刊内容都经同等专家评审,以确保每篇文章具有既定的学术标准和价值,是工科类院校的重要参考文献资源。具有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和蓝筹股公司的稳定作者源,如BMW,CambridgeUniversity,MIT,NASA,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和Nokia等公司和机构都长期有文章在期刊中发表,同时他们也是Emerald期刊的用户。该数据库除传统期刊的全文外,正朝着工程学专业门户的模式建设与发展。
2.3Emerald管理学评论(EMR)管理学评论则是一个对管理学全球顶尖300多种期刊和Emerald出版社自身100种期刊出版的单篇文章作独立评论的数据库,涵盖了主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目前包含了多达250000篇独立评论文章,同时包括对文章进行的分类、标注关键词和质量评级。每月有1500多篇新增,内容回溯至1988年。每种期刊都经过一个由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挑选,以确保评论涉及的原文章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2.4Emerald文摘数据库文摘数据库总共有4个子库组成,分别是国际土木工程库,国际计算机文摘库,计算机、通讯和安全文摘库及图书馆和信息管理最近资料通告文摘库(表2)。表2Emerald文摘库
文摘库名称收录年限内容简介InternationalCivilEngineeringAbstracts(国际土木工程文摘库)1976年至今提供最新的土木工程领域信息,全面收集了大约150种全球顶尖的土木工程期刊的文摘150000多篇。ComputerAbstractsInternationalDatabase(国际计算机文摘库)1987年至今提供重要的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来自200多种顶尖期刊的超过200000篇文摘,涉及人工智能、通讯、网络和系统工程等专业领域。Computer,CommunicationsandSecurityAbstracts(计算机、通讯和安全文摘库)1996年至今最新的文摘、会议新闻、研究信息和特别关于计算机和通讯安全的报告。收集100多种世界顶尖期刊的14000多篇文摘和每年40多个国际重要会议文摘。CurrentAwarenessAbstracts(图书馆和信息管理文摘)1988年至今提供全求400多种顶尖级图书馆和情报管理方面的英文期刊最新文摘33000多篇文摘。
3Emerald数据库的使用
3.1检索方式
3.1.1浏览点击导航菜单中的“Browse”,均按字顺方式浏览所有期刊,系统提供了题名字顺和学科字顺排列的两种浏览方式。
3.1.2快速检索点击导航菜单中的“QuickSearch”,也可从其它页面切换到快速检索页面。在快速检索区,用户可在方框内输入检索词,每次检索最多可以选择5种检索结果。
3.1.3高级检索点击导航菜单上的“AdvancedSearch”即可进入高级检索。高级检索除了快速检索5种类型外,通过布尔逻辑关系“AND、OR、NOT”,作更细分的限定,默认关系为“AND”。系统允许用户同时输入4个检索字段进行组合检索,在检索范围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每个字段的检索范围,同是可以对出版时间及文章类型进行设置。
3.1.4二次检索可以对检索结果每一显示的字段进行再次检索。在期刊项中,点击绿蓝色的期刊名,将列出该刊名下的所有卷期;点击“Issue”图标可逐期浏览该期刊过刊的所有卷期文章内容。在关键词列表项中,列出了该文章的所有关键词,点击任何关键词,并以这个关键词为检索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检索。
3.2检索技巧
3.2.1提高查准率高级检索时选择合理检索字段及布尔逻辑运算符“AND、OR、NOT”,准确限定检索词出现的字段,可以使检索结果更精确;而在快速检索时可以直接在检索框中输入布尔符,但需要强调的是布尔逻辑运算符必须是大写的。另外使用权重符号^,如检索“work^4management”,则检索结果中work的权重是management的4倍,从而提高文献查准率。
3.2.2提高查全率Emerald全文库检索功能强大,选择多样,不仅对每一篇文章都提供多角度导读链接,包括文章类别、关键词和相关期刊的链接,方便用户在相关领域获取扩充的资料;另外使用通配符和?进行模糊查询,而通配符只能出现在检索词的中间和末尾,不能出现在检索词开头。这些检索特性,扩展了用户的查阅范围,提高了文献查全率。
3.2.3灵活运用检索式Emerald数据库不仅提供用户保留检索到的文章,还可令用户保留检索式。这样,用户可以保留并重复使用自己设定的检索式,方便在更新的数据库中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4Emerald数据库的特色服务
4.1个性化服务
4.1.1个性化服务注册点击主页上方的“Register”,按表单要求填写注册信息如姓名、电邮等,就可以进行一次短暂的注册。注册成功后就可以享受Emerald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内容了。
4.1.2个性化服务内容点击菜单栏“MyProfile”并登录进入个人服务界面,利用先前保存的检索式,可以每周获得最新的检索结果;保存自己喜爱的文章并收藏(与引文软件兼容),将定期获得关注期刊的最新目录与Emerald时事通讯信息,同时可以在线查看或修改自己的相关信息。
4.2学术性服务
4.2.1创立新刊Emerald一直致力于推动学科的发展与出版业的进步,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寻求同中国广大的学者合作,希望能够支持更多的中国学者在Emerald出版社创立新刊,成为Emerald期刊的主编。Emerald有专门的新刊创立计划建议书模板,需要主编调研的问题在里面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编委队伍、编辑目标、创刊原由、目标读者、选题范围、推广机会等。申请人完成此建议书后,经由英国总部的责任编辑进一步审核后,提交董事会以做出最终决定。如果建议书成功通过了董事会,新刊就可以运作了。作为Emerald主编,有权规划自己的期刊方向及内容,决定征稿内容及编委队伍。Emerald每年都会为主编提供最大的支持与赞助,刊的质量越高,Emerald对主编的赞助也会相应的越高。Emerald负责期刊的排版、印刷及分销,主编惟一的义务就是要为期刊征稿,组织文章的评审,组建编辑队伍,保证期刊的高质量与持续运营。目前Emerald已有数位中国学者成功创刊,他们正努力推动自己的期刊向ISI的目标奋进。
4.2.2创立专刊许多学术期刊经常会出版专刊,专刊将某一主题领域的文章汇集到一本期刊内,可以对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专刊通常致力于研究一个新兴主题或者热点话题,或者从其它角度对相似主题进行探讨。专刊由客串主编负责“经营”,他通常是这一主题领域的专家,由期刊的主编任命。主编专刊能够使客串主编获得经营一本期刊的切身体验,对于那些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创刊的人士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一期好的专刊更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客串主编的学术地位与形象。众多的中国学者已经成功的在Emerald创立了自己的专刊,比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洪教授在JournalofPropertyInvestment&Finance《资产投资与金融杂志》创建的专刊ChineseRealEstateMarketsandForeignInvestment《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外国投资》就是很好的一个范例。Emerald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创立属于自己的专刊。有兴趣创立专刊的学者需要首先选定目标期刊,即您希望在哪本刊中创建一期专刊。选定期刊后,在每本期刊的主页上都会有编委队伍信息,由此可以找到该刊主编的联系方式,接下来就可以同该刊主编进一步交流个人的想法与专刊蓝图了,如果主编赞同,他会任命您为这一期专刊的客串主编,接下来您就要为这期专刊全权负责:征稿、评审、决定文章是否被接受。当然,客串主编需要遵循Emerald期刊的总体格式要求,同时如果有必要,还要与主编保持着密切联系。
