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需求问题及对策调查研究及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10:06  

 

 第1篇: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缘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大跨越、大繁榮。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把劳动力在生产的成本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精神缺乏安慰,生活无人关心,生产靠自己,维权无保障的困境,严重影响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相关文献述评


  留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本以养老为主,主要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和生活照顾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以德国、日本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养老保险一体化,普遍覆盖群体国民,国外老年人基本可以依靠养老保险、退休金来支持老年养老问题。子女的外出对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不会带来影响,因此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老人养老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分为四个方面,即“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并认为人口因素如人口老龄化、迁移和家庭结构变化等都会影响家庭养老资源潜在的可获得性”。国外留守老人的问题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环境中,基本上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国外研究基本上都是关于养老保障上面的,关于实际问题研究的很浅。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影响养老体系的重要原因。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广泛。产生留守老人的原因研究颇多,概括总结为三点: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城市化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户籍制。而留守老人的问题总的来说包括三大方面,即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家庭始终是“留守老人”的生活与精神支柱,而伴侶在这方面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留守老人”常常会出现孤独、不安全、精神压抑等消极精神状况,这与子女外出务工后给予老人的联系与关怀程度以及当地的娱乐设施状况等相关。


  社会工作作为助人的专业,在介入农村留守老人服务方面作用广泛。通过链接资源来帮助“留守老人”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福利机构等获取经济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留守老人产生原因及其问题分析都比较广泛,但大多通过外力的手段来保障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忽视了留守老人主体的能动性。社会工作本着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优势视角,整合外部资源的同时,注重留守老人群体内生力量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助。


  三、调研设计


  本研究以秀山县云隘村的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掌握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精神状况等。为了更好地了解云隘村留守老人的情况,我们通过镇政府在云隘村开展走访调查,笔者对村委会部分领导、本土人才等相关人员开展了结构式访谈,共访谈10位留守老人并获取相关资料。作为对抽样研究局限性的校正和弥补,深度访谈使笔者对云隘村留守老人需求有了更真实、深刻和全面的了解。此外,根据调查走访情况,结合相关指标和变量,将具体变量操作化,针对云隘村95名留守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四、主要困境


  1.劳动负担沉重,生活重担压制


  我们调查可知,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根据调查数据表明80%的留守老人主要以素食为主。20%的留守老人以荤素均能为主.据调查显示。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2.社会观念淡薄,老人遭遇排斥


  根据走访、调查可知,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子女对留守在家的老人以及儿童不闻不问,让老人在患病或是生活困难时没有子女可以求助。据了解,就有两位留守老人与孙子居住在一起,家中只有爷爷一个人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以及在云隘小学上学的孙子,孩子的母亲在生下孩子之后就改嫁了,他的爸爸也已经外出打工多年,没有任何音讯。老人的二儿子对老人以及侄子的生活情况不闻不问,甚至拒接老人的电话。


  3.社会群体复杂,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换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老人年发病往往具有突发性,家中自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可能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根据调查显示,留守老人的身体状况64%的留守老人身体较差,只有38%的留守老人身体状况良好。大多数留守老人他们都存在陪伴需求,有17名留守老人他们有医疗照顾需求。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有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


  4.隔代教育抚养,身心负担沉重


  根据我们调查数据得知,44%的留守老人教育水平以小学为主,还有42%的留守老人未上过学。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老人只管供吃、供住,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


  5.生活水平低下,老年生活堪忧


  目前除部分人员享受低保和扶贫外,绝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养老保障。据调查统计,68%的留守老人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只有32%的留守老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补贴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6.社会关心匮乏,精神缺乏慰藉


  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我们调查得知,62%的留守老人有陪伴需求,陪伴身份主要以子女为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受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数是“务农、带小孩、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五、原因探析


  1.社会结构转变的背景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城乡户籍限制以及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自身经济等原因,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老人只能被迫留在农村,维持整个家庭,担负家庭的重任。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群。


  2.经济收入低的现实原因


  由于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丧失从事高强度工作的能力,所以农村留守老人从生产劳动力获得收入是有限,他们主要依靠务农,但都只能满足自己的基本温饱。从现实情况来看,留守老人在经济上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供养维持生活,虽然国家政策补贴和村集体补贴。


  3.价值观念淡薄的直接原因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许多人会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而选择逃避,对家里的老人与儿童采取不管不问。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逐渐缺失。


  4.隔代教育的间接原因


  由于孩子的父母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去打工,寻求生存。所以就出现了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负担较重,主要因为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或没有读过书。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


