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师供给呈结构性过剩的形势下,应侧重发展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初等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特色,突出师范性,强化实践性;建立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一、初级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在我国,初等教育专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教师,其培养目标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上看,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的普及率也逐渐提高,近些年适龄学生的入学高峰逐渐上移。[1]学生入学高峰的逐渐上移,使社会对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需求日益减少,加之高等教育扩招及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教师供给呈结构性过剩之势。
[2]因此,正如教育部管培俊司长所言,“我国对师资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3]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初等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现实状况是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模式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课程的开设,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借以突出“学术性”。
然而,小学教师的从业标准是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并具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通才”,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也决定了小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因为小学教学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所传授的学科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小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强的学习自信心和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顽强的学历毅力和独特的探索意识及创造能力。
[4]所以,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才是衡量其职业水平高低的核心所在。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必然导致毕业生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而师范性和适应性较弱,难以较快适应和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会出现教了几年书,板书等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仍然不过关的现象。令许多小学校长发出无奈的感慨,现在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不如过去中师毕业生能较快的适应小学教育工作。[5]人才具有的知识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显现,因此,实践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反映学生学习效能最好的衡量标准。
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2号文件《高等学校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对高师生切实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并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根据国家对高等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要求及初等教育的专业特点,要想使学生能够全面扎实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精心设置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规范标准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以安康学院为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承办初等教育专业,分设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系统均衡,教育教学技能扎实的小学教师,使之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与开发,并在某门课程方向具有特长。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分科型”,即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对应小学开设的学科分方向培养“学有专长”的小学教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紧密围绕小学新课程改革,以加大教育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重视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简笔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培养和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加强说课、试讲、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渐摸索出一条综合发展、突出专业特长的教育教学新路子,毕业生受到周边小学的欢迎和好评。
二、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课程特色
在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以理论知识讲解类型的课程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锻炼与培养。“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重深度轻广度”已成为各高校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口语,从名称上看似乎是一门针对教师职业而专门开设的实践性训练课程,然而多数高校将此课程定位为师范生通识必修课,在大一开设,由中文系或公共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缺乏与教师职业技能和课堂教学直接对接的技能训练。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小学各科教学的应用型教师,而不是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因此,在广泛涉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就成为检测培养目标的关键。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板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等四个方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正楷字,做一套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讲一堂流畅的教学课,“四位一体”的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从大一贯穿到大四,使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切实增强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从教本领。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连续开设四个学期,教学内容分别从口语表达、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和说课试讲等课堂教学各环节,分步骤、分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一对每一名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考核。各训练板块全部合格才准予进入综合实践环节,参加教育实习。考核不合格则需要重修相关课程,强化训练,直至符合考核标准为止,否则取消参加教育实习的资格。
三、适应新课程的实践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靠笔试的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本身就是以平日练习、积累为主的实践课程,以往的课程评价只关注训练的结果,多是终结性评价,且从不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评价标准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练习和被动考评的状态,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将是新课程深入发展的生力军。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感受和领悟新理念的新变化,让晦涩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切实可感的情感体验,深入他们的心底,当他们站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新课程的评价就不再是流于形式的书本理念了。
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将学生训练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绩都通过作品展示、考核记录单等多种形式如实的记录在案,镌刻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辅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学习。
陈佳(198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