4.2.3成为期刊评审人Emerald热切期望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学者成为Emerald期刊的评审人,作为Emerald期刊的评审人,惟一的义务就是需要每年为该刊评审4~8篇的文章,同时评审人会收到Emerald免费赠送的该刊免费纸本刊。对于欲想成为期刊的评审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期刊,即个人期望做哪本刊的评审人,然后个人您的英文简历发给该刊主编就可以了,主编会据此做出准许或不准许的决定。
4.2.4文章投稿(1)投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没有同时在其它期刊上发表,作者必须保证提交的文章无版权纠纷,如果违反版权协议要向出版社进行赔偿。为了方便文章的传播与管理,除非另有协议,此稿的法定版权归属Emerald出版社。(2)在源期刊中选定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吻合的目标期刊,认真了解有关投稿说明和作者指南,包括选题范围、文章类型、长度、参考文献格式以及提交方式。按照要求完成论文后进行必要的修改,投稿等待回复(一般审稿期限为3个月)。稿件一般先由主编总体评审,主编会使用iThenticatesoftware对所提交文章的原创性进行审查。如果通过了,然后进行两轮的双盲同行评审,文章一般被录用率为29%左右,目前中国学者已有500多篇文章在Emerald期刊上发表。
4.2.5学术研究基金Emerald每年为中国学者提供一定数量的研究基金,旨在促进对社会有益的知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传播,目前针对中国学者设置了管理学研究基金(£3000~£4000)、图书馆学研究基金(£2000)和优秀优秀博士论文将(£1500)。研究者用不超过2000单词对正在研究或是将要开展项目的具体目标、方法、过程、结果、效益和进度进行概要性的描述,并提出具体的申请金额。
4.2.6学者编辑服务作者俱乐部会推荐一些自由撰稿人和编辑,他们都是有经验的作者和撰稿人,帮助来稿者在正式提交文章之前润色文章的语言水平。对于非英语国家的作者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5结束语综上所述,Emerald数据库资源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内具有很高学术性和权威性的一个数据库,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平台,它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同样在深化服务方面具有其它数据库所没有所比拟的特色,为广大的学者与读者提供了更完备的学术性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了Emerald的出版理念“ResearchYouCanUse”。
作者:姚水林等
第7篇:当前经济形势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分析
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中短期拉动的作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后的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真正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克服困难,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单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毫无疑问归属于管理学;但是在学术界,则一般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系、教育科学学院等教学研究的机构内,鲜有将其归于经济学门类的。这样既造成了其学科归属的越级提升和各执一偏乃至混乱无序,也折射出这种合并的难以操作乃至有名无实。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对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影响深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就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研究生就业越来越严峻,自从2003年以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其就业意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人到金融、证券等行业。总的就业形势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地域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一般来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毕业生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找工作相对贫困地区来说是比较容易。比如,杭州的高校,受学校所在地影响及杭州自身的优越性,杭州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首选就业目标,历年均有半数左右研究生选择在杭就业。其次,随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形势的发展,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上海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又一择业集中地。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也是研究生择业考虑较多的地方。但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教育条件的落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意向基本上都是选择教育系统的工作单位,所以在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找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在行业选择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在选择金融系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往往竞争不了经济类研究生。