  5.家庭结构转变的内部原因


  因为儿女的外出打工,导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老年人从心理上感觉到空虚、寂寞、无聊,表现出来消极心态,甚至对未来逐渐失去信心和希望,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从生活上没有人照看,背负着照看家庭、小孩的使命,从而感到无助,失去希望。


  六、对策建议


  习主席提出2020年全民扶贫的目标,但很多家庭固守传统思维,需要先从思想上、精神上解放,才能让精准脱贫实现可持续,减少脱贫后返贫现象,所以有必要开展专业服务。


  1.增加社会福利,改善生活水平


  ①通过小组活动,在生活上,培养独立意识,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②开展农村社区教育③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


  2.加强社会宣传。改变居民观念


  ①通过网络宣传,加强社会人士对留守老人的关注度;②给留守老人开展安全知识讲座;③开展手工小组,重建老年人社会价值。


  3.建立志愿服务,给与精神慰藉


  ①逐步建立农村老人自愿者服务队。②可由民政、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召集更多的自愿服务团体,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③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


  4.完善医保制度,减少安全隐患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医诊费较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并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予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报销。然后定期给他们安排体检。


  七、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和支持。本文通过调查,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总结了原因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相应对策。城市化依然在继续,我们依然处在转型时期,留守老人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重要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介入来逐步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


  作者:王玉龙等

  第2篇: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连续时间达半年及以上而自己却留在农村老家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是指为了满足超越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对创造性和自由的需要,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以意识、观念、心理等有形或无形的形态而表现着的客观存在①。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況


  (一)XY村的基本情况


  XY村地处贵州省东北角并与重庆东南角毗邻,属于武陵山区的一个组成部分,重山连绵,造成了交通极度不便,阻碍了与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因此,这里成为贫困省的贫困县的贫困村。现该村有600余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85人,占该村总人口的13%。


  根据2015年的统计情况,该村外出务工且连续时间达半年及以上的人数为251人,占总人口数的40%,并且大多数都是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几年回一次家。


  (二)留守老人数量结构


  该村老年人总数为85人,其中留守老人就有38人,占总老年人数的45%。而38人


  留守老人中丧偶人数就有28人,占总留守老人的74。


  (三)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从笔者的调查以及长时间居住的观察发现该村的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待到晚上会看电视节目或新闻,对于听力、视力不好或者家里面根本没有电视机的老人只有早早上床睡觉,最多到邻居家坐一会儿。受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人口密度大大减小,老人们邻里之间的交往对象也变得很有限。同时,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如看书、看报及下棋玩扑克等活动基本没有,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条件,三是没有文化不识字。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能够健康养老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增加幸福度的关键因素。该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极其少和单一。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二、XY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


  (一)精神慰藉的方式单一


  根据对XY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子女外出后其精神慰藉的方式只有打电话。据统计,该村留守老人平均两个人有一台电话。然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其手指的灵活性减弱、视力下降及学习能力缺陷等,造成近一半的留守老人不会使用电话,通常都是单方面的被动性的接听电话。对于近一半的没有电话的留守老人,他们就只有跑去邻居家接听。甚至为了不给邻居添麻烦或老人听力不佳等原因,就直接从邻居口中获取老人最近的生活信息及传达慰问。


  案例1:TJZ,男,78岁,留守老人,老年性中度耳聋,眼睛模糊。由于老人听不见电话,子女们每个月打一次电话到邻居家,便向邻居了解老人近来的生活状况,便向老人转告慰问和自己的工作状况。


  (二)精神慰藉的次数有限


  根据对该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显示,有3位留守老人与子女一天通一次电话,占总体的8%。并且这3位老人中有2位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一周一次电话通话的占16%;一月一次电话通话的占34%;一年内无电话沟通有2位,占总数的5%。其余14位老人与子女通电话没有规律,有时一个月几次,有时一年也只有数次,占总体的37%。可清晰地看到,外出务工子女与留守老人通电话的频率并不高。且2位老人竟长年没有与子女进行电话沟通。他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委屈与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化解,造成心理创伤。


