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融入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7 16:05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创”人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应有之意。贸易经济专业作为应用性与实践性一体的专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城市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尤为重要。从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两者融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贸易经济专业;可行性


  一、引言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社会对“双创”持续密切关注。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对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九大方面部署推进方向和内容。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要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2017年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2018年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这些《意见》都在为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进“双创”政策实施、发展“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双创”发展生态等提供全面保障,也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全国高校毕业生2000年之前不足百万,2000年之后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2001年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3.63万人,2008年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12万人,2016年增长到765万人,2017年为795万人,2018年为82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高速扩张带来教育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经济遭遇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出台支持政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所缓解。在“双创”战略的引导下,各地出台了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大學生就业,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尤为重要,成为高校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贸易经济作为应用型与实践性一体的经济学专业,本身具有极强的创新创业基因,在重视理论发展和研究的同时,更应将专业技能操作和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全社会贯彻和落实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教育基础,必须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而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在现有专业中选择一些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贸易经济专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专业。


  (一)贸易经济专业的强实践性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贸易经济是应用经济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实际参与贸易类企业的经营管理。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实习环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由于学生在实习期间是被动接受实习单位安排,往往安排实习生从事简单的工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很难得到保证。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在实习环节学生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到企业实习,都能更好的提高实践能力。


  (二)适应国家新战略新举措的必然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上海自贸区、中韩自贸区、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国家新的发展方向,对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更高要求的层面,这就使得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必要部分和亮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补,使得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出于遏制中国和维护美元霸权,在其强竞争力的领域主张自由竞争,在其弱竞争力的领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待中国这样的贸易逆差伙伴直接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通过极限施压使中国屈服,是典型的損人害己行为。我们在针锋相对的同时,要做好切实保护自身利益的工作,一方面要提高我们产品的技术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贸易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在遭遇不公平的贸易摩擦时能够创新性的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减少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较为规范,已经形成完备的学科门类。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对各专业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都做了具体要求,这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上的素养进一步得到保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都是独立运行,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所有专业的学生毫无差异,甚至一些高校仅仅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一门公共课,造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孤立、各自自成一体,失去了整体效应,不利于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决心。因此,要建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和内容。


  具体到贸易经济专业,鉴于该专业本身的高实践性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较好的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性为根本,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课程及实习实践合为一体,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符合贸易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要求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符合创新要求,同时大部分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现应用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具体体现,在“双创”时代到来之前,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很少涉及创新要求,而今都增加了“具有创新性潜质”或相似的表述,也就是说创新创业精神已经与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二)创新创业教育可通过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设计和调整实现


  课程结构一是体现了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设置比例又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侧重性,二是体现了不同课程的先后顺序,课程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目前国内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以及创业积极性不高与专业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如课程设置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表现在学分较少,不少学校只有一两个学分,另外排课顺序也不够合理,经常是在大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就使得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所学专业基本没有关联,毕业时已经没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动力。


  目前国内还缺少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做法。美国和德国的创新创业课程比较重视四个方面的讲授,一是意识培养课程,二是素质培养课程,三是知识类课程,四是实践类课程,通过四类课程的衔接贯通,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创业人数相对较多,贸易经济专业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专业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可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融入教学内容


  贸易经济专业在重视学生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竞赛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密切结合,从而既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如每年举办的“创青春”大赛、“全国高校‘云泽杯’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赛、“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赛事,能够树立创新精神,特别是将创业的全过程真实参与,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在比赛之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内容的融汇贯通。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融合的瓶颈分析


  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理念已经人人共知,深入人心,不少高校也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仍然较低,创业成功的比例更低,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也较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创业重视不足,未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仅追求在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以了,在教学和管理上缺乏有效手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孤立,单纯的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仅仅是接触创新创业的表面,很难激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造成学生缺乏内在动力。一些高校虽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双师型”人才不足是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共性问题,这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往往由偏向经济管理类和心理类的专业教师担任,而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创业经历,对创新的理解也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的复合型教师。


  (三)缺少高质量创新创业教材


  较为常见的创新创业教材有三类,一类是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的教材,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一类是单纯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如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入门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还有一类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某一行业相结合的教材,这一类教材相对数量比较少,如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电力行业创新创业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學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的视角》等。在当当网等电商平台上,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甚少。


  五、提升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贸易经济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要选择合适的结合点,围绕结合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贸易经济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实践实习课程自然就成为最佳的结合点。因此,应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合适的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学校范围内遴选部分专业进行融合试点,对试点专业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为学院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对开展试点工作的专业,在学分认定、成绩评定、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行灵活操作,比如贸易经济专业可把学生撰写的创新创业计划书等同为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学生答辩时主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把创新创业的想法落到实处,答辩委员会可以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行业专家。


  其次,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校外导师制等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实行校外导师制可以弥补单一化校内教育的不足,帮助贸易经济专业的大学生拓宽人生视野,获取准确的职业定位,激发创新创业的兴趣。贸易经济专业可以吸收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公司、金融类企业等各类相关单位的高管和多年行业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借助校外导师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大学生涯规划,特别是在大三学年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其充分做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准备。校外导师可采取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座谈讨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成长。


  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贸易经济专业实习实践大纲、指导书、实习实践要求等文件,严格按照文件制度规范实习实践活动。实习实践采取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及实习单位指导人员共同负责制,校内外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实习实践的各类材料和规范,同时把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和实习实践融合起来,鼓励学生开展以实习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写作。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