三是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尽管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考取博士生的研究生每年呈现上升趋势。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择业去向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如行业分布),也具有一些与整个研究生择业去向的共同的特点(如就业地区分布)。笔者认为,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择业的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毕业生自身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首选。而愿意主动去企业、公司工作,或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去高校工作的多数毕业生就业趋向为大城市的公办本科高校;因为就业压力和专业特性的缘故,绝大多数去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以做教辅人员为主,极少担任专业教师而近几年用人需求减少的单位大多是高校,囚为高校的辅导员大都饱和,而教学岗位多需博上才能胜任囚此,“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毕业研究生的真实现状。
(二)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研究生教育是种专才的培养,但好多学生在就读期间不能很好地对自我职业目标形成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就势必导致研究生阶段的能力培养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脱节。因此,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必要的对教管专业而言,由于都认识到对日就业困难较大,不对口的就业就显得有点迷茫,所以大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很模糊,平常人努力的方向性不强,这势必增加教管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困难。
(三)地区经济、政策的差异是影响研究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进人良性循环,虽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并能提供实现目标的良好环境,提出“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设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沪工作。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目前还有很多研究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利用挂职锻炼等渠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应该以需求导向为基点,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比如浙江大学是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最早的学校之一,研究生到地市、乡镇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管理体制创新,嫁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挂职锻炼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架起了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每位研究生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现状分析中发现有有些毕业生选择金融行业就业。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拟选一部分既有专业理论素养(高级职称以上),又是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实业家,如银行行长、外企公司经理,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抓好培养环节;安排部分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到金融机构实习,结合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必须与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相联系。应该切实从关心学生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关心每位毕业生的需要,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尤其是要关心贫困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推荐机会。对于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给予就业推荐机会。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基层意识。就业大众化背景下,以往只要高中学历毕业生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研究生去完成,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学校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教育大学生将眼光放低,降低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势不足,寻求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工作,而不是功利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应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将追求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
五、结束语
随着地方经济日益活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能否得以改善还要在于社会对于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使社会接受并认可本专业的现实性与重要性,这将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大环境中赢取一片天地;因此,推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动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加大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继杰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