  (三)精神慰藉的效率不高


  很多留守家庭的经济状况非常差,外出务工子女的收入也不高。“长途电话很贵,能不说的就不说,把重要的讲清楚了就挂了”,为了节省话费,双方都会尽可能地把通话时间缩到最短。而且,很多留守老人家里没有安装电话,接听电话需要去邻居家里,这样的通话环境给老人产生沟通压力,在通话内容上和时间上都受到了限制,从而致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通话内容中往往以家务为主,情感交流极少。多以简单笼统慰问词语,如“身体好不”等问候,达不到心灵沟通和理想精神慰问效果。且受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子女们没有精神赡养的概念,能吃饱、能穿暖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四)受尊敬度和社会地位均有所下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言诉子女外出后与他人的交往变少了。前30年望父敬子,后30年望子敬父,“受尊敬度与子女的成就有关,子女收入或成就高就受人尊敬,总的来说没有年轻时受人尊敬”,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就变低了。


  案例2TWJ,男,73岁,党员,留守老人,糖料病且腿脚不便。“子女们不在的话没有人来家里玩,自己也很少出去,交往少。受尊敬度一般,大不如年轻时候了。和年轻人一起在酒席上吃饭会吃不饱,人老了吃的慢,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就会选择接受党的邀请进城为官而不是回老家搞建设”。老人充满遗憾和懊悔。


  (五)交往对象单一


  随着村里年轻人的外出,村里剩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这意味着留守老人的邻居还是留守老人或同辈群体和小孩,这些群体就成了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在天气好时,村里可见在一起的老年人,他们要么“摆龙门阵”,要么一起静静地坐。很多老人表示,“无聊或有空时会去邻居家坐坐,都是老年人,可以聊聊天”,“有时候端着饭就到坝子下面的公路上去了”,“家里打了几斤好酒也会请感情好的同辈来品尝”。很多老人的心事倾诉的对象是同辈群体,他们会相互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留守老人们的交往对象非常单一,这是被动的,是环境所致。


  案例3XGC,女,66岁,已婚儿子在广州安家,老伴也常年在外务工。家坝子下面就是公路,每天傍晚时邻居们都会端着饭到公路上去吃,还会相互尝试碗里的菜。“和周围的老人关系还好,经常相互帮助,如借锄头,借镰刀等农用工具”。


  三、改善XY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


  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缺失、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心理状态欠佳等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到了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或策略。


  (一)留守老人做好自身心理调节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较简单,常常去参与一些娱乐性比较强且自己有能力进行的社会活动,如下棋、玩“老牌”及简单的健身,完全可以合理利用閑暇时间来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当生活中遇上不开心或困惑的事情时,及时向子女或身边的人通过电话或面对面沟通进行倾诉宣泄,达到调整心态、化解忧愁、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二)在农村社区普及通讯设施


  每户外出务工的子女应当在家里安装一台操作简单且音量大的电话,这样可以改变通话的被动性和听力不好所带来的沟通缺陷,同时也改变了留守老人须得去邻居家接听所带来的尴尬的通话环境。这样能够让留守老人能够在自己家里与子女们进行心底话的沟通及情感交流,达到精神上的慰藉效果。使其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得到及时的调节化解,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村里制定奖励机制,促进村民相互帮助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中常遇到的困难难以自行解决。如家电维修、日用物品和药品的购买等。针对类似的情况,村里面可以制定一个制度,每当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帮助或便利,便记录下来并折算为分数,当积累到一定的分数后便可以获得奖励。形成一种互帮互爱的风气,达到村内人际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农村社区建立和完善公共休闲场所


  当地政府应该在村里修建公共休闲活动场所,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在闲暇时间来这里度过。这个公共活动场所应该备有普通的健身器材、棋牌室及小型广场等供村民聊天、下棋、玩扑克等等休闲活动,改变以往的独坐或只与邻近邻居交往的单一死板的闲暇时间度过方式,在这里找回自己应有的快乐。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和经济建设投入,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及劳动力资源跨区域配置,农村年轻体壮的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致使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中处处遇困境,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普遍欠佳及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作为留守老人自身,应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取各种有利的方式使自己远离困境、及时调解,减少子女离家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社区群众,应当有所担当和作为,尽可能地多为有需要的留守老人提供便利和帮助,使其老有所助;作为子女后辈,应当在忙于奔波的同时兼顾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老有所依;作为社区的领导者,应当心系群众、心系“静寞夕阳”,积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社区生态、文化环境。


  作者:马晓娟

  第3篇:周口市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乡外出打工、经商,而他们年迈的父母和尚未成年的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同行,疏于管理照顾的现象也不断增多,调查显示:2015年底,我国有2.1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6100万留守儿童、5000万留守老人,其中14岁以下占72.5%。他们离开了父母的呵护,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正常的管理与照顾,学习、成长也面临着失去正常秩序;而老人们则缺乏生活和身体的照料以及心理和感情上的交流与安慰,生存能力极弱又无依靠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81%的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不仅要守家种地,有的还要担负着教养孙辈的重任。老人们不得不在守家种地、教养孙辈的同时,还要忍受对子女的思念、内心深处的孤独和遇事无人商量、情感无法交流的无奈。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了解的增多,笔者对这一社会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存状况,更好地吸引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座谈调查为辅,并结合这次调研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周口市辖县中六个乡镇、六个自然行政村的不同群体,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原因


