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阐述当前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培育师资队伍、构建三大支撑平台、采用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重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复杂的大数据要求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能力和更高的专业综合素质。为了培养适应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统计学人才,应用统计学专业必须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探索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改革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相关部门的规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2013年,我国统计类本科专业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来的统计学专业拆分成现在的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全国各大院校随后都相应地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修改。比如,许多高等院校增设了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的技能与方法类课程,尤其增加了一些有关大数据的统计实践类课程。但是,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层进式的、系统的、多维的实践体系,仅仅增加实践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二)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数据呈指数增长和数据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对于统计学有很大的冲击。传统的统计学教育还停留在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模型分析上,然而大数据时代,很多情况需要针对总体进行分析,而且数据具有复杂性与混杂性。这就要求应用统计学创建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新的应用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必须加强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计算机编程、数据挖掘能力;二是不确定性系统建模和数据复杂性能力;三是对不同类型数据分析能力。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处理数据的实战能力,是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统计人才的培养方式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当前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专项与综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四个部分构成。当前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满足培养适应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应用统计学人才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而轻应用。专业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作用。长久以来,重理论而轻应用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如即使会计算期望、方差、各种估计等,但却不会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问题。在应用统计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课时比重偏低,且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最终导致学生学而不会用,无法将学习到的统计思想、分析、预测和决策等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专项与综合实践教学设置过于单一。当前的专项与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如数据处理分析实践、统计软件包设计等,大部分都局限在处理数值型数据上,较少针对其他数据类型如函数数据、文字数据,挖掘有用的信息、剔除噪音数据等,不能满足不同类型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数据挖掘、数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系统建模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难以达到目的。当前,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二,一部分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能够参与当地政府部门承接的农业人口调查、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等社会性调查实践。然而,大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工作。此外,社会实践的实习时间4周左右,学生往往刚有点头绪,就要返回课堂。加之学生与企业也不签协议,企业对实习生也没什么约束力。所以社会实践实习课程的效果不佳。
当前,毕业实习往往岗位单一,实习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对统计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实习时大多是观摩学习,商业企业统计岗位、金融机构统计岗位往往涉及企业机密,相关数据的处理无法获得,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和运用统计知识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更谈不上培养适应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海量数据实际分析能力。
三、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措施
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具有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缺乏全面、系统、多元的支撑平台;没有采用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专业模块设置实践教学。因此,可以从这三方面重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培育互联网融合背景下具有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统计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具体指导者,建设计算机融合、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1.鼓励教师参加统计实践工作,如以输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的视野,走在互联网思维的前列;在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中锻炼青年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数据分析实践能力;以项目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计算机融合研究意识和技术开发、商务数据应用能力。
2.聘请业界统计从业人员兼聘请电子商务企业、物联网企业、市政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事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邀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授课讲座,为实践教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和全国市场调查大赛赛题讲评与经验交流会,积极参加统计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培训、统计学交流学习会议等,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储备实践教学人才。
(二)构建互联网融合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三大支撑平台。具体如下:
1.融合大数据特点的专业课实验平台。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巨量非结构化数据,更需要依靠云计算技术才能应对,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使统计思想在大数据分析中得到体现。除了传统的统计专业课程如实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软件等,还应开设如统计建模与R编程、Excel与VBA编程、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具有统计与计算机融合特色的系列专业课程,以及R编程、网络爬虫等数据库管理类、语言编程类、信息处理类统计实验教学课程。
2.健全多样化的综合实训平台。统计实验室的功能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功能健全多样化的统计实验室是开设统计学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保障,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是申报科研项目及承接校外课题的基础。教师科研项目支持企事业统计分析技术创新,企事业单位提供统计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得到训练,培养统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由于经济部门和金融行业必须时常进行效益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市场满意度调查分析,还应该建立分专业模块的实践实习平台。如金融数据分析实验室平台、商务数据实验室平台和电话调查访问系统实验室平台等。
3.多元化的毕业实习平台。教学实习基地多元化可以充分保证学生能深入统计部门、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实践工作中。除与当地统计局、调查大队、金融银行企业建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外,还要与跟专业需求较大的大型企业、市场调查咨询公司加强合作实习基地的意向,作为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立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此外,开发统计实习规划项目如区统调队专项调查、市统调队专项调查、金融统计岗位实验、金融综合统计实验等,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难以达到目的的问题。
(三)分专业模块,采用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凝练出具有鲜明计算机融合特色地专业方向如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金融统计与金融险管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模块,分别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处理复杂性、混杂性数据培养的重要手段。主要分四个层次:
1.演示验证性实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低层、最基础的部分,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相关软件的原理及操作,总结结论。
2.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设计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实践研究,让学生用在学校学到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近在身边的社会问题,对亲身经历的数据资料和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统计创新思维及数据挖掘等能力。
3.综合探究性实验。根据具体的统计工作和以一定的目标为驱动的数据分析来设定。分各专业模块,对其理论课、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系统性地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统计学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和软件技术,综合锻炼学生的分析与数据处理实践能力。
4.与社会结合的研究性或创业性实验层次。走向社会,生产企业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探究解决途径。将前三个方面的锻炼和实践与具体的工作和实习结合起来,以实习岗位的角色作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统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应用统计专业实践教学担负着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创新型统计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重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的师资队伍,构建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三大支撑平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使得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专业的学生就业时达到“供求匹配”。把信息技术如库管理类、语言编程类课程、信息处理类等课程融合到应用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是相当困难的,如何完美融合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实践教学改革任务。
作者:丁少玲 来源:广西教育·C版 2016年9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