  根据调查内容,选择十四岁及以下未成年人,农村留守成年人,乡、村、组干部和教师等不同群体为调查对象,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意抽查180人,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60人,现在监护人60人,乡、村、组干部和教师60人。调查活动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2月,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调查问卷100%回收。调查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80人中认为留守儿童中学习表现成绩优秀的不足4%,成绩中等的约16%,中等以下约占到了80%!访谈中有的老师和乡、村、组干部反映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差的,而且有部分13、14岁的孩子逃课现象增多,对这个问题被调查不同群体的认同度比较高。我们在跟踪调查中发现,远离父母留守农村的孩子80%以上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临时监护,接近20%的孩子临时跟随亲戚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每年回家一两次,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的通话、通信频率不足每月一次。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养又普遍较低,不善于和孩子沟通,没有能力监督辅导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对孩子又过于溺爱,更没有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跟亲戚临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是觉得心理无依,寄人篱下,亲戚大多忙于生计或不敢放手管孩子,这对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从调查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和情感问题,但是,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却发现不了或不愿意承认。孩子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出现了问题而得不到关爱和及时的疏导,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极易产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触犯法律,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图1孩子离开父母后的变化


  分析表1中的调查数据结合访谈中了解的情况,我们发现:远离父母生活的农村孩子,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者是亲戚生活,而这些临时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普遍缺乏,农村儿童自身防范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也差,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甚至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另外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女童被性侵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受到性侵犯的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撫慰和帮助,享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对她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非常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2.2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和成因


  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农村社会化养老程度极低,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很强,农村的老年人对儿子和儿媳的依靠比较强,一旦儿子儿媳外出打工,老两口一般只有互相照顾,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耕种自己和儿子一家的土地,非常辛苦。表2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选择的120位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发出120份,回收120份。


  数据显示留守老人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老人和子女联系主要靠电话。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联系频率比孩子少的家庭高,有的留守老人家庭和子女平常几乎不联系。访谈发现这种情况一部分是因为子女们自己的负担重,壓力大,没有能力顾及老人,一部分则是因为子女本身就不孝顺,责任意识淡薄,留守老人们生活上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精神和心理上也得不到子女的抚慰,自身文化程度又普遍较低,所以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心理上也感觉非常孤独。再则,农村留守老人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收入是通过种植农作物,再拿到市场上卖所得,收入低且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老人们一方面生活节俭惯了,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拮据,平常有个小病小灾的就扛着,大病只要不躺倒也硬撑着,或到诊所买点药吃,给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超过七成的留守老人还要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责任,这就使得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困苦,精神和经济压力更大。尤其是失偶留守老人的生活无依无靠。总之,物资清贫,心理无依,精神无助,缺乏保障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尤其是远离子女的老人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他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身心两方面都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煎熬,已经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生存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解决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的建议


  (1)各级政府协调各方资本力量,同时大力开展对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县乡经济,增加本地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机会,并鼓励农村青壮年家庭创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2)加大城乡医保并轨工作力度,使这项惠民政策尽快惠及广大农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政策,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以便他们带子女共同生活,并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上学和就医问题。(3)各级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并协调民资力量,合理设置农村寄宿学校,加大和完善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建立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及时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3.2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如上所述,如果农村青壮年可以就近就业,就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的生活条件,使老人们和孩子的亲情沟通更为方便,使得老人心有慰籍。(2)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体弱多病,而且多为老年慢性病,按照现行县、乡农村医保规定,医疗费用还是很大负担很重,建议政府对留守农村的贫困老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减免费用,直至政府全部承担,以解决老人就医问题,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改善生存状况。(3)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阶层力量,扩大农村低保范围,从制度上、经济上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多措并举,以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4)由各级政府主导,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在农村建立养老院、托老所的同时开办一些老年学校,定期举行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引导志愿者群体进入养老服务,社会各界都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的关爱,使他们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本次调研虽然时间比较短,但调研内容较丰富,针对性比较强,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农村巨大变迁和国家、社会为农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更感受到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关心、关怀和关爱,体现了社会的正能量。笔者也相信我们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长。


  作者:刘